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2016-07-06丁智才

关键词:农家乐乡村旅游

刘 枭 丁智才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理工学院 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

刘枭1,2丁智才1,2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理工学院 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要:“森林人家”源于农家乐,是利用当地森林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环境而开发出的新型生态旅游方式和特色乡村旅游模式。福建省“森林人家”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越的自然环境、林权改革及森林旅游发展政策,因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的开发条件日趋完善成熟,带动相关联产业互动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均衡、交通出行不便利、宣传推广力度小、投入资金有缺口、专业人才难到位等发展瓶颈,未来应在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宣传推广、投资融资渠道及专业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延伸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为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发展而成的新产业,乡村旅游以农业为基础,以乡村区域为活动范围,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旅游休闲为目的,通过开发和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娱乐、购物等多重功能,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我国旅游业的特色和优势,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等。[1]根据经营内容,乡村旅游可划分为农业观光游、乡村民俗游、乡村聚落游、“农家乐”游和乡野趣味游五类。[2](P77)其中,“农家乐”是以农村居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由农民提供自家庭院为基本活动场所,辅以周边优美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点,借助自身资源及环境优势,以满足其娱乐休闲、回归自然等需求,旨在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1][2](P83)“森林人家”源于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产物。与农家乐相比,“森林人家”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营模式更为灵活。

一、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现状

2006年,福建省“森林人家”建设正式启动,各地相继兴起由农户或林业转岗职工依托森林资源景观而创立的“森林人家”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其中,福州、莆田、龙岩三地起步较早,发展初具规模,而泉州、漳州发展紧随其后。[3]从整体来看,福建省“森林人家”在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农民创收、加快新农村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大体上可分为城市郊区型、森林景观型、特色村寨型和景区边缘型四类,以城市郊区型“森林人家”最为常见。城市郊区型“森林人家”利用市郊与市区“1-2小时车程”和“1小时都市圈”的便利交通条件,满足了现代都市人群回归自然、远离喧嚣、享受慢节奏和慢生活的需求。截至2015年2月,福建省三星级以上“森林人家”共有9处。其中,五星级“森林人家”分别是邵武云灵山景区的云灵山森林人家和大武夷旅游圈的瀑布林森林人家;四星级“森林人家”包括顺昌县华阳山风景区的华阳山森林人家及漳平市南洋乡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鹏溪景区的九鹏溪森林人家;三星级“森林人家”包括福安市桃源山庄森林人家、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云顶景区的云顶茶园森林人家、福安荡岐山庄森林人家、建阳市红旗国有林场的红旗森林人家、莆田涵江大洋乡灯炉寨瀑布群的笛韵森林人家5处。

(一)发展特征

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呈现出两大显著特征:开发条件日趋完善成熟、促进关联产业互动发展。

从开发条件来看,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4年)的数据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6.3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759.64亿元,人均GDP从1978年的273元增至2013年的57586元,具体数据见表1。另一方面,借助福建省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福州旗山国家森林公园、漳平九鹏溪景区、莆田九龙谷森林公园、闽侯兔耳山景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和景区已经逐步开始对其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包装,在森林人家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表1 福建省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支出情况对比

注:资料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2014。

从对关联产业的发展影响来看,“森林人家”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市民休闲娱乐方式,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以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城厢镇云礤村为例,该村依托梁野山云礤瀑布和原始生态天然阔叶林等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木耳、香菇、金线莲等原生态产品,在全县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已逐步发展成为集餐饮娱乐、休闲度假、农业生态为一体的森林人家生态健康旅游。该地区的金线莲种植基地,通过设定最低收购保护价等收购保障制度,每年可实现产值6700万元以上。再如,福建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八处“森林人家”,各具特色,现已成为闽北山区示范旅游线路的重要内容之一。武夷山“森林人家”不但解决了茶山违规开垦、森林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难题,还帮助采育场职工实现转岗和再就业,大幅提高了林农收入,并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又如,闽侯兔耳山旅游区不仅为游客提供登山、垂钓、农产品采摘等休闲娱乐项目,还成为了福州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之一。

