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回族婚俗

2016-07-06回族马永欢

回族文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郎新娘礼金回族

[回族]马永欢

龙门回族婚俗

[回族]马永欢

关于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我到了五十三岁,才感觉其重要性。以往生命历程中对一些民风民俗的认识,只是碎片化的,并不系统,不利于对其深入探究。2016年1月29日,我妻子的侄儿子张志廉结婚,给了我一个记载、探究龙门回族婚俗的机会。

结婚不仅是一对新人最重要的幸福时刻,而且是双方父母人生历程中最幸福的时光,也是一个村寨的一件大喜事,因此时间并不是一天,而是五天,用五天时间来完成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婚俗。

侄儿家在云南省永平县龙门乡关映村的一个小自然村里。这个小村叫卜马坟村,距离县城十多公里,距离龙门乡政府几公里,属于半山半坝地区。

27日早上就开始忙起。这一时节,正是油菜花盛开之时,油菜花盛开意味着春天即将来临。九点多钟,我和妻子、儿子、侄儿子的妈妈,从县城出发,自家的微型车奔驰在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上。车里装着县城农贸市场买的许多东西,比如蔬菜、糖果。县城到龙门乡的乡村公路,原来是一条滇缅公路,而这条滇缅公路的初建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也就是说为了抗日,才修了这条公路,所以这条公路具有历史意义。我们仿佛走在历史的隧道中。

我们到了侄儿家,一个小院落充满繁忙的气息。村里的几个男人和大舅爷二舅爷小舅子已经把两头牛、两只羊宰了,正清洗杂碎。牛羊是我岳父宰的,他是阿訇,今年九十岁,是这个回族村最老的阿訇。几个妇女忙着择菜。一伙小孩正看电视。

我们的第一要务就是吃饭。吃了饭,远方的客人来了,他们是侄儿子阿公家,也就是龙街乡田新回族村的亲戚。经我的观察,他们的确是做菜的民间高手。侄儿的大舅母,正用一把铁钩翻煮着大块牛肉。牛肉用一个大铁锅煮,铁锅下的火塘用半截汽油桶做成,有一道铁门,叫火门,我的妻子边打着雨伞边用木柴凑火。锅下是红红火火,锅上却是水蒸气徐徐上升,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高山应该还下雪吧,雪雨纷飞,寒潮袭来,寒冷得要命。我和一个老人、一个中学生、几个小孩,围着火塘烤火。不过,大雨阻挡不住婚礼的准备工作。我好奇地问表姐:“还放干辣椒的?”五十多岁的她说:“先放清油,然后把干辣椒、白糖、花椒、草果放上……把锅盖盖上,焖起。焖得差不多,拿盖,用铁钩翻一翻,再焖,直到水汽干。”盐巴是在牛肉放入锅前就放上了,这我清楚。这锅里的大块牛肉,就是凉拌牛肉片的原材料。牛肉卤熟后,冷却,切成厚薄一致,大小一样的牛肉凉片。如果牛肉不是大块,不好切。在婚宴中,牛肉凉片,一人两片,不多不少,平等,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民俗。平等,是回族不离不弃的一种圣洁理念。

有两个回族妇女在煮羊肉。往昔,在婚宴中,通常用蜡鹅肉待客,一人一片。近年来,人们不知不觉地用起羊肉来,以羊肉代替蜡鹅肉。蜡鹅肉是最好的肉,是一种盖头菜,价高,质优。当然,永平的黑山羊肉,特别是羯羊肉,价同样高,质同样优。羊肉煮后,冷却,切成片,大小均匀。带骨头的大些,没有带骨头的小些,其实都一样,也是体现平等理念。

有的回族妇女煮鸡,冷却,切成凉片,一人一片。鸡是土鸡,而不是肉鸡。

有回族妇女炸鱼。鱼象征年年有余,一桌一条,一样大。

有一伙女人削洋芋,一边削一边聊天,快快乐乐。我的妻子叫我给她们照相。我仿佛是一个乡村记者,在劳动的气氛中,留下美丽的劳动影像。洋芋是做红烧牛肉用,土豆加牛肉是一碗好菜,是过去我儿时的梦想,如今是婚宴上一道传统佳肴。

