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路径研究

2016-07-08刘向杰

教育与职业(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

[摘要]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目前高职教育现代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在界定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条件,从办学体制、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就业创业、终身教育体系等七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研究,从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政策、经费投入机制等不同角度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化 创新

[作者简介]刘向杰(1971- ),男,河南项城人,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项目编号:2015-ZD-071)和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及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08-04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进制造强国战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以技术技能为支撑的人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现代化。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与思想,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的现代化。职业院校要依据区域内的社会职能和优势来确定各自的办学特色。教务管理现代化就是要利用现代技术来强化教务部门的各项职能,抓好常规管理,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高效。构建教育现代化体系框架就是要促进教育层次结构的分化与整合,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尊重个人选择,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为人才成长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建立适合于不同教育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为数字化校园管理提供基础服务平台。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培训合格员工,重点要找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寓企业文化于教育过程之中;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健康有序的高职教育治理体系。以上研究理论从高职教育的內容、管理角度论述了高职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与方向,提出了多样化的办学理念,但对于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及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认识不足。而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培育出更多适合中国制造的高端技术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围绕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本教育为理念,以现代化的先进设施平台为手段,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主导,从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等方面注重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性。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化的设施条件为基础,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主导,以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各教学环节的协调运行。(2)可操作性。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其最终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实用型人才。(3)动态性。高职教育动态性是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掌握的科学技术应随之变化,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要不断更新,课程体系要适时调整,制度机制要不断改革完善。职业教育管理现代化体系是动态、发展的、不断进化的过程。(4)现代性。这要求教师思想超前、教学设施先进、师资结构优化、教学各方面保障有力、体制机制灵活。(5)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实现观念开放,视野开阔、平台共享、平等参与,体现先进、最优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灵活、完善的体制机制。

二、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困局及成因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阻碍其发展的思想性及体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1.传统教育理念束缚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发展思路。长期以来,官本位意识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轻技能、轻劳动、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被贴上低能的标签,职业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仍没有提高到应有的地位。这种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从主观层面上已经左右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进行有效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待遇,彻底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2.投入经费短缺,难以弥补软硬件设施的不足。2014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明确指出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全部所属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据此各地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仍然没有改变。有的地方虽出台了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但限于地方财政的实力而无法兑现补贴,更不能与本科院校的人均教育经费标准相提并论,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更导致职业院校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3.师资现代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从师资队伍的发展看,高等教育集中了中国最好的教师,博士或硕士毕业后首先选择到高等学校任教。从师资稳定程度看,由于高职教育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低,难以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即使是高职院校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师,在评为教授或取得高学历后,也会千方百计地加入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从而造成高职教师的流失。从师资培养的开放性看,由于各高职院校经费紧张,一些高职教师缺乏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难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发展思路,更谈不上具有开放的观念、广阔的视野以及平等参与的机会,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发展。

4.高职教育支持政策缺乏,阻碍了高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看,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缺乏连贯性,缺乏本科、硕士、博士等方面的系列教育体系;技术人才在职业生涯及学习进修方面没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待遇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能尽管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当,比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要高,但实际待遇与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差不多,大大挫伤了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热情。从高职教育的标准来看,无论是“双元制”还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和标准。目前,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各种培训标准不统一,培训证书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致使行业、企业协会各行其是,证书没有含金量。从校企合作政策层面看,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主要症结在于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没有可操作性。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参与办学可享受相关税收优惠,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可以执行;企业真正参与了办学,也很难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即使实行了厂校一体、前店后厂的办学模式,但在具体实践中,土地利用法对教育用地的定性也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步伐。虽然职业教育法律规定企业既能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也应当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加强校企紧密合作,但政府并没有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实质性优惠,致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的先导性条件

1.更新观念,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正确导向。要正确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破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各种偏见。一要从政策及舆论导向入手,破除鄙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观念,树立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和工作待遇上有同等地位的观念;破除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人才意识,切实加大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二要破除重学历轻技能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建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修改完善不适当的重学历、轻技术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废除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职称及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要建立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在职称、职业成长方面相同的标准。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要从有一定技术及工作经验的人员中择优任用,增加技術劳动者的社会待遇与报酬,使从事职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三要出台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公平待遇制度,明确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平等性,这是确保高职教育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

2.建立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与本科相比,有些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在行业背景、师资力量、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实验实训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完全有能力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因此,国家在推行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同时,应当支持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转型成功的本科学院可以举办专业研究生教育,实现职业技术层次教育的合理延伸,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得与高等教育同等的晋升空间;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应用技术领域进行创新,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与发展上取得突破,实现高职教育的连续性,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的机会,推动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3.出台支持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政策。首先,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对高职生生均拨款的力度,并加强立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均经费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到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努力解决高等职业院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经费紧张的矛盾。其次,尽快修订相关法律,应为参与办学的企业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与优惠,对其在高职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进行界定,引导支持校企双方互惠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水平的提升。再次,建立严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标准,改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短期化行为,建立教师系统化长期教育方式。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对教师培养的经验,要求专职教师上岗前须经过一年以上系统培训和三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通过考核取得教师资格后方能从事教师岗位。最后,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及企业参与办学的各种激励约束政策,完善高职院校章程,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框架体系,通过企业积极参与,实施校企深度融合,努力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上寻求突破,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职教体系。

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利用中介机构的人力资源及技术优势,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客观的评估,改变过去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开展高职院校评估的方式,建立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利用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调研毕业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从不同的指标出发,研究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劣,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以提升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水平。根据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和财政支持政策挂钩的激励制度,以此推动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创新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各项涉及政策、评价机制等完善的情况下,着重要在办学体制、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

1.采用灵活的办学体制。建成行业企业资源和股份投入并存、行业深入指导、校企深度融合,基本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和巩固“前店后校”“前厂后校”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和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专业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实践、职场环境和企业氛围,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实现“专业建设共管、实训基地共建、优质资源共享、课程开发共担、校企角色互换”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和企业的繁荣发展同步,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职业教育建成与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2.建立科学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充分调动各二级院系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及岗位考核体系,提升管理现代化的效率。建立基于网络化的教务信息平台、资产管理平台和学籍管理平台,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充分重视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实施教学的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评定,以学生获取知识量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加快教学督导信息化的建设,实施信息技术全覆盖,通过信息技术随时考查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合理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强后勤工作质量的考核,贯彻落实“学生工作无小事,实现现时办结制”的工作思路;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高校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及管理能力,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努力推动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应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约束,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通过综合化训练,充分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充分融合,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深入推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分段式、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开展场景教学、项目教学、岗位教学及仿真教学等,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过程的生动化、教学实践的真实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并收集多种工学交替的教学素材,对核心课程建立以辅助教学为主的微课、慕课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专业建设、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管理的现代化。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训设备互联共通、网上预约设备实训,努力推行无纸化考试,实现教学评价的客观公平。

4.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化,提升教学水平。师资队伍的现代化首先要求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具有科学、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其次,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保合理的师生比例。最后,注重教师的职业教育诉求,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及职业素养,让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主动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其他兄弟院校好的教学与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

5.加大学生管理创新,培养良好的学风。第一,充分发挥教师及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及生活上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观。第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设立APP管理平台,实行门禁刷卡进出及刷卡上课制度,让辅导员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进行处理。第三,实施辅导员、任课教师绩效与学生成绩挂钩考核制度,积极实施“两进两查两融入”制度,让辅导员进宿舍、进课堂;时刻关注学生上课情况,经常检查出勤人数及教学纪律;努力做到教师融入学生管理,辅导员融入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课堂管理,努力避免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第四,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根据学生爱好,建立相应的学生社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第五,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网络课堂,让学生能不间断学习。通过校园网络,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实现对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6.創新招生就业模式,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撑。改变以往的招生模式,把招生的重点由高考招生生源为主转向单独招生,生源以中职生及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多渠道、多层面发现生源,努力挖掘社会资源,让更多的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变成人力资源,把粗放的劳动者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改变以往以学生自主择业为主的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订单培养、厂校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职学生的充分就业。建立各种专业孵化器,向高职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及所在行业的政策法规制度,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各项知识,提供创业过程的咨询工作,努力为学生的创业做好服务,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或就业提供渠道。

7.建立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支撑。要建立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研究生教育。根据行业、专业需求,做好企业的职工培训,加强技术技能的鉴定工作,面向社会,服务生产,全方位、全过程实现企业的对接,并面向社会职工开展终身教育,建立学历教育、教育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框架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职业教育培训。

五、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实用型人才。加快高职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的步伐,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中国制造业大国所必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莹.高职教育现代化与创新教育的实现[J].职教通讯,2012(26).

[2]袁守璇.论现代化教育发展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J].天津科技,2015(2).

[3]孙政.加快教学管理现代化建设开创高职教学管理新局面[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4]周耀华.职业教育现代化——人力资源提升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5]仝东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的模式效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5).

[6]徐炳嵘.品牌追求:教育现代化视域中的特色学校建设[J].上海教育科研,2012(4).

[7]阮成武.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决策参考,2012(17).

[8]钱中平.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9]刘向杰.职业教育双主体办学的激励因素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

[10]刘向杰.高职教育管理现代化推进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11]赵志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研究[J].时代教育,2015(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