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6-07-06刘蔓
刘蔓
摘 要: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专业化发展以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地高校应该立足于本地区音乐文化发展背景以及音乐专业的教育实际,建立涵盖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体系,为高校音乐专业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
关键词: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多,如何利用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引导城乡居民的娱乐生活,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机会的基础上,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1 构建音乐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工作中心
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型的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作为基本教学活动的中心,也就是说要将提升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作为教学基本目标来对具体教学过程加以设计,为各项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最大限度地保证所选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专业性学习需求相吻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简单地说,就是在音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将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作为最基本的参照依据,结合学生之间音乐基础方面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基本教学活动,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为了增强音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音乐专业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相关调查报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使音乐专业实践课程中人才的培养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社会提供更多实用性音乐专业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由于一般学校能力有限,无法保证音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因材施教的实际效果,所以还应该联合相关教育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共同为音乐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进而切实为学生提供适宜发展的实践学习环境,强化教学效果。
1.3 兼顾理论和实践教学
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学生不仅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应该具有专业性的音乐技能以及相应的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音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重视,在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进行基础性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实践学习的基本理念,养成实践探究的学习习惯等,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自觉参与到实践教学改革中,从而真正建立起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提升的完成教学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提供相应的保障。
2 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措施
2.1 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建设
课程结构对于课程功能产生着决定性影响,我国各地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其完成的程度一般取决于课程结构设置能否充分发挥出激发学生各部分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功用,也在于是否能够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相关话题的探索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为了保证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在结构优化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目标性原则。只有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保证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教育学理论中教学胜任力以及学生艺术表现力创建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可以具体将音乐教育教学划分为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重要模块,改变我国传统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构建更为科学的课堂与实践相综合的模式,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应该具备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以及较为重要的校外实践内容。
(2)固本性原则。“本”在此处代表着音乐教育方面的基本研究理论、基本学习能力以及基本的思维方式等。从音乐教育层级方面看,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固本性教育原则从音乐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学科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背景,确定本专业的教育核心体系,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根据这一原则,相关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适当的设置相对合理的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以及实践性辅助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了音乐专业教育的科學性。
(3)结构和谐原则。在结构和谐原则中所指出的“结构”具体包含构成课程计划的多种类型、功能以及相应的形式课程等,如较为常见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和辅助课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课时设置比例的合理化,主干知识点以及枝节知识点教学位置的科学安排,以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都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逐步构建成协调、优化的统一性结构体。根据这一教育原则,对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视与强化并不意味着对其他课程教学的弱化和忽视,而是希望能够在每一类型的理论教学中适当的体现实践教学的要求,将教育的实践性作为音乐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融入到课程编制的方方面面。
2.2 设置实践课程群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基本重点包含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仍然应该高度重视音乐专业教学的理论知识、音乐文献、音乐思维等,并在此基础上将音乐实践训练与之结合。同时,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也应该转变传统教学中全面深化分析的思想观念,而是应该点到为止,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相关音乐实践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音乐专业水平。
2.3 改造单门课程内容体系
音乐专业教育整体课程体系中单门课程的改革是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点。在教育体系中,对单门课程进行改革应该适当的体现出教育培养目标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一致性、前瞻性和协调性等。根据这些原则和性质对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音乐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对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一单门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整改:学校根据相关教育政策和要求制定课程体系的预期课程,并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将预期课程转变为现实,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在高校音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适当的采用“集體审议制度”。在最开始的阶段就让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高校音乐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特征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从实践内容方面看,基本包含体育、教育、艺术这三大板块的内容,而从形式上看,具体有课堂、校内和校外三个方面。这种三足鼎立结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和音乐艺术表现力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国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性特征。在音乐专业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般通过审美活动教学来实现,因此,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就应该是一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觉审美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过程。唯有如此,音乐专业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倾向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正面的审美情操。所以在音乐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注意帮助学生在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并最终创造美。因此,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审美因素,让学生能够通过独立的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课程体系所隶属的具体审美范畴。其次,技艺性。音乐专业教学具有相对较强的技艺性,音乐的表现一般会通过演唱或者演奏来完成,所以音乐技能不仅是一种辅助音乐的技巧,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能够借助音乐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因此,学生借助于音乐实践学习来对自身演唱技能加以巩固和创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音乐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将音乐的象征性教学和情感性教学作为重点内容,确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最后,职业性。音乐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关注学生专业音乐素质的培养,所以基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更为关注教学的实用性和全面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保证全方位性质。即在学生入学后的各个阶段,各方面音乐素质的培养等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点关注。同时,教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因材施教原则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中,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高校音乐教育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思想原则,才能逐步为学生创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敏华,卢盈盈.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以闽江学院双效双赢实践教学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5,36(1):133-138.
[2] 董伟,郝丽娟.创新艺术教育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华章,2013(25):210-211.
[3] 陈绚.论地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之课程建设[J].华章,2014(27):214-215.
[4] 赵伟晶,民族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04):71-73.
[5] 肖伟,普通高校转型性发展的音乐专业教学与实践改革问题初探[J].艺术教育,2016(03):63.
[6] 金相莉,高校音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报告——以绥化学院为例,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