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大学校训对比研究及启示

2016-07-07董召锋

高教探索 2016年6期
关键词:校训价值取向文化内涵

董召锋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结合西方大学校训文化中的内涵及价值取向,取长补短,借鉴其优秀成果,使得中国大学校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训育功能,实现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大学;校训;对比;文化内涵;价值取向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其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凸显。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增强国际话语权,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依靠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硬实力的崛起,也要凭借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等软实力的提升。众所周知,随着国际间竞争的加剧,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阵地,其文化传播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而校训作为大学文化、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其对大学文化的发展及对外宣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亦能在自身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浓缩,体现着学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同时,它也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深刻地反映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在大学培养人才和对外宣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对校训的研究。从他们研究的对象上看,主要有两类。一是对校训本身的研究,这类研究较多,包括校训的本质、内涵、特点等。另外一类则是对中西方的校训进行对比研究。比如说,中西方校训语言特点的对比研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等等。相对于第一类来说,第二类的研究则显得尤为不足。

在国外,对校训的研究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是对中西方校训的比较研究了。笔者几经周折才找到一本关于美国西点军校校训研究的论著——《责任、荣誉、国家》。该书对西点军校的校训——“责任(Duty)、荣誉(honor)、国家(country)”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诠释,并认为这三个词影响了美国两百年的国运。

基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知,国内的部分学者虽然对校训多多少少地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然而在中西方校训的对比方面,却很少有人涉足。本文将从中西方校训的对比入手,着重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文化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并针对西方校训文化中的先进宗旨和理念进行学习,以此来为我国校训的制定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希冀为我国校训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方法

1.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中国著名高校和世界知名大学(美国和英国知名大学)的校训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的异同,借鉴西方校训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国大学校训的发展提供借鉴。

2.文献研究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相关的资料,从而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论据。

3.个案研究法

对于文中举出的所有例子,进行逐一地分析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

三、校训的定义及演化历程

1.校训的定义

笔者所能找到的最早对“校训”一词进行定义的是由舒新城编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是在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1]由此可见,校训就是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和实践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经常放置于显著地方,以使其内容被耳濡目染,仿形效之。另外,《牛津英汉高阶辞典》对校训“motto”的定义为:“a short sentence or a phrase chosen or used as a guide or rule of behavior,or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aims of ideas towards a family,a country,an institute,etc.(Albert,A.S Hornby,2009:1308)” 。其汉语意指挑选出来作为行为准则的短句或短语,是对学校的思想、教育等目标的一种简洁精炼的表达。而1989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四卷)对校训的定义为:“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2]综上所述,其实“校训”定义的一般解释为:“学校规定的对全体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或句子”。

2.校训的演变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校训是伴随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而出现的。‘校训名称来源于日本。中国古代有校训的原型,但没有校训的明确名称。直到近代,西方的教会大学开始出现英文校训(motto),随后中文‘校训从日本侍入,才使得校训概念和内容达到了名实统一。‘校训名称的引进,表面上是新概念的出现,实质上是新教育理念的诞生,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换的影射,是西方新式学校体制被我国接纳、采用、完善的表现。”[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校训”的出现不是同步的,鉴于中西方大学出现的时间间隔,西方“校训”的出现要比中国至少早了几百年。因此,毫无疑问,西方大学在校训制定和建设方面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笔者将在下文重点介绍中西方校训的演化历程,以使对中西方校训的背景有一个宏观性的把握。

(1)西方大学校训的演化历程

据相关资料记载,西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始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一些学校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大学的雏形,比如说苏格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柏拉图的学园以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哲学学校,但是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也没有校训。西方公认的最早的大学是12世纪出现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西方大学之母”,后来在它的影响下,英国出现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但这两所学校并非从一开始就有校训的,一直到15世纪它们才制定了自己的校训和校标。由于当时的西方世界,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宗教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彼时的校训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到了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宗教展开了斗争,在整个思想文化界掀起了一场尊崇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文艺复兴运动。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随后波及整个欧洲地区。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大学的理念和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之前的崇尚宗教到后来的反对宗教、复兴古代典籍及追求学术自由。因此,这使得校训普遍都具有上述这个特点。19世纪是德国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柏林大学。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洪堡特、施莱尔马赫、费希特等人对柏林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使得柏林大学成为了集教育和科研为一体的机构。洪堡特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重点是进行科研,不能像传统的大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他还主张学术自由的原则。在柏林大学的影响下,西方的诸多大学纷纷开始制定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的校训。到了20世纪以后,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教育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要求,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这时的大学除了具备上述所提到教育和科研功能以外,又增加了社会服务功能。因此这时的大学校训就反映出了为社会服务的价值理念。endprint

