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流程助推学用转化的实践探索
2016-07-06王永凤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0012
盛 湘 王永凤 张 鸿(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关于全流程助推学用转化的实践探索
盛 湘 王永凤 张 鸿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北京 100012)
[摘要]设计完整的学习体验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意味着学员在进入课堂前,培训已经发生,在正式课程结束后,培训仍在继续。培训部门不仅要对课堂的教学负责,也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负责,这给传统的培训理念和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立足于世界五百强企业中高层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实践,详细阐述如何充分依托O2O开展全流程培训设计与实施,助推学用转化。
[关键词]全流程;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学用转化
过去,培训课程的结束,即是培训项目的结束点,训后是否转化为绩效、有无学用转化都无人问津;又或者,有转化的意识,但是回到岗位由于工作的压力、管理层的不重视或缺乏指导等多方原因,导致转化无疾而终,最终使培训内容变成了“学习废料”。如何减少“学习废料”,使培训与发展项目真正提升绩效,实现学用转化,已成为培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项目背景
本文研究以中国石化专业技术培训领域传统的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研班”)全流程培训的实践为例。作为富有中国石化特色的品牌项目,高研班以其知识系统性强、“三段回归式”培训模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等特点著称,二十多年来经历过两次重要的转型。高研班由一般意义上的三次集中教学发展到“即用式习得-嵌入式提高-分享式融合”三个阶段,由历时一年、集中教学时间长达两个月,演变到历时半年、集中教学4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工学矛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如果分阶段教学的管控不到位,也必将带来教学秩序的涣散。长期以来,高研班第二阶段“嵌入式提高”总是存在学习流于形式,学员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忘记学习目标的问题,违背了三段式教学的设计初衷,使工作与学习脱节。
设计完整的学习体验是一个全新的思路,意味着培训在学员进入课堂前已经发生,课程结束后仍在继续。培训部门不仅要对课堂的教学负责,也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负责,这给传统的培训理念和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全流程培训设计的精髓是如何将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转移到工作情境中去,让学员和组织通过后期的转化获得收益,高研班的“三段回归式”教学模式为探索全流程培训带来了契机。本文将详细阐述高研班在运行过程中,项目组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结合,对学用转化的方式方法以及转化途径所作出的积极探索。
2 项目实践
2.1 准备
(1)关联业务实际。训前的一个首要工作就是让学员了解培训内容,如果培训中所教的每一项内容学员都认识到是今后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用到的,培训就一定能够实现一个较高的转化率。但困难在于一直以来,学员都很难在一开始就把学习与岗位绩效、与企业收益关联起来。
全流程培训实践的第一步就是在训前关联实际:首先,将目标向业务收益靠近,重新定义培训目标。过去目标通常描述得笼统,结果难以衡量,比如“提升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水平”。现在以收益为导向,以终为始,重新定义为“使油田开发方案的一次性通过率提高5%”,学员的学习目标将更加明确;第二,将具体课程与实际岗位关联,重塑课程描述(表1)。通过关联业务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表1 《投资管理与效益分析》课程描述
(2)获得管理层支持。培训项目能否有效改善绩效,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在项目启动初期,获得管理者的支持是推动学用转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使管理层能够真正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为学员提供转化环境,项目组在训前设计了《学习契约书》,要求学员在了解学习内容和培训目标后,主动与直线领导就契约书中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度谈话,深入讨论本次培训能够为实现部门或个人的业务目标带来哪些价值,自己还有哪些行为(工作表现)需要改进、强化或杜绝,以及这个培训项目对个人和组织的重要性是什么。达成一致意见后,直线领导在《学习契约书》上签字认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员更好地认知自己,更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怎么去做。同时,引起学员直接领导的关注,得到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为后续更好地学习与转化创造条件。
2.2 学习
传统培训往往最重视这个阶段,但要想实现绩效提升,在实施过程中仅注重传授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员学以致用,为训后转化做好准备。项目组在实施中的一系列做法,做到了及时正确的引导。
(1)一课一行动。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通过“一课一行动”来帮助学员回顾课堂所学知识,鼓励学员通过《行动学习意向书》及时梳理捕捉课堂知识点,主动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去反思如何学以致用,如何改善个人或部门的绩效,有意识地引导学员将这些知识点与实际工作更加紧密结合,在学员的内心激发起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或改善工作问题的想法,强化个人行动的意愿。
(2)一课一提问。成人的学习需要用反思来维持学习的速度。因此,我们要为学员提供反思的机会。项目组在每节课后通过“一课一提问”及时带领学员做课程回顾与反思,在远程客户端组织发帖,线上征集问题,学员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观点或问题。收集学员对课程的反馈,一方面有利于项目后期优化;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探讨课程内容,也为后期实施在线答疑奠定基础。
(3)制定学用转化执行书。随着课程学习与交流的深入,到培训结束时,学员从本职岗位带来的难题以及每次课后通过反思查找到的问题与差距都有可能得到思路上的启发,甚至找到解决办法,也有可能派生出更加深入的问题。之前通过“一课一行动”积累的《行动计划意向书》成了学员整理思路的最佳助手,学员通过排查、整合《行动计划意向书》中的问题和计划,形成《学用转化执行书》(表2),确定最终回到企业后要落实的行动。学员带着《学用转化执行书》回到企业,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直线领导的支持,更有利于在本职岗位上开展后续的转化。
(4)组织研修报告选题开题。研修报告是高研班的传统考核方式。为了提升研修报告的质量,项目组通过“结构化研讨选题-专家指导开题-线下小组研究+线上专家指导-专家评审”一系列环节,内容的选题更加适应战略需求,贴近生产,内容更富有价值、质量更高。团队合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给学员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表2 ××× (姓名)学用转化执行书
(5)规划学习转化。无论一个培训课程最初能带来多大的动力,由于人类的惯性和旧习惯的影响,都会使学习者逐渐失去学习转化的动机,最终很可能又回到培训前的行为模式上来。所以,仅有完整的学习体验显然是不够的,训后必须坚持做到持续学习,并学以致用。
项目组设计了一份持续五个月的训后活动日程安排表,包括远程课程学习、在线答疑、微论坛分享等共计11次教学活动,这是学习完整体验的一个重要阶段。相比简单的信息灌输,训后不间断安排一些帮助学习转化的活动,既能够强化学员对学习的持续认知,有助于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长久保持,又为学员解决学用转化期间在实际岗位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一系列支持。
