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泮托拉唑预防丘脑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的研究

2016-07-05赵英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泮托拉唑预防

赵英平

【摘要】 目的 研究泮托拉唑预防丘脑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88例丘脑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4例。对照组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泮托拉唑治疗。对两组患者出现应激性胃溃疡出血数量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组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泮托拉唑在丘脑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的预防中作用明显。

【关键词】 泮托拉唑;丘脑出血;应激性胃溃疡出血;预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131

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丘脑出血患者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发生率高。为研究泮托拉唑对丘脑出血患者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发生的预防作用, 将本院收治的88例丘脑出血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应用泮托拉唑和氯化钠注射液, 对两组病例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发生率进行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丘脑出血的住院患者88例,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并经脑CT证实, 全部患者无胃溃疡及肝脏疾病病史,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4例。治疗组男27例, 女17例;平均年龄(57±12)岁;血肿量(19±10)ml;合并高血压33例, 糖尿病3例, 冠心病6例。对照组男25例, 女19例;平均年龄(58±8)岁;合并高血压34例, 糖尿病4例, 冠心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保护脑细胞、急性期止血、急性期后改善循环等治疗。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针剂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 1次/d。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 1次/d, 两组均连续用药14 d。

1. 3 判定标准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脑出血后1~14 d内出现肉眼可见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排柏油样便或留置胃管后从胃管内抽出咖啡色胃液, 同时呕吐物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确认为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发病14 d内治疗组因脑出血量增加导致脑疝死亡2例, 其他并发症死亡2例;对照组因脑出血量增加导致脑疝死亡1例, 其他并发症死亡2例, 退出观察, 两组其余患者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22, P=0.0294<0.05)。见表1。

3 讨论

应激性溃疡泛指各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胃肠道溃疡性病变, 又称急性胃黏膜病变。脑出血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容易导致急性消化道溃疡, 应激性溃疡出血为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2]。丘脑出血是脑出血一种, 因丘脑出血的位置较深, 病死率高。而病程中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 中枢性高热者病死率比未出现上述情况者更高[3]。

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可能在于, 急性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出血可直接损伤或因脑水肿颅内高压波及下丘脑前区植物神经中枢到脑干迷走神经核, 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或交感-肾上腺髓质轴发生应激反应, 使胃酸分泌过多, 同时在应激状态下胃小血管痉挛性收缩, 胃黏膜血流量减少, 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功能降低和胃黏膜前列环素E2含量下降, 从而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出血性糜烂、点状出血和急性溃疡[2, 3]。脑出血的总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为23.8%[4], 而本组对照组发生率达到29.27%, 说明丘脑出血的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也是脑出血中较高的一种。原因可能是丘脑处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上, 该部位出血, 直接导致丘脑下部受损或轻易受压, 从而更易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所以, 预防丘脑出血后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对丘脑出血的预后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应激状态下, 胃黏膜保护机制受到破坏和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以及胆汁反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黏膜出现广泛的糜烂和溃疡是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病理学基础[5]。所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最主要方法是降低胃内H+浓度。

本组结果显示, 在其他治疗相同情况下,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考虑以泮托拉唑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 能够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黏膜细胞的H+-K+-ATP酶, 使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运入胃腔, 从而使胃液中的胃酸量明显减少, 并且起效迅速、半衰期长, 作用持续>24 h, 还有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维护细胞膜稳定性的作用。从而显著地降低了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的发生率。

本实验发现, 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的病例, 全部发生在丘脑出血后1~12 d, 12 d后无一例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发生。对泮托拉唑使用的时间限制在14 d内, 既发挥了泮托拉唑对应激性胃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 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其长期使用对胃酸分泌的抑制、影响消化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6):

379-380.

[2] 岳增昌, 郑志雄, 李康增. 130例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分析. 福建医药杂志, 2010, 32(5):37-38.

[3] 潘绍宏, 刘海辉. 自发性丘脑出血87例临床分析.临床研究, 2011, 9(26):288-289.

[4] 殷勤, 朱兰飞. 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分析.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5):465-466.

[5] 王琼, 王桂良, 易飞, 等.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预防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成本-效果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21):2608-2609.

[收稿日期:2016-01-25]

猜你喜欢

泮托拉唑预防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观察
生长抑素、奥曲肽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泮托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癔球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