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助读资料 读出“原汁原味”
2016-07-06王莹
王莹
在解读一篇课文时,师生如果仅局限于课文本身,就只能“就事论事”,无法领悟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写作和作者当时的心境、境遇密不可分,只有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品味出文章的“原汁原味”。因此,助读资料在解读课文时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课文有很深的时代印记,加之作者创作时特殊的人生经历,如果学生对此情况不了解,就很难进入文本。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就对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铺垫,营造出一定的氛围。如《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初读给人印象无非就是月夜独往湖亭看雪,偶遇知音这样的故事。但是如果在上课之前详细了解一下张岱的身平,就不难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怀。
资料助读
张岱: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集、史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花似锦,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建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张岱(1597-1679)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着述。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着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清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通过这段助读资料的介绍,对作者张岱的生平有了新的了解。知人论事对于《湖心亭看雪》里作者的痴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大雪三日,西湖中人鸟声俱绝,放一般人都懒得出门蜷缩在屋里,可是只有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的张岱才有这样的雅兴,而且是在晚上八点钟独往湖心亭看雪。试想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人是没有这样的雅趣的,鲁迅说过:“人类的感情并不很通,穷人没有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石油大王不知道北京街头捡煤渣的老太太的心酸,灾区的灾民大约不会去种兰花,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去爱林妹妹。”这样的雅兴也只有张岱这样的人才有,一般人都不理解。但在张岱看来那景却别致得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的手法,将眼中的雪景写得画意十足。
资料助读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孫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张)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罍、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以上资料都为读者理解张岱笔下的雪景为什么充满了画意,提供了注解。
整篇文章流露出的感情也和作者的生平紧密相联,早年的精舍骏马,鲜衣美食,到后来明亡后避居山中。作者的情感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这篇文章写于作者避居山中后,所以有孤寂感,有落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