两个老年回族妇女在煎乳扇,我把相机的镜头对准她俩,一边拍摄一边采访。一块崭新的干净的案板上,摆放着一片乳扇,一把不锈钢的菜刀,一个老人手里拿着一根细竹片,仔细地“丈量”着乳扇。在“丈量”的地方掐一下,打个记号,然后,拿起快刀,准确地切断乳扇。切面干净、整齐。然后把切好的乳扇放在一把竹筛上。这一切,我第一次目睹,感觉好神奇。她仿佛在表演,表演回族传统乳扇美食加工的精妙。我问:“这样的切法,什么意思?”她说:“切好的每一片大小是一样的,要平等。”哦,平等理念寄托在小小的乳扇里。另外一个老人在煎乳扇,一心一意地用竹筷夹起一片乳扇放入油锅,乳扇膨胀、起泡,她右手拿着一双竹筷,左手拿一支竹筷,同时作用于乳扇,让乳扇变形,变成卷筒形状,金黄色的乳扇在流淌的时光中渐渐形成。我说:“我在家里煎过几次乳扇,就是不泡(pāo),为什么?”她说:“煎乳扇,油要多放,煎的乳扇就泡了。煎完,把熟油放在一个盆里,用作炒菜。”我继续问:“温度如何把握?”她说:“如果温度过高,一放乳扇,就煳了。如果温度太低,乳扇不会泡,也不熟。”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候。后来,就这个事情我又询问了一个大理的回族同胞,她说:“泡不泡是乳扇的湿度问题,乳扇不会掺面粉的。”我问:“乳扇,分为清真乳扇与非清真乳扇吗?”她告诉我:“煎乳扇前,要洗大、小净的,而且煎乳扇时,要念‘泰斯米’的……”我明白了,通过这一赋予,乳扇就是清真乳扇,具有了伊斯兰文化的特定内涵。

第二天是晴天,山巅白雪皑皑,是定亲的日子。清晨,我们一家三口从县城驱车到卜马坟村。

我的侄儿是“给人”,也就是“做人家的儿子”,俗话说倒插门。中午,官庄回族村定亲的人来了,他们肩扛大米,手抬一箱箱定亲礼物,纸箱上印着红字“家有喜事”,底色是红色。特别惹眼的是有一个小伙子抱着一只大献鸡(已经阉割的公鸡),其他人也都拎着礼物有序地走进大门,喜笑颜开。我方的亲戚,微笑迎候,一一接过定亲礼物。他们都头戴圆帽,其中有阿訇,一进门,与我方的阿訇、亲戚握手,互道赛俩目。

在庭院,四方桌摆满,定亲的队伍围桌而坐,八人一桌。这样的布局,历史悠久,我儿时就铭记。每一桌,上一大盘喜果,有糖果、花生、南瓜子、葵花籽。这一摆设,有其意义,不仅呈现主人家热情待客的诚心诚意,而且让来客嘴不要闲着,边吃边聊着,吃了糖果,不仅嘴甜,心亦甜,交流的情感也是甜蜜蜜的,这叫“做亲爱亲”。这一民俗文化从古至今沿袭,温暖了在场的乡亲父老,接上了乡村的地气。上茶,两道苦茶,两道糖茶,寓意生活先苦后甜。认亲,新娘认亲,认新郞家至亲的上辈,我作为新郞的二姑爹,也在其中,我准备了一百元作为回礼。认亲时,在庭院摆放两张四方木桌,并相连,被认亲的人围桌而坐,准备好礼金。认亲要三个人,新娘,端着一盆糖果;一人登记,拿笔,拿红色礼簿,记礼金;一人收礼金。从老人开始,收礼金的妇女说,这个叫阿公,新娘就叫阿公,他老人家笑着把礼金递给收礼金的妇女,记礼金的妇女记下礼金,新娘抓一大把糖果(喜果)给到她叫的阿公手里,收礼金人还把一袋茶两块红糖送给老人,这叫拿手,也叫定亲。永平回族说媳妇(做儿子)的程序有:第一递糖,第二拿手,第三结婚。

接下来就是吃饭,是正席,十碗,用最好的菜招待来定亲的亲戚,其他人不得享受,只吃帮忙的饭,简单些,家常便饭。十碗主要是牛肉凉片、鸡肉凉片、羊肉凉片、红烧牛肉、炸鱼肉、羊杂碎、油炸豆腐木耳、乳扇、凉米线、茨菇。往昔,只是八碗,称为八大碗。八大碗宴席,曾经是家家户户办喜事必须遵循的一种特别的民俗,而现在,物质生活蒸蒸日上,办喜事是一家人的大喜事,所以加了两个菜,由原来的八大碗变成十大碗。加一小盆羊肉汤或鸡肉汤,还有茶水一杯,还有一大盆白米饭。这就是卜马坟回族村的定亲宴。回族的宴席叫茶饭,一边吃饭一边喝茶。这是优良传统,生生不息。端碗吃饭,从年长的阿訇开始,老人端起,其他人跟着端起,老人吃,其他人跟着吃。这是一种规矩,一种礼节,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打包习俗,在这里呈现。吃完饭,年长的人把牛肉凉片、鸡肉凉片、羊肉凉片分给大家,一人一份,用小塑料食品袋装好。这打包习俗,传承久远,一直沿袭,仿佛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在回族心中流淌,滋润,沉淀,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

