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系统视域下高职校企协同探索

2016-07-08韩香云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生态系统发展路径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平台的出现对高职校企协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遵循“三层面三维度”的发展路径,推动高职校企协同的模式创新与生态转型,建立共生、共享、共建、共贏的校企协同生态圈,已成为促进产业发展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 校企协同 “三层面三维度”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韩香云(1965- ),男,江苏如皋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SJG076,项目主持人:韩香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32-03

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在高职教育走向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校企协同作为一种趋势,渐已成为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支点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协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降低双方的发展成本,并且在加深彼此关联度和依存度的基础上,各取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资源等要素,为各自的发展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当然,高职院校校企协同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经历了一个适切的过程。特别是随着2015年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标志的“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原有产业内容、边界日趋模糊化,产业创新边界被日益打破,产业内部组织结构重组张力加大,“跨界共生”成为行业发展和企业变革的新趋势。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的实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战略高度分析产业、教育生态变化,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实现生态系统的进化成为校企协作发展的内生需求。

一、生态系统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协同:演进与特征

生态系统原为生物学概念,指生物世界中有机系统与无机环境之间联系紧密的能量交换与物质循环整体。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U Bronfenbrenner)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概念,用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紧密关系。借用生物学和社会学的解释系统嵌入教育学的分析,校企协同生态系统可以看作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教育生态和企业生态的深度融合,强调环境因素对校企协同的紧密影响,突出校企协同在系统功能发挥上的协调统一。从架构上来看,学校和企业在经济气候、政府政策和科技趋势等社会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以人才培育、知识转化和员工输送为合作纽带,在互利共赢的准则下构建紧密的协作关系,通过战略沟通、需求对接、人才共用、基地共建和信息共享等方式在学生教育、员工培训、产值创造和社会服务中实现双向互动和资源互补。校企协同生态系统的发展,一方面,依赖学校和企业自组织的功能改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企业与社会生态实现环境适应与能量交换的正向循环。

(一)高职院校校企协同演进的逻辑

从高职校企协同的范围和广度来看,我国的高职校企协同大致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渐进式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点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主要分布在零星的技术研发或是学生就业领域,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基础主要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短期利益目标。活动零散、各取所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双方的合作一般随着单一项目的完结而终结,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第二个阶段为平台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实训和技术研发双边平台建设。这一时期,高职院校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与企业对接合作的意愿相对较高;企业开始部分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过程、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学校部分功能对企业开放。校企之间往往通过达成“订单式”契约推动双边持久协作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为生态圈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校企之间形成了较长时期的战略协作意向,同时在双边发展战略、发展导向上实现深度价值认同。企业开始全面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董事会”“校企发展共同体”等组织开始涌现。校企间形成了超越“利益攸关者”的“价值—文化”发展共同体,双方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催生自组织发展方面高度依赖,在发展战略决策、转型适应及信息共享互通等方面实现了紧密协作。

(二)高职院校校企协同演进的特征

从生态系统分析的视角来看,高职校企协同的演进与发展体现着多元复杂性、整体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与协同进化性等特征。多元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高职校企合作形态不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协同关系,而是多方交叉合作网络,多方参与主体存在复杂的竞合关系;同时,在校企协同生态系统中,各参与要素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因果联系,而可能是非线性的依赖关系。整体开放性意味着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参与方,必须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学校和企业在诸多合作领域要实现深入融合才能发挥双方资源的整合作用;同时,校企之间必须在产业发展、战略谋划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沟通与信息交换渠道,以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共通。动态适应性意味着生态系统平衡的延续需要参与方有着较强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能力提升、目标修正与决策调整;每个校企协作子系统都能适应系统规则实现自身的稳定与平衡。协同进化性意味着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系统共生关系。系统的内生动力大小取决于学校与企业自身竞争力与协调革新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意味着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和企业只有高质量地参与系统建设,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生态系统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协同:问题与诊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校企协同生态系统的平衡重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二元协同稳定”。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协同仍存在一定的“非生态现象”。就我国校企协同的现状来看,离构建紧密融合、协作发展的生态圈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对等平衡关系。比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高职院校的“热诉求”与企业的“冷反应”并存,“企冷校热”的局面仍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存在协作育人机制僵化、形式主义色彩强、效率不高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办学与企业经营运行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融合,无法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也就无法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办学效果。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机制不健全,在项目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共育、技术转化等方面缺少缜密的顶层设计、精细化的项目操作和长远的战略规划。总体来看,学校的“社会效益”关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关注矛盾是主要的问题,这要求校企在经济利益纽带之外仍需发掘深入合作的“内生驱动力”。当然,如果换一种思路来进行理解,问题也是机会,高职院校与企业在需求对接、资源互补、环境分析、协同创新及“发展共同体”建设等方面仍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和提升空间。

三、生态系统视域下的高职校企协同:路径与探索

生态系统理论下的校企协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宏观的战略设计,而且包括中观的战术执行和微观的技术应用,这应当是一个“三层面三维度”的发展路径。