(二)产业要素及产业链构成

传统观点认为,吃、住、行、娱、游、购是旅游业的基本六要素。具体来看,吃、住、行、游属旅游产业的基础要素,没有弹性或弹性很小,而娱、购则属于非基本消费,弹性较大。[4]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2015年1月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基于旅游新需求提出了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强调了人们旅游动机和体验的变化趋势,对传统六要素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从“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来看,“吃、住、行、娱、游、购、养、闲、奇”是该产业的九大要素构成,其中“养”是指“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满足了人们在养心、养生、养老、健身等健康旅游的新需求,“闲”是与“森林人家”乡村旅游紧密关联的休闲旅游类新产品和新要素,“奇”则是在“森林人家”里开展各种以探索性为主题的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旅游活动以获得独特体验。

“森林人家”乡村旅游产业链是以“森林人家”经营农户、家庭林场、工商业主为基础,涉及餐饮、酒店、景区、交通部门、旅行社、购物场所、休闲娱乐设施等乡村旅游核心组织,通过对客源流、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整合链接,提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娱、游、购、养、闲、奇”方面旅游需求的横向拓展、纵向关联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上游(航空公司、酒店、景区、汽车租赁、导游、保险公司、旅行社、在线代理商等旅游产品供应商)、中游(平面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营销推广平台)及下游(游客)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产业共生系统。“森林人家”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演进呈现出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5]产业链条上的各共生单元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关联产业之间的联动、协同和融合发展,构筑合理的“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分工体系,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行业影响分析

“森林人家”在福建省森林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环境基础上产生,以具有较高游憩价值的自然景观为依托,为观光者提供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休闲服务和产品。[3,6-7]作为发展绿色经济和推进绿色增长的重要产业方式,“森林人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坚持以森林文化为指导,突出强调林农的主体经营地位,倡导健康休闲的旅游理念,把森林文化与当地民俗风情相结合,打造出生态休闲型健康旅游产品,现已发展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因地制宜的特色品牌,也是现有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的有益补充。“森林人家”为林农提供了多渠道的收入来源,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降低农村人口流失和人口外迁,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优势及机遇

(一)森林资源丰富

我国森林资源丰富,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质量不断提高,天然林稳步增加,人工林快速发展,现已进入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的稳步发展时期。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面积达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蓄积122.9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8]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948处,规划总面积1758万公顷。有“东南山国”美誉之称的福建省,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闽西北的三明、龙岩及南平是福建省主要林区。现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286.1万公顷(4292万亩),自然保护区8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20处)、森林公园178个(其中国家级30个,省级127个),森林面积801.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居全国首位;竹林面积106.75万公顷,其中毛竹100.3万公顷(1504万亩);森林蓄积60796.15万立方米,天然林蓄积35942.92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24853.23万立方米,尤其拥有世界同纬度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武夷山。

(二)自然环境优越

我国地形种类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农作物及动植物资源丰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作为我国南部沿海省份之一,福建省与广东、浙江、江西等省份交界,与台湾隔海相望,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气候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21℃,年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风光秀丽,海陆兼具,温和舒适,以田园风光、溪谷景观和水域河段等自然乡村旅游资源为特色。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评比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福建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木本植物1943种,陆生野生动物828种,拥有众多名贵品种和特色产品,如茶叶(如大红袍、铁观音、武夷岩茶、白毫银针)、水果(如龙眼、蜜柚、荔枝、橄榄)、金线莲、红菇等,[9]“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使得福建省拥有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和发展空间,为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和优势。

(三)林权改革助推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在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及国有林区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既调动了林农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拓展了林农创收渠道,大幅增加了林农收入,又防止了农民失地失山,促进了林地有序流转,加快推进了林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林权改革,福建先行。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改革发展,在武平县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2年,时任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武平林改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的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重要指示,2003年福建林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十几年来,福建省逐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起“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集体林经营新机制,在实现资源增长、强林富民、良好生态和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森林覆盖率连续37年保持全国首位。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3年福建省林业总产值高达2938亿元,同比增长5.5%,林产品达到1225亿元,同比增长6.5%。福建省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价值(不包括沿海防护林)超过7000亿元,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全省排放总量的57.8%。