第三天是结婚。侄儿家待客是早上,乡村都是这样,不像城市,依然保持传统;下午是“新娘”家待客。新房的大门是新建的水泥钢筋砖混结构,铁大门,门上有一幅瓷砖砌成的阿文横匾,没有红色对联,只有一串紫色气球,装饰着大门,大门右边的墙体上贴着一个红彤彤的“囍”字。

跨入大门的客人,络绎不绝,客人纷纷来祝贺。庭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春意盎然,喜气洋洋。我听说,这个村,无论哪一家办喜事,都不请客,都不发请柬,只请帮忙人,做客的客人,都是不请自到。我莫名其妙,但经过深思,这一民俗,是独特的,是最朴素的,是一种别样的村规民约,体现着自觉的乡情。

今天的“老总”是一个中年人。在他的指挥下,婚宴有序进行。帮忙的人忙碌着,有抬菜的,有端饭的,有添汤的,有倒茶水的,有收碗筷的,有抹桌子的,有洗碗的,有挂礼的(记录礼金的),等等。婚宴还是十大碗,和昨天的菜样差不多。挂礼处,一张桌子,两个人,一人收礼,一人记账。据我了解,礼金最低一百元,这就是一个乡村目前送礼的底线。侄儿的父母在大门前,笑眯眯地接待客人。一个小男孩与几个姑娘在洗碗,一个大盆,放上热水,倒入洗洁精,油水再大,一洗就干干净净。我说:“这个小男孩,表现不错,我照个相,留个影。”这么一表扬,小男孩更是洗得认真,高兴。姑娘笑个不停。一个小学生提着一袋喜果,我说:“我看你摆放喜果很积极,我要给你照张相,你看好,有空桌的,你去摆放喜果,我照。”他明亮的双眼在不断扫描热闹的婚宴,有一张木桌桌面空着,围坐了八个人。他走近,轻轻地把喜果一放。我瞬间抓拍,多美的一张影像啊。一些年轻男女在新房里,聊天,打闹,玩气球,气氛相当热烈,这时,是他们相聚最美的时光。大理的客人也到了,他们远道而来,为了一份真诚的祝贺!

早上的婚宴结束,新娘现身,新娘打扮得非常漂亮。是的,作为一个女人,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就是结婚之日。新娘的打扮是回族打扮,盖头、长裙、胸前一朵鲜艳的小花,令人瞩目。两个女童,宛如金童玉女,也是回族的打扮,一红一粉,两种色彩,用小手轻轻地提着新娘背后的长裙。两个伴娘,着浅紫色衣裙,陪衬新娘,让新娘更加靓丽。她们拾级而上,此时新房的铁门已经关闭,期待新娘叫门。这是迎亲之旅的开启。铁门贴着一个“囍”字,玻璃窗大大的,却关闭,但窗帘露出一角,里面的一个小伙子笑着看着窗外。送亲的与迎亲的大人正忙碌着,把堂屋的“嫁妆”一一摆放到庭院的桌子上。叫门的人越来越多,凑热闹的也越来越多,犹如春潮,在春风中,潮涨潮落。不管怎么叫门,铁门就是不开启。庭院,一个回族妇女给迎亲的小孩发红包,人人都有,众多的小孩高高兴兴。嫁妆已经全部安排好,马上就要出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庭院满满的人群,目光都投向那道铁门,只待新郎开门。

铁门,终于开启!新娘在前,两个女童陪伴着,其后,还有一个回族妇女举着一把红伞,遮盖新娘头上的一片天。新郎在后,在人群拥挤中缓缓走下石阶。此时,每一步都是十分珍贵的,都是十分喜悦的。因此,不能快,慢慢走,犹如春水,慢慢流淌,慢慢浸润人生每一秒的幸福时光。新娘步入石阶时,乖巧的女童用手轻轻托起新娘的长裙。这一景象,仿佛是在拍电影,非常美妙,令人动容。托起长裙,目的在于要让漂亮的长裙一尘不染。因为,今天的新娘是一尘不染的,最美的,美如天仙。新郎新娘要走到厨房前,与新郎的父母告别,这是“出征”前的最后程序,也是最深厚的感情的告别仪式。新郎新娘说:“爸爸妈妈,我俩走了!”此时此刻的“爸爸妈妈”的心情,虽然只是瞬间,但已热泪盈眶。养儿不易,今天把一个儿子给人家了,因此,“爸爸妈妈”的喜悦与不忍的心情,是难以言说,难以表达的,只好点头而已。表示你俩走好,好好过日子吧,白头到老,常回家看看。大家说,“你们站好,我们拍照。”现在的年轻人,都会用手机拍照,并珍惜朋友结婚的最美时光,通过拍照,在微信上发布最美的信息。我也赶紧挤进人群,抓拍。

