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分析

2016-07-08邰杰曹晋王岩松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邰杰 曹晋 王岩松

[摘要]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发现存在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不准、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实践体系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抗压性、意识性、技能性是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明晰准确地聚焦人才的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地健全实践创新体系,构建具备创业经历的师资队伍。希望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能够摆脱困境,实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业教育 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邰杰(1980-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曹晋(1980- ),男,山西忻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王岩松(1963- ),男,山西汾阳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江苏 常州 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學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创业创新导向的‘工作室制’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YB065)、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工作室制’的环境设计专业‘生产性’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G154)和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LSSP原理工作室教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1306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54-03

传统的就业理念在逐渐发生变化,自主创新创业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就业形态,各类各级高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以期学生能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和能力、抢占创业先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这一宏观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已意识到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整体竞争力、提高就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设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教育,且在教育内容、开课形式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很多地方高校自身基础薄弱、师资条件有限、经费紧张,造成其在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效果等方面还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有必要创新现有创业教育模式,同时结合地方高校当前的办学实际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地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不均衡,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专业师资断层、人才培养水平较低。当前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1.创业教育目标定位模糊不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这与高校传统的就业教育目标完全不同。然而,很多地方高校采用的创业教育模式是引导学生进入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办的创业园,在创业园内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并开展相应的创新、转让等业务,以孵化一批所谓的优质创业成果,并以此凸显自身的创业教育成就。此培养路径与创业教育的内涵背道而驰,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创业意识、技能等都不能得到本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传统就业教育”。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待完善。部分地方高校照搬西方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这不仅不能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精华,反而会削弱本土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另外,部分地方高校因受专业师资欠缺的影响,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窄化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使得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打上了个人主义烙印,缺少普适性教育的特点。

3.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尚不完整。学生需要在创业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操技能,但是传统思维顽固、办学条件不足等导致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尚欠缺优质的教学硬件和软件,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匹配的创业实践平台。

4.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衡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导师自身是否具备独立创业的经历,但这正是地方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所欠缺的经历。教师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创业实战的经验,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校外创业师资(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以及政府决策人员等)必然将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来源。

二、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内涵剖解

创业教育理论在本质上属于“现代教育社会学”的范畴,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第十五章 教育”中深刻地指出:“学习是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教育是社会中指导许多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教育设置有几个主要的社会功能。最普遍的功能就是社会化,即传递技术技能、知识、价值观和规范。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社会控制,即学校帮助规范人们行为的方式。教育设置还试图保证为需要人员的岗位提供足够的经过训练的人……教育组织,特别是学院和大学,还是现代社会中革新的主要源泉。”①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具备过人的胆识、丰富的经验、相应的技能等一些基本素养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冒险精神、进取意识和永不言败的劲头。

创新创业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求职过程,创业者除了要处理好学习生活方面的事情,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时间、财力来处理与创业相关的综合性事务,而这些综合性事务的处理更加考验创业者的交际能力、灵活性以及管理方面的综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因此,创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

创业教育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专业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等多方面的因素,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创业模式和创业类型。另外,“创业”作为一种新的职业发展模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使创业目标和创业模式能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经济运行状况相吻合。以下三个特性是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1.抗压性——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者的能力强化和心理建构。创业者最重要的品质是积极向上、永不言败,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选择了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风险,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同行业挤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一味的理论教育无法让学生形成与创业有关的具体能力。恰如德国学者库尔特·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中阐释“生活的情境”时所说:“关于人和环境之彻底的动的陈述必具有一种建构的性质。”②“纯社会的事实和准社会的事实的关系是复杂的,因为我们知道,即就社会学而言,人们对于其所生活的社会关系的意见,也可发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对于社会的关系即使没有充分的意识,也不能例外。”③

2.意识性——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者价值观、人生观的意识重塑。英国学者约翰·B.汤普森在《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点明:“意识形态解释必定包括对结构性权力关系的社会—历史分析,与此相关,也对象征形式的作用进行考虑。因此,意识形态解释可以激发对权力与统治关系、它们的基础、它们的根据以及它们得到支撑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④传统的“求稳”职业心理意识与风险性极大的自主创业之间是间接对立的,创业教育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在激烈的竞争中重塑事业价值观、创业人生观、创造世界观,从而在人格意识形态层面获得崭新的认知。