(四)政策扶持有力

从国家层面来看,自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的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4月,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成立了全国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鼓励利用“三农”资源发展旅游业,因势利导、适时跟进,探索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模式。2010年9月,两部门再次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认定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强化示范带动作用。2011年5月,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推进森林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8月初,两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成立“全国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7部委决定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2015年8月,为树立推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优秀创业典型,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助推乡村旅游,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0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针对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福建省旅游局将2006年福建省的旅游主题确定为“海峡西岸乡村游”,并提出了“海峡西岸新农村、休闲新体验”的推广口号。2007年4月,为了加快发展“海峡西岸乡村游”,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加快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2010年,培育和建成50个旅游城镇(乡)、100个旅游村、50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0个A级旅游区。2010年初,福建省旅游局组织召开全省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评审会,将福建省乡村旅游总体发展定位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福地乡村游”,分别是红色闽西游、橙色休闲农业游、黄色闽台乡村游、绿色森林旅游、蓝色海岛渔村游、靛色茶文化游、紫色世遗土楼游,其中绿色森林旅游把自然观光游览与登山健身、科普考察、探险猎奇、休闲娱乐等活动结合起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2011年2月,福建省旅游局联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共同签署了《携手发展乡村旅游战略合作协议》,特别提出“发展森林人家、休闲农庄、水乡渔村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福建城乡居民休闲度假需求。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福建省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明确了林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壮大林产业,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殖业、森林旅游等产业”。2014年4月,福建省旅游局指导出品的《福建乡村旅游地图》以简要图例形式全面介绍福建乡村旅游资源,涉及古村名镇、休闲农庄、森林人家、民俗风情、水乡渔村、乡村度假等65个乡村旅游点和19条精品旅游线路。

上述政策意见和战略规划为福建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森林人家”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福建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三、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瓶颈及威胁

(一)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地区发展方面来看,福建省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内地山区多,沿海少。内地山区的南平、三明、龙岩3个地区(市)人均林业用地0.7公顷,有林地0.45公顷,蓄积量41.83立方米,沿海6个地区(市)人均林业用地仅0.17公顷,有林地0.08公顷,蓄积量则仅为3.26立方米。[10]福建省各主要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呈现出较大差异,泉州、福州、厦门稳居前三名,具体如表2所示。由于各地区森林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导致福建省“森林人家”建设发展也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山区地市对森林人家的需求较高,当地林农参与积极;而沿海地区以企业法人投资为主。[7]

表2 2013年福建省各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比 (亿元)

注:资料来源于福建2014年统计年鉴。

(二)交通出行不便利

从交通出行方面来看,福建省“森林人家”多分布在远离城市和交通主干道的偏远区域,公共旅游交通工具严重缺失,所依托的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部交通条件较差,山路崎岖、地形恶劣、迂回曲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从游客群体来看,“森林人家”的游客们多为有车一族,以双休日和节假日的自驾游为主,其他普通散客则借助旅游景点公交车或车站设置在乡镇的公交车,而专为森林人家开设的公交线路少之又少,且存在很多不便,导致部分游客选择打的或中途换乘才能到达偏僻而分散的“森林人家”景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森林人家”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是福建省内的普通市民。因此,交通出行的便利与否势必影响游客游玩的心情,对游客群体和人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宣传推广力度小

从宣传推广方面来看,福建省“森林人家”多围绕吃、住、游、购等方面开展旅游活动项目,产品雷同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尽管有部分地区的“森林人家”开始尝试依托网络渠道(如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开设微博微信)的方式实现宣传和推广的目的,但从总体来看,福建省“森林人家”的发展普遍缺乏宣传推广的策划意识,宣传推广的深度和广度较小,宣传手段单一,没有形成如其他传统景区一样的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品牌效应未能得到明显发挥,资源整合营销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福建省大部分“森林人家”还在延续独家经营、散客经营的传统模式,缺乏与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未能有效挖掘团体游的游客市场,在“森林人家”旅游产品设计和线路布局开发上有待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长远发展。