2.3 转化
《哈佛商业评论》曾报道:“一流的培训课程会激发个人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带来好的结果,但培训的问题在于,培训结束后,这些受训人员回到工作场所,面对日常的工作任务,会发生什么?”换言之,一个培训项目是否能够有效地改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岗位上的做法。虽然参加培训、在岗训练甚至自学都能够催化学习,但是不管在哪个行业,如果要想成为行业能手或某领域专家,都必须通过大量 “有目的的练习”。项目组在培训后正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练习”,来促使学员持续学习并最终学以致用。
(1)专家在线答疑。转化期间,项目组定期通过“平台问题收集-反馈专家-组织实时课堂”的方式,及时解答学员在学用转化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学员学用转化提供技术支持。
(2)微论坛分享。转化期间,项目组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确定议题-小组线下线上讨论形成论坛材料-项目组制作微课件上传平台-学员自学-实时课堂分享讨论”的方式,每个月为学员组织2次微论坛分享,并完全通过平台实现课程的翻转。不但给学员搭建了持续交流、工作经验分享和学习的平台,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员过去惯有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了学员的学习能力。
(3)远程课程推送。转化期间,每月定期为学员推送一门远程课程。结合学员开展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远程学习的主题都围绕着科技创新与科研管理,包括如何对待科研工作、工作的方法以及创新精神培养等,每门课程学习时间为30天,并要求学员结合实际工作提交行动计划。
(4)创建学习社区。转化期间,学员还需针对研修报告开展团队研究,考虑到地域差异的制约,项目组为学员在远程平台建立学习社区,各个学习团队在社区中开设论坛,对研修报告进行充分交流,实现团队学习。
2.4 评估
在高研班“三段式”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学员将再次返回学院接受考核鉴定,项目组将从团队研究成果、个人学用转化落实以及组织对落实情况的鉴定这三个维度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估。
(1)团队研修报告评审。长期以来,高研班始终保持在25- 30人的规模,过去都是学员个体针对自己企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研修报告,长期受到本企业、本岗位工作经验的影响和制约,研究思路难免容易固化,研究成果无论在推广还是借鉴方面也都存在局限性。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培训关注的是全员的参与和团队的成绩。因此,在全流程培训设计中,项目组非常强调开展团队研究,专家也普遍认为改变模式后的研修报告质量明显高于往年。学员都跳出了过去的经验,不再是局限于个体的思考,而是站到集团公司这样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凝聚集体经验和智慧,有利于科研创新。聚焦后的主题不仅是当前中国石化在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制约生产的核心问题。通过团队研究,集八方力量,主题研究的深度、宽度和前瞻性都得到了体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学用转化的落实 。自我评估和组织评估是项目评估中的两个重要维度。长期以来,组织对学员的评估一直是学用转化研究中最难落实的。学员能否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岗位结合,实现绩效提升,其直线领导和周围同事的评定都是非常有效的。项目组通过“训前学习契约书-训中学用转化执行书-训后学用转化落实书”,有效带动了学员直线领导对培训全过程的参与和指导。例如,某学员通过“学用计划转化”实施,带领研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储层精细描述方面,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技术进步:一是单砂体井震联合沉积微相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二是三角洲前缘厚油层内部结构解剖技术基本形成。三是相控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田开发挖潜得以推广应用。
3 培训效果
项目组通过“准备-学习-转化-评估”四个阶段的全流程设计与实施,使培训工作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有效推动了学用转化。高研班共25名学员,通过其所在单位、专家组以及项目组的审定,其中21名学员的转化目标都得到了落实,转化率高达84%。二是全流程培训给学员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学员普遍认为各个阶段结构化的设计与表单工具的使用,都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了成人培训的特点,符合成人培训的规律,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与应用的动机,转化阶段的跟进、反馈与辅导措施,更是为学用转化提供了持续保障。三是创新了培训模式。此次培训实现了线上线下结合,全程借助远程平台和移动平台,在过去混合式培训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高研班“三段式”教学的管控问题,更为培训实现学用转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
参 考 文 献
[1] 卡尔霍恩·威客, 罗伊·波洛克著.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第2 版)[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2] 盛湘.“三段回归式”培训模式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的深化与创新[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02).
Promoting Learning Transfer through Whole Process Training
Sheng Xiang, Wang Yongfeng, Zhang Hong
(SINOPEC Management Institute, Beijing 100012, China)
[Abstract]To design a complete learning experience is a new way of thinking, which means that training starts before the classroom and continues well after the course. The training department not only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should also oversee the whole process of learning, which poses grea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training concepts and thinking. The paper, which is a focused study on training of mid-level and senior 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world’s top 500 companies, describes in detail how to fully use the O2O model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whole process training, in an effort to promote learning transfer.
[Key words]whole process, training design, training implement, learning transfer
[收稿日期]2016- 3- 28。
[第一作者简介]盛湘(1977—),女。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现为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培训专家。电子邮箱:shengx.glgy@sinop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