(2)中国大学校训的演化历程

中国大学校训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建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当时的国情,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其中就包括对教育制度和西方大学建设的学习。因此,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应运而生,随之也创制了具有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大学校训。这时的大学校训普遍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斗志、实现安邦定国为目的。建国以后,中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工农,服务生产”为目的。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成了阶级斗争和阶级统治的工具,许多丰富而优秀的文化被当成是封建腐朽文化残余,因此遭到了无情地批判和打击。许多大学的校训不敢体现自己学校的本质特征,因而也无法彰显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教育秩序的恢复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我国的教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为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给予了高校充分的自主办学权,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创制能够体现自己办学特色、办学宗旨并彰显教育理念的校训。同时,大学校训所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日益丰富,自此它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

四、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反映了大学的个性特点;同时,也鲜明地折射出了一所大学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纵观中国大学的校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来源于中国的古代典籍著作。比如说儒家的《论语》、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等等。我国的大学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强调师生应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它反映出了大学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而相比之下,西方大学校训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它强调对宗教的虔诚,对知识的渴望及学术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1.西方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

和中国大学校训相比,西方许多知名大学的校训节选自拉丁文、《圣经》以及经典诗歌等,且大多以拉丁语形式出现。这里以几所世界知名大学的校训为例。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你自由”,节选自一句拉丁语“Veritas vos liberabit”(《圣经》第八章节)。耶鲁大学的校训为“光明和真理”,源自拉丁文 “Lux et Veritas”。多伦多大学的校训“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As a tre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源自古罗马诗人贺瑞斯的诗歌《颂歌》。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节选自《圣经》。从以上几所知名大学的校训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多注重信仰宗教、追求真理和自由、服务国家和社会等几个方面。

2.中国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大学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大学校训大都印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折射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内涵。张竞碧认为中国大学的校训都明确主张“道德至上,与人为善”[4],具有强烈的道德主义倾向。我们可以从一些知名大学的校训欣赏到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反映出了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文化内涵。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强调人们要服务于集体和国家、追求进步的文化内涵。国立台湾大学的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号召人们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励精图治,发奋学习,热爱祖国和人民。另外,还有一些知名大学的校训直接从浓厚的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中摘录。比如说,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强调人要博览群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同样反映出了追求知识、思问结合的文化内涵。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不懈努力,追求卓越。

不仅以上这几所大学的校训,包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他们的校训都反映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弘扬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致力于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五、校训的价值取向特点

下文着重对中西方著名大学的校训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们各自的价值取向特点并进行对比。同时结合西方大学校训中的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以期为我国大学校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西方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特点

结合西方大学校训的演化历程,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大学校训大多与宗教相关,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说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In thy light we shall see light)、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校训“世间万物在上帝的怀抱中和谐如一”(All things cohere in Christ)等。

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西方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大学校训开始反对宗教,崇尚知识和学术的自由。比如说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Let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爱丁堡大学校训“有知识者既能看到实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The learned can see twice)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训“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Let there be light)等。

到了19-20世纪,此时的大学已不像传统大学那样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同时还承担了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这一时期的大学校训均普遍地反映了这一特点。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普林斯顿大学校训“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霍普金斯大学校训“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之人”(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等。不仅是这些大学,另外像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以及华盛顿大学等西方知名大学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上述提到的某些特点。endprint

通过对这些知名大学的校训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共有的价值取向特点,即追求真理、崇尚自由、服务社会。

2.中国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特点

相对于西方大学校训而言,中国大学校训出现得比较晚。20世纪以后,中国的早期大学才开始制订校训。由于建国以前,中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所以大学校训大都具有爱国、民主、团结、自强等特点。例如,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武汉大学(前身建于1893年)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建国以后,中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时要急切发展生产,以摆脱建国后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因此,这时的大学校训大都具有“服务工农,服务生产”的宗旨。例如,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是由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很是具有当时的时代气息。再比如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3年)的校训“奉献、求实”。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升,大学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其功能也进一步扩大。因此,此时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多倾向于追求知识、崇尚美德、勤奋务实。例如,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北京理工大学(创建于1939年)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图1是王洪波(2013)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关于大学校训价值追求的文章中的调查统计图。[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知名大学校训普遍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学、德、实、诚、朴、勤、仁等。

六、结论

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形象而又直观地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价值取向。它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和效仿学习的典范。好的校训对于校园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及学校的对外声誉和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中西方之间地理位置相距甚远,进而导致各自的语言特点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中西方校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找出各自的优缺点,进而取长补短。本文从中西方校训的对比入手,重点对它们各自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并结合西方大学校训的一些良好的价值取向及我国大学校训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中的不足,提供一些参考借鉴,从而为我国大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及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华百科辞典[Z].上海:中华书局,1920:616.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002.

[3]王彩霞.试探中国近代大学校训的起源[J].高教探索,2006(2).

[4]张竞碧.中西大学校训之比较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3):31-34.

[5]王洪波.从校训看中国大学的价值追求[N].光明日报,2013-06-04(15).

(责任编辑陈志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训价值取向文化内涵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