(四)投入资金有缺口

从投入资金情况来看,资本市场的资金进入旅游市场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多局限于城市旅游市场、旅游房地产市场、主题公园旅游市场和风景名胜区旅游市场,并未大规模进入乡村旅游市场,尤其是“森林人家”旅游市场。“森林人家”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在景区景点、交通规划、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福建省“森林人家”以个体经营、自主创业为主,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经济负担较重,农民个人投资有限,也不愿投入过多,面临资金缺乏的发展瓶颈,导致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无法得到改善,严重制约了“森林人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经营主体存在“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才能发展森林人家”的认识误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倾斜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相对不足。

(五)专业人才难到位

在专业人才方面,与任何一个具有较快增长率的新兴行业相似,“森林人家”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迫在眉睫。由于福建省“森林人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属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创新,研究和开发均处于起步阶段。现有专业人才总量不足、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缺乏同时具备农家乐经营管理以及林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有“森林人家”旅游管理在操作过程中,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森林人家”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服务意识不足,服务流程不规范。此外,工作地点的偏远进一步加大了“森林人家”专业人才的招聘难度。

(六)外部竞争渐明朗

除福建省外,黑龙江、浙江、海南等省也逐渐重视各区域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自身优势大力推动森林旅游的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地处温带寒温带的黑龙江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林区在夏季是极佳的避暑胜地,在冬季则适合滑雪旅游,通过对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开发,现已开展森林生态游、野生动物狩猎游、水库垂钓游、雪场滑雪游等多种形式的森林旅游项目。[11]浙江省森林古道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以森林休闲养生基地、森林古道、森林特色小镇和森林人家等多种形式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已在温州、杭州等地应用推广森林公园智慧旅游系统。海南省将滨海旅游资源与热带雨林资源相结合,“滨海+雨林”的蓝绿搭配拓展了海南省森林旅游的发展空间。[12]

四、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未来应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着手展开。硬实力表现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而软实力则体现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品质的高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建立通畅便捷的道路交通体系,使景区与城镇主干道相连接,建立完整、统一的供电、供水、通信网络,兴建安全防护、医疗急救、危险警告等安全基础设施,做好公共娱乐区、停车场、购物区等功能区的划分。尤其要做好交通导引工作,开通从景区景点到市区的直达公车线路,缩短游客抵返时间,内部路面采用木材、石材等符合乡村特点的材质进行铺设,设计环行游览线路以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辅以总体平面图、行游标识等引导标识。在服务内容方面,“森林人家”不仅要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服务要素,还应增加健康养生、健身休闲、陶冶情操等附加服务功能,如积极推广房车营地、游步道、自行车道的发展,建立“森林人家”信息化服务平台并定期对外发布旅游信息,推出以穿越、爬山、漂流等主题的互动活动以增加游客体验。在服务品质方面,通过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培训学习,系统提升“森林人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扩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福建省市旅游局、旅游协会在“森林人家”对外整体宣传和推广的工作中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农户和媒体搭建沟通渠道,统筹和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打造“森林人家”农家乐品牌,提高福建旅游知名度。首先,依托主流媒体宣传,如与地方卫视中旅游休闲和健康养生的栏目合作(如厦视二套的《旅游天下》及厦视三套的《健康生活》等)进行视频宣传,在省市报纸媒体(如《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海峡导报》等)进行软文和图片宣传,在广播媒体中(如厦门旅游广播,FM94.0)打造“森林人家”主题栏目,宣传“森林人家”旅游活动及特色等,以及利用微信、微博、微电影等灵活方式提升“森林人家”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其次,加强网络宣传力度,提升现有网站(“森林人家.com”和“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cn”)的旅游服务功能,新增细化旅游栏目,及时更新旅游动态,与携程网、驴妈妈、去哪儿网等大型旅游网站合作开通网络售票,开通微博微信以实时在线解答游客问询;此外,深化与旅行社的合作,积极开拓周边旅游消费市场,与大型旅行社和旅游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旅游合作关系,创新互助合作模式,发挥旅行社在开辟旅游市场和挖掘旅游景点方面的营销推介作用,通过旅行社对现有“森林人家”进行整合、包装和推荐,加强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要素的渗透和融合,打造出具有文化积淀、创意品味、精神生命的新型品牌化“森林人家”。

