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2016-07-07杨小锋
杨小锋
新建本科院校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
杨小锋
摘 要:结合微课、微课教学及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以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为研究对象,从学科分布、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技术和教师信息化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就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应注重更新教师观念、创新微课教学资源手段及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保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常态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微课教学;微课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能力
0 引言
伴随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微课程已经成为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点,人们的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特别是媒体,利用掌中移动通讯设备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而且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已逐渐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以微视频为体现形式的教学课程,微课的诞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冲击甚大,作用可与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相媲美或更甚行,这种发展也促使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更多的要求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 背景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anicures),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M icro 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开办了视频时长15分钟的教育类节目,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积累达到35万分钟;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并把它称为“知识脉冲”(Know ledge Burst),后来,他也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 inute Professor)。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的e读本进行检索,共有Jean-Pierre Richard等人著作的不同语种的《 M icro lectures》著作3本,著作分别从M icro lectures 的know ledge、design、management、development和valuation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微课程的设计及开发,该书的出版对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著作对于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来说,却显得过于复杂和不适宜。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通知,来自全国1600多所高校参与比赛,参赛选手逾12000多名,引领全国高校掀起了微课建设的热潮。2014年的第二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全国有31个省级赛区、1400多所高校参与比赛,选手人数更是达到了18000人,高职高专6000余人,613件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可见,作为微课程发展的分支,微课教学比赛已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相长和教学技能提升的平台,已如当年的“精品课程”一样,已飞速的进入了教育教学,然而这种飞跃式发展背后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课的发展,微课程建设已成为各高校探索终身教育或继续教育的途径,微课教学比赛也已成为各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水平的信息化平台,作为系列微课,微课、微课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微课程的发展,三者的含义虽不同但却是紧密联系,即微课及微课教学建设中的问题是微课程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2.1 教师对微课、微课程和微课教学的概念理解存在偏差
2008年,戴维·彭罗斯提出了“M icro lecture”,并把它称为“知识脉冲”[1],可见,微课应是一种教学活动的视频表现,是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内容,以视音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为其设计目标,而微课程则是微课序列的集合,微课教学则是利用微课资源进行教学,或指以某个知识点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时间短的教学活动,仍是一种过程性活动,三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微课程成为整个课程的浓缩版,教师将通过环节删减、信息量减少等方法将一节45分钟的课程压缩成10-15分钟,虽时间上基本满足微课程的需要,实则并不能满足微课程的具备的专题性、以知识点为中心、针对性的特点。或将微课程看成是课程小碎片,部分教师将日常已摄制完成课程采用分割软件或编辑软件等进行简单拆分,形成视频断句或视频碎片等,最后造成只要掌握一定的视音频制作技术就能制作出真正的微课程,并不将更多地时间运用于教学设计的研究。那到底是视频技术重要还是教学设计重要呢?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的灵魂,这也与首届微课程比赛评价标准相符,视频技术要求仅占10分,而教学安排、教学方法等占到80分。
2.2重技术轻设计或成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软肋
作者在百度搜索中以“招标、微课、大学”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物力对原有的视频公开课技术环境或微格教学环境进行升级,以此满足微课开发的需要,这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的一种做法,如在全国首届微课程教学比赛中,有56%的学校采用统一审核和录制微课程[2],说明学校基本建成微课摄制环境。然而,在微课开发与制作环境搭建工程的背后,对于财力相对紧张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种高额投入反而成为制约该校提升教学质量的负担,加之,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与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地理位置因素,这种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跨越式发展显得举步维艰,如对近两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视频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技术设备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已司空见惯,也无形成为衡量质量的指标之一,另外,为了制作清晰度高、视频效果丰富、教学课件精美的微课,更多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视音频录制技术和PPT制作技术,却把微课的教学设计抛在脑后,忽略微课程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即一味的追求“外表华丽”(微课建设方面特别突出),不管课程的“内涵丰富”,这种现象与胡轶生老师所做的调查相符“比赛中,有84.63%的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在整个微课制作环节中最重要,但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技术表现上”[3],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会做视频编辑就会做微课,可见,将微课教学的比赛看成是技术的比拼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些都将成为制约微课程良性发展的障碍。
2.3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着均衡学科门类的问题
