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与品牌复兴的路径选择

2016-07-05陈文华

决策与信息 2016年6期

陈文华

[摘 要] 湖北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省份,拥有武汉、赤壁和襄阳3座节点城市。复兴万里茶道,是重塑湖北品牌的机遇。湖北应积极推动南北走向的万里茶道与东西走向的“一带一路”对接,积极推动纵向万里茶道文化带与横向长江文化带的整合,形成“十”字联动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湖北茶产业的历史优势,协同创新,推动形成“万里茶道+”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茶业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

[关键词] 万里茶道;品牌复兴;路径

[中图分类号] G122,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016-09

万里茶道是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以茶叶贸易为主,联结中国、蒙古和俄国的一条著名商道。它是中国茶叶陆路外销的重要通道,也是联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更是继丝绸之路后广泛联系亚洲和欧洲的交通、文化交流要道[1]。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推动下,湖北积极复兴万里茶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省级战略与国家战略的深入融合,对促进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具有现实意义。

一、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解读

茶叶起源于中国。饮茶之风,始于唐,兴盛于宋,从10世纪到13世纪,巨大规模的茶叶贸易推动了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2] 22。16世纪,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等地的茶叶,通过海路输往欧洲。1618年,明神宗派遣使臣携带数箱茶叶,历经18个月的艰苦路程,抵达俄国赠送沙皇,企图用茶叶交换其他货物[3] 483。此后随着茶叶贸易的深入,至17世纪晚期,茶叶逐渐成为了俄罗斯乃至欧洲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

当时中国茶叶运到西方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条向南,由中国南部贸易港口沿海路运到欧洲;另一条向北,由陆路穿越蒙古到达