(三)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发展“森林人家”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需构建政府专项资金引导、地方银行贷款支持、民间社会资本介入等多方位投资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个人资金、集体资金和资本市场资金成为“森林人家”的投资主体,允许以独资、合资、出售、租赁等方式实现灵活经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森林人家”经营农户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的对接合作,搭建农户与行业资金支持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提供小额免息贷款、贴息贷款、管理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减轻“森林人家”经营农户的财务负担,尤其加大对各市区县“森林人家”示范点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来引导资金合理配置,制定“森林人家”景区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等内容的专项基金扶持政策;通过资源整合推动各区域“森林人家”的兼并、收购和重组,鼓励有实力的“森林人家”品牌通过上市融资及其他资本运作模式来筹措资金。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贤纳士广纳贤才

各地应加大对现有市县分管领导及旅游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力度,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广纳贤才,迅速扩大人才增量,提升“森林人家”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搭建供需平台,即通过实施《“森林人家”人才工程政策》,建设创新创业新载体,搭建起“森林人家”专业人才引进、聚集、培养的区域性平台,鼓励旅游规划单位与“森林人家”进行帮扶对接,引导专业志愿者和经营管理人员驻村指导;其次,突出引才重点,具有稀缺性、创新性特征的高层次人才是很难在短期内培养起来,将人才引进与“森林人家”发展经营定位相结合,提高“森林人家”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适配度,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另外,拓宽引才渠道,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引才思路,组团赴省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如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科学院等)挖掘人才,尝试人才引进的柔性聘用和刚性聘用相结合,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引入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的共赢发展。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对于旅游目的地及游览体验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依托森林资源的新型生态旅游方式和特色乡村旅游模式,“森林人家”能够为游客提供直接感受自然风光、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全新体验,现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一种文明、时尚的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应在合理开发和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以林业产业改革发展为统领,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065.

[2] 房士林.当代乡村旅游事业的现状与展望[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3] 卢素兰.福建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森林人家[J].台湾农业探索,2007,(2):31-33.

[4] 许韶立.关于拉长我国旅游产业链的几点思考[J].中州学刊,2005,(4):38-42.

[5] 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73-77.

[6] 陈登丰.“森林人家”对乡村旅游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7] 耿鑫.福建省森林人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探讨[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8] 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资源(2009-2013年)[EB/OL].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8/content-660036.html,2014-02-25/2015-08-25.

[9] 黄昌明.福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10] 佚名.福建省林木面积、蓄积量[EB/OL].http://jky.qzedu.cn/zhsj/bei=jing/nmmz.htm.2005-04-19/2015-09-03.

[11] 刘莹.基于产业融合的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3-128.

[12] 马耀峰,张春晖.基于瓶颈破解的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理念和产品创新[J].旅游科学,2013,27(1):84-94.

责任编辑:王明舜

Curr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Forest Home" Rural Tourism Mode in Fujian Province

Liu Xiao1,2Ding Zhicai1,2

(1.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ase of Fujian Province, Research Center for Cultural Industries i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2. School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urism,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Abstract:Derived from agri-tourism, Forest Home has been a new type of ecological tour and a distinctive rural tourism mode. Relying on rich forest resources, superior natural environment, forest rights reforms and forest tourism policies, Forest Home has shown good development momentum. Take Fujian Province. Forest Home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 which promotes related industries. However, it is faced with issues such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promotion, investment capital and talen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brand promotion, financing channels, and talent introduction in order to facilita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value, ecologic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Key words:Forest Home; rural tourism; agri-tourism

*收稿日期:2015-11-26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福建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14JDZ039);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厦漳泉一体化背景下闽南金三角会展都市圈构建策略研究”(2014C115);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福建省特色节庆旅游活动发展路径研究”(JAS150410)

作者简介:刘枭(1982-),女,辽宁沈阳人,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特色乡村旅游及会展区域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6)03-0092-07

猜你喜欢

农家乐乡村旅游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