如文献[1]所述,微课的教学内容较少,主要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是辅助学生学习重点掌握某一门课程核心内容的有效途径,因此,微课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某一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教育部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发布的首届微课教学研究报告显示:工学1770件、文学1008件、理学939件、管理学584件、艺术507件和教育418件[4],工学的微课教学资料件数已成为管理、艺术类的3倍之多;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作者通过浏览全国高校第二届微课教学大赛网站微课作品的方式,分别选取32个省市自治区的23个新建本科院校(部分省市目前主要开展高职类或中小学微课比赛)为调查与研究对象,统计微课教学168门,从学科门类来看,理工科类的微课教学门数数量是医学、历史学和农学类的3倍之多,可见,如何均衡学科分布或将成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面临的问题之一。如图1所示:
图1 新建本科院校微课教学学科门类百分比情况
2.4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从内容方面看是知识点的传授,从形式方面看,微课是一种视音频资源,犹如“精品课程”、“网络公开课”等一样,是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同理,微课是否能被师生欢迎和“网络公开课”是否被受众接受是同样的道理:内容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然而,不难发现,“专业化制作技术”和“技术比拼”使得这个本应该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却成为大部分学科教师望而生畏的新事物。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5]老师对527 位高校微课参赛教师从微课推广及制作方面做了调查,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微课推广
表2 微课制作
可以清楚看出教师制作。
微课过多的在于比赛,52.18%的教师认为技术很难掌握,当然教学比赛是教学交流的最佳平台,但从微课的建设目的来说,应更多的关注于辅助教与学,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可汗录屏制作软件、Cam tasia Studio以及一些一站式录制平台等层出不穷,教师只需具备1台电脑、耳麦、摄像头等即可完成一门微课的录制,已经使得微课制作技术要求大大降低,加之,《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中明确提出 “高校教师要掌握与自身学科教学相关的教学媒体、工具软件,利用技术促进学科教学[6]”,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老师用《好微课的组成三要素:技术、内容、表达》[7]阐明了“微课需要的技术是简单的技术,是易学易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涉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媒体技术操作能力,更进一步说明了教师要在注重教学设计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微课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3.解决的策略
3.1观念的更新
微课建设不是某一学科或高学历教师的任务,而是知识的专利,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正确对待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共享,认识和理解微课的特点和功能,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从教学内容入手,注重教学设计,将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和学生学的有效手段,彰显微课的魅力。另外,教师要转变对微课的态度,在参加微课比赛的同时,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不能因为比赛而制作微课,应将比赛的动力转换成为教学服务的动力,真正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
3.2 创新改革微课制作技术手段与制作流程
从微课教学比赛可以明显看出,技术比拼已成为微课教学比赛的关注点,然而这与微课建设标准、本质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实际却恰恰相反,这种技术的无形较量已明显成为制约微课能否有效融入到教学的主要问题,若当教师面对复杂的微课制作程序时,积极性和主动性难免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放弃现象。因此,学校首先要创新服务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微课摄制支持平台,使教师不再过多顾虑技术解决,而专心于微课教学设计,如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将微课的申请、摄制及后期编辑融为一体,建立一站式微课摄制支持中心等,使微课的制作更加流畅。其次,不断创新微课摄制手段,结合各类视音频录制软件的特点,整合与开发一键式在线微课发布平台,使教师能随时随地开发微课资源,最终促使微课制作与开发工作逐步常态化。
3.3 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而且现代教学质量提升的必须,同时,微课建设中所使用到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手机技术、视频技术和微博技术等,这一系列技术的提升,都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理念保持一致[7]。因此,从国家与学校层面,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堂协作教学+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培训,从教师层面,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从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4 总结
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历了微课热的阶段,现进入了微课内涵建设阶段,开发和制作一门优秀的微课是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终目的和微课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6.
[2]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EB/OL].http://weike.enetedu. com/
[3]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6.
[4] 马宁, 陈庚, 刘俊生,丁杰, 余胜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1,29(06):3-9.
[5] 王竹立.微课勿重走“课内整合”老路--对微课应用的再思考[EB/OL. http://www.aieln.com/news/2015/13572. htm l.
[6] 姚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微课建设的互促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5(2):77-79.
[7] 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2(03):67-74.
Status Analysi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of M icro-teaching Resources for New ly-built Universities
Yang Xiaofeng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 ith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lesson, micro-teaching and m icro-course, and selecting the first national micro-teaching competition as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micro-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scipline, the micro-teaching design, micro-less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ability, etc.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s opinions that the schoo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pdate their concepts, innovative means of micr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for micro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y built universities, so as to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micro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d normalized.
Key words:M icro-teaching Resources; M icro-teaching Desig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57X(2016)05-0038-03
作者简介:杨小锋(1982-),男,宝鸡人,商洛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商洛,726000
收稿日期:(2015.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