(一)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的三个层面

1.战略层面。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来源于适应环境能力强弱下的“优胜劣汰”,而社会生态系统的显著特质为内部存在网状联系的“人工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自适应性进化主要来自于子系统“自组织大脑”的主动导向性,因此对未来目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战略层次进化便成为高职校企协同的至高层次。具体到校企协同,校企双方在发展战略上需达成诸多对应式愿景,实现发展目标由利益驱动到共生价值驱动、由成本权衡导向到价值(质量)导向的深层协作伙伴关系,最终实现校企“文化协同”。

2.战术层面。这实际上是高职校企协同战略“落地”的优化问题。从平台子系统到生态子系统的跨越是高职校企协同战术层次进化的重要步骤。校企协同平台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别在于校企协同平台系统主要关注单一业务层面的协作,注重某一合作领域的规模与开放度,而校企协同生态系统更加关注“物种”(协同方式)链接的丰富度和依赖程度。因此,高职校企协同战略的充分贯彻执行,依赖于校企双方对内外环境的深入分析、对转型节点的精确把握和对“产业—教育”供应链问题的精细诊断,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协同方式的持续更新。

3.技术层面。互联网生态的基础在于存量大数据的产生。在非互联网时代,功能是主要价值,而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成为核心价值。互联网生态对于高职校企协同的影响主要在于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重要转变,即学校和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双方未来各层次的战略协作做出人工预测。

(二)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的三维路径

1.战略目标导向:“协同利益生态”到“协同价值生态”的转向。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未来发展方向绝不再是大学教育课程的“压缩饼干”或是中职教育体系的“发面馒头”,而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出口的企业适切性与产业对接度。因此,未来高职校企协同战略将聚焦于相互研判、精准定位和战略交互。即基于产业或教育发展整体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需要,逐步达成“校企共同体”长期稳定性战略协同目标,同时通过主体间人才、知识、信息和技术等流动优化设计,实现信息与大数据时代的自适应发展。这就需要作为生态系统中“第三方”的政府积极作为,发挥其协调和调控的作用。一是从政策法规上为校企协同提供保障,从宏观上构建起校企协同的政策、制度和体系,切实保护好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为校企协同提供规范和支持。二是牵线搭建校企协同平台,比如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集团等,使校企从技术支持、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共用共享,使校企协同有载体、有平台,并逐渐成为校企自觉行动。三是引导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常态化的协同机制。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调控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使校企协同不仅有压力而且有动力。

2.战术方式导向:“三个对接”使得校企协同生态更加均衡。高职校企协同的“生态平衡”需要以产业发展、企业组织变革、经济发展、教育教学规律为依托,充分思考产业需求与校企人才共育的对接问题,谋划行业标准与课程改革的衔接问题,考量企业用人要求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的融合问题。以此为标准,高职校企协同要承袭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校企“人才产品”的培育质量、外在需求和社会关注度。这就要求切实做到“三个对接”。一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在专业设置上,以产业结构为依据,应产业发展而调整优化。紧盯区域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做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好地为企业行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基于工作任务导向,遵循职业发展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行业企业岗位需要的素质能力和职业标准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得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校企通过开发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情境化教学等,在校企协同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管理模式等,增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实现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比如,当前我国正在试行的现代学徒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企协同走向深入的一种新发展,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条新途径。

3.技术方法导向:“O2O”模式让校企协同生态趋于常态化和科学化。具体来看,高职校企协同在技术层级的进化主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打造出高职校企协同的“O2O”模式,即通过线上线下沟通、教学和创新平台,进一步增强校企决策转化和信息共享的效度,实现校企环境分析和数据交流的常态化和科学化。比如,当前有些高职院校正在推行的“校企在线联合体”(school-enterprise online consortium),指的就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出课程开发平台、实时互动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学习交流平台、能力分析平台等。通过“O2O”模式,不仅很好地顺应了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给校企协同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高效地实现了高职院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验实训的有机结合,而且在增强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组织发展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校企相互服务的能力,大大降低了校企协同的成本,扩展了校企协同的空间,丰富了校企协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协同由“线性”到“非线性”的变化,助推校企生态走向协同进化。

总之,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协同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持续打造自适性强、高效运转和协调平衡发展的校企协同既是推动教育生态和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内生需要,也是顺应国家“互联网+”战略实施的外在要求。对我国而言,推动高职校企协同的模式创新与生态化转型,逐步建立共生、共享、共建、共赢的高职协同生态圈,推进高职校企协同模式的多元化、信息化、智慧化轉向,已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一项不容回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弟财.生态视野下的校企协同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6(1).

[2]凌守兴,张建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态系统及协调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

[3]顾东岳,王建军.构建高职校企深度合作生态圈的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12).

[4]董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喻晓马,程宇宁,喻卫东.互联网生态:重构商业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生态系统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