3.技能性——创业教育是对创业者综合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的促进。与创业有关的核心能力永远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直接决定着创业的实效。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既包括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决断能力。专业知识体系决定了创业的方向、深度和模式,而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立决断能力决定了创业的持久度和适应度,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学生的创业核心能力,是创业创新教育的关键指向。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当前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仍然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更新:

1.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明晰准确地聚焦人才的培养目标。创业教育在教育结构层级上高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的难度也更大。首先,地方高校要打破原有就业观念的束缚,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灵活就业的观念,摆脱寻找相对稳定、安逸、没有风险的工作岗位的思想,树立为创业而拼搏的信念。其次,要避免将学生创业成功的数量作为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指标,永不气馁的坚定信念远比千百次的成功更为重要,追求创新是创业者“永远在路上”的动力。地方高校要避免目光短浅,不要被片面利益蒙蔽,要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施展拳脚,让学生在失败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创业能力。

2.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因地制宜地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既包括实践创新,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系统,高校应进一步构建与专业体系和理论知识结合密切的“创新创业课程群”,以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案例,并结合各地方高校实际,紧密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逐次展开。应该面向全校学生深度开展创业教育课程,重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建构、创业素质的完善。同时,“创业挫折教育”也是必修课程的内容。

3.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与时俱进地健全实践创新体系。学生接受创业创新教育后,最终要走向社会,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实践能力,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学校自身的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密切关联,可在强化原有高校创业园区建设力度的前提下,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企业特点,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兴趣来提供相应的创新教育资源,亦可通过政府中扶持创业的相关部门,为学生争取必要的“政产学研结合”的对应孵化政策,为实践性创业体系的构建补充资源。

4.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应构建具备创业经历的师资队伍。创業教育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创业导师是创业教育的教学主体,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放在重要位置。具备创业经历的导师往往能较为准确地掌握创业教育的精髓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可聘请创业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商、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等担任创业导师,形成“创业导师顾问团”,指导各项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架构。还要通过评估反馈机制,完善创业导师团的持续动态构建。

四、总结

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呈现形式,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创业实践经验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英国学者伯兰特·罗素在《逻辑与知识》中论及“经验”在每个人的“知识树”中的强大作用:“究‘经验’一词所包含的中心概念时,我们也要进行‘心’和‘精神’的定义所要求的分析。常识将人划分成灵魂和肉体。笛卡尔哲学将一切存在之物归结为不是心就是物,从而推广了这一划分。这一划分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它具有如此可敬的古老传统,以至于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而似乎不再是一种理论。心是我们从内部所认识的东西——思想、感情和意志,而物是在我们心外的空间之中。” ⑤瑞士学者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中亦指出了学习发生的经验过程本质为“结构的形式转换”,创新创业导向下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更不例外:“在智慧心理学里,发生过程为日常观察所不能不接受,人们就看到在发生过程和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的事实:发生过程从来就是从一个结构向另一个结构的形成过渡,但是它是一个从最弱导向最强的形成过渡;而结构从来只是一个转换的体系……主体的本性就是构成一个功能作用的中心。而不是一座先验的完成了的建筑物的所在地;而且如果有人把社会、人类、生命界,甚至全宇宙来代替这个主体,所得的结果还是一样的。”⑥

[注释]

①(美)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陈翔,刘精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43.

②③(德)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28.

④(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文涓,高戈,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7.

⑤(英)罗素.逻辑与知识[M].苑莉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57.

⑥(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1-102.

[参考文献]

[1]郭伟,孙海燕,韩姗姗.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

[2]陈杜昊,张德馨.独立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初探[J].知识经济,2015(19).

[3]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4]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5]左雪松,夏道玉.创意产业崛起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温州高校为例[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6]刘刚,李庆亮,王庆材,等.林科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