新郎新娘在人群簇拥下,一步一步走出热闹的庭院。大门外是下坡路,水泥路,还有霜的痕迹。山巅下雪,门前下霜,有些潮湿。这路,犹如黄土高坡,出门就下坡,回家就上坡。此时,新娘拉着新郎的手,怕打滑。这一动作具有一定的寓意,从此,新郎就是新娘的依靠,新郎仿佛是新娘人生路上的一座大山。

走在田地边的小路上,一群小伙子拦着新郎新娘,叫新郎背起新娘。新郎只好背起新娘走。前面有人拍摄,后面有人看,路上高高的挡墙上还匍匐着看的小孩,人人都是笑逐颜开。这一乡村的景致,是独特的,也是最美的。新郎背新娘,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传下来的婚俗,要传承,要在新时代中演绎,演绎出最美的画卷。

新郎背起新娘突破伙伴们制造的“重重障碍”,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奔跑,伴郎背起伴娘也跟着跑。一个小伙子,手上拿着一根长长的细柳条,一边跑一边“扬鞭”,柳鞭落在新郎、伴郎的小腿上,响声随风而起,在田野上空回荡。新郎背着新娘,两个伴郎背着伴娘,在围追堵截中,忍受着鞭笞,露出幸福的微笑。这些年轻人以这样的方式闹婚,我第一次目睹,思绪万千。这些玩耍的回族青年,在青涩的年华中不自觉地想起这一招,也许缘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永平的回族源自北方草原马背上的民族,元初,忽必烈大军南下滇西之征,开疆拓土,把回族的种子播撒在永平的疆土之上。经几百年的演绎,文化的基因依然,赶马人的光与影,策马扬鞭的精神形态,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村寨里,在新春时光中,竟有意想不到的诗意的呈现。

马向一阿訇、马景锋老师和我,在大路上等待着,准备拍摄婚车,我们三个犹如导演。婚车是一辆白色小轿车,车被鲜花装饰得绚丽多姿。鲜花中,还有一对小洋人,天真活泼。我安排新郎新娘站立于车头的侧面,这样的留影,是漂亮的,也是时尚的,这缘于永平正处于家家户户拥有小轿车时代。这是一个新时代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中合影,具有重要的生活意义。在这里,两对伴郎伴娘与新郎新娘也留下灿烂而美丽的影像。

卜马坟村到官庄村只有五六公里,但道路都是乡村公路,绕来绕去。这样也好,让激动人心的美好时光慢慢流淌。车队有序启动,我们三人坐在指挥车上,一路拍摄,一路留下难忘的精彩记忆。

车队在弯弯的道路上暂停,因为路两边是油菜花田,花香随风而荡,花海随风而舞。在这里拍摄,让人心潮澎湃,也让乡村的结婚仪式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大自然之子,热爱大自然,是天经地义,也是人生最美的追寻。车队经过大麦地村庄,有许多村民在路边看热闹,看路上移动的绽放的花朵。车队在油菜花海中缓缓行驶,车到官庄龙潭箐旅游景点,这里风景最迷人。于是,我们叫新郎新娘下车,走到路旁的油菜花田边,大家纷纷拍摄,让喜庆的日子浸透浓郁的花香,让新郎新娘成为花海中的花朵。

车队缓缓经过龙潭箐,抵达官庄回族村。新郎新娘,送亲的队伍,有序进村,进家。新郎新娘进洞房,喝喜茶。这时,没有放鞭炮,因为回族不放鞭炮,这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民俗。但欢天喜地的热闹气息,不仅充盈着大门内外,而且缭绕在整个村庄。

这时是下午两点,客人分为两类。一类去清真寺礼拜,另外一类在庭院围桌而坐,准备享受婚宴。一个回族老人站在正房石阶上,手举大喇叭,亲切地讲话:“我们不待香烟,不抽香烟,希望抽烟的客人理解。我们的婚宴只能是八大碗,这一习俗是先辈传下来的,我们要严格遵循。”我听后感动不已。这美丽的乡村,坚持不懈地传承回族八大碗的民俗文化,令人心生敬意。

喜果一大盘,两杯苦茶,两杯糖茶……在灿烂的阳光下,客人边吃边聊天,农家小院,其乐无穷。

春风荡漾,花海如画。青山绿水,婚俗飘香。我的思绪沉浸在古老的龙门回族婚俗中,久久回味。

猜你喜欢

新郎新娘礼金回族
不用摄影师的婚纱照
你像领导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拉黑
漫画 四川专项整治干部收受红包礼金
“收受礼金罪”入刑应当缓行
六条禁令严禁教师收受学生礼品礼金
秘鲁盛行“跳海婚礼”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