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串稿”与媒体新闻报道同质化

2016-07-07王成成

采写编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分同质化新闻报道

王成成

摘要:“融媒体”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根据自身共性和个性,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人力财力等方面,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综合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记者却走偏了方向。本文从分析不同媒体间记者“串稿”现象入手,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受众自由度大,记者“串稿”造成的新闻报道同质化,会严重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等观点。

关键词:记者串稿;工分;新闻报道;同质化

在媒介融合时代,中央厨房式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可以使媒体的新闻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如今,部分同城媒体的记者之间也出现了“一人采集、多人发布”等新情况。这种记者之间相互复制对方新闻稿件的做法,一般被业内人士称为“串稿”现象。它不是媒体间的协作与分工,而是一种记者私下的交换行为。结果是记者的“工分”增加了,但同城媒介对同一新闻在报道内容、叙事形态等方面却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

一、记者“串稿”的常见现象

“‘串稿是记者甲自己没有亲历采访,而是直接以记者乙的稿件为样板,或略加修改或一字不变地使用在自己供职的新闻媒体上;有可能是乙主动送的,也可能是甲向乙要的,但都是通过了乙的同意。”在一些同城媒体中,报社记者或电台记者复制电视记者新闻稿件、电视记者复制报社记者或电台记者新闻稿件的现象经常有所发生。有的记者自己没有到过新闻现场,但为了完成本单位或本部门的采访任务,就到别的记者那里复制一份稿件去交差。现在网络发达,不同媒体的记者之间,在新闻稿件上互通有无非常方便。

同城媒体中,尤其是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报社、电台与电视台,记者之间的“串稿”现象更为严重。一名记者发现一条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采访回来后,就立即会与其他媒体的同行联系,用发电子邮件或通过QQ和微信等渠道传送稿件。当天晚上,多家电台、电视台会同时播发;第二天,多家报纸也会同时见报。在这些“串稿”中,各媒体记者在稿件上署的当然都是自己的名字。在交换过程中,各媒体的记者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就是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比较牢固的资源共享和帮助关系。

在实践中,“串稿”的情况多种多样,有的是大家一起出去采访同一个内容的新闻,因为担心有疏漏,通过“串稿”取长补短、相互补充;有的是记者确实有别的事情,一个重要的采访无法亲自到达现场,让同行捎带一份材料或者将写好的新闻稿直接传给自己,稍作修改后加以利用,这通常为线上新闻;有的是记者懒惰,把别人的稿件拿来,一个字都不改就发稿;有的则是为了多赚“工分”。

除了文字稿有“串稿”现象,电视画面中也存在“串稿”现象。有的电视记者在拍摄画面时偏色或聚焦不准,或者漏拍了重要镜头,事后就会到电视同行中去复制。对于重大时政报道来说,因为缺少了有关重要镜头,记者在本单位交不了差,会挨批评,会扣奖金,甚至会造成重大新闻漏播事故。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记者偶尔为之,也无可非议。但后来发展到有的电视记者为了多发稿,就在电视新闻片上与同行互通有无,你拍的复制给我,我拍的复制给你。于是,在同一个城市的各级电视媒体或者同一家电视媒体的不同频道中就经常会出现画面同一、文稿同一的新闻报道。

现在“串稿”的花样还在不断翻新,手段也多种多样,部分记者间的“串稿”已开始借助智能手机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由于“串稿”报道的题材甚至结构相类似,不但报道内容同质化,而且叙事角度和行文风格也同质化。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媒体无论是在内容取舍还是报道策略上,都力图和其他媒体形成一定差异,以追求报道的个性化,但“串稿”带来的结果却是:受众在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打开电视时,看到、听到的新闻却是内容千篇一律、形式枯燥乏味、原创少,甚至标题与结构都完全一致的东西。

二、记者“串稿”的原因与危害

现在,同一个城市中有多家电视媒体,市级台、区级台和县级台,除了各兄弟台正常的新闻协作、交流稿件以外,记者私下“串稿”现象的日益严重,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记者为了多挣“工分”。

一些重大时政报道,上面有通稿;宣传部门统一组织各家媒体参与重大报道活动,稿件内容类似应该也算正常,但各家媒体在刊播形式上也要根据自身特点作相应处理。而一般的条线动态、经济消息、民生报道、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稿件面貌一个样就不正常了。有的地市报纸和电台、电视台规定每个记者每个月至少要完成多少发稿任务,各家媒体的记者为了圆满、出色、超额完成任务,记者间的“串稿”就会经常发生。于是,无论什么样的新闻,不管自己去还是没去,只要适合自己所在媒体发表,有的记者就会从熟识的同行那里拿来用到自己所服务的媒体上。有些记者依靠“串稿”,每月都是高产。“串稿”对于记者来说,投入小产出大,简直就是“无本生意”。因此,不少记者认为,如此省力的活儿何乐而不为呢?

导致记者“串稿”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在同城媒体中,行业记者长期跑同一条线,容易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逐渐会产生一种非正常的资源共享体系,因为这有利于记者相互之间利用对方的关系网络扩大自己的信息来源;二是不少媒体为了防止遗漏重大稿件,采取“漏报”处罚措施,如果有的新闻在其他媒体刊播了,本媒体没有出现,那么这就会被认定是漏报,相关记者会被扣奖;三是“串稿”可以为记者带来众多的实际利益,不但发稿量大且稿酬多,还能与其他媒体的记者搞好人际关系。

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串稿”有点像通稿,但通稿多为政府部门发布的政令、政策,或其他重要新闻,目的是为了统一各类媒体的报道口径。而记者之间的“串稿”则不分新闻的题材,都用同一张面孔在不同介质的媒体上进行传播,记者虽然多得了点“工分”,但媒体的形象却受到了损害。

报纸、广播、电视的物理特性不同,传播载体也有差异。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同一篇稿件在各媒体都被使用,报道的同质化就会非常严重。“新闻同质化不仅损害了受众对多元信息的知情权利,而且削弱了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竞争力。”“串稿”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各种媒介的报道失去个性。无论是报纸新闻,还是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如果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那么就不会有很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同质化是新闻媒体内的毒瘤,是新闻传播中的瘟疫,其快速蔓延和扩散会直接导致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模仿、抄袭、克隆之风盛行。”“串稿”现象,是记者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造成不同媒体间报道同质化、题材一致化、新闻资源得不到深度挖掘的重要原因,更是媒体间竞争不充分的产物。既降低了新闻报道质量,又损害了受众利益,还弱化了记者的采访能力,影响记者的创新精神,违背记者的职业操守,助长行业不正之风。

三、记者“串稿”的应对之策

如今,新闻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就更需要权威的解释与判断。对于同城媒体来说,要杜绝“串稿”,就必须在以快制胜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独特视角的传播。同题新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记者思维的“同题”与“串稿”行为。一个新闻事件包含很多的新闻角度,有很多层面可以去解读,各种不同介质的媒体记者对同一内容、同一题材的新闻,要从不同的视角去采访报道。

媒体要大力倡导原创新闻。原创新闻是报社、电台、电视台记者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集来的第一手新闻信息,并不是转过来的新闻。即使是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独家新闻依然是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面对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上要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以多报道独家新闻取胜。为了避免在新闻同源化情况下出现的报道同质化,各家媒体都应该发布经常独家新闻,这就就必须坚决杜绝记者间的“串稿”现象。“独家新闻的特点可表现为三个方面:时效上领先一步,内容上与众不同,角度上独辟蹊径。”

在“串稿”现象面前,各种不同介质的媒体可以通过提前防范、稿件比对、不给工分、批评教育等手段,来强化对“串稿”新闻的防范与处理。首先,要让记者从受众与市场的角度出发,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信息,做差异化、做精品。允许新闻线索共享,但不允许“串稿”。其次,对那些不是本媒体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编辑要毫不留情地拦截。平时,编辑与记者之间应该保证畅通的联系,以便及时知晓记者的行踪。记者外出采访,必须事先向编辑通报题材。再次,编辑要经常将各家媒体的稿件拿来进行比较,一发现本媒体记者有“串稿”行为,就要给予当事记者严厉处罚。第四,要想方设法拆散或者瓦解记者为了“串稿”而结下的利益同盟,提高记者本身的职业自律度,加强职业荣辱观。

各媒体要鼓励记者亲自采写,第一次发稿,多发独家新闻。即使是同城多家媒体采访同一个新闻事件,本媒体的记者也要与别的媒体记者有差异性,在内容取舍、角度选择、采访拍摄或写作风格上做到与众不同。这样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竞争力。记者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问题,亲自到新闻现场去采访,获取第一手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独,而不是利用其他记者提供的现成材料,靠“串稿”去赚工分。要鼓励记者不断改进采访作风、提高业务素质、善于发现线索,采访和写出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只有“串稿”现象被杜绝,新闻报道才会更加真实、可信、可看、可听。

对于同城媒体来说,有时即使记者之间不“串稿”,题材的同质化也不可避免,但各家媒体的记者可以避免在操作手段上同质化。同时以加强评论、加大策划、深度竞争,来破解同题,开展创意竞争,不断在采访思路、报道手法、传播形态上进行创新,将同题新闻报道出不同的新意来。互联网时代,信息来源多元,人们接受新闻信息的平台和渠道也越来越多,记者“串稿”所带来的新闻报道同质化,会严重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制止。

参考文献:

1.张春林,夏祥洲.浅谈新闻“串稿”的识别和防范[J].新闻研究导刊,2010(3).

2.彭小安.新闻同质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声屏世界,2015(4).

3.邵培仁.新闻媒体同质化的根源及突破[J].传媒评论,2014(4).

4.李颖.新媒体语境下“独家新闻”价值辨析[J].青年记者,2012(6)上.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

猜你喜欢

工分同质化新闻报道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俱乐部活动不应记工分
团员过组织生活不应记工分
“工分迷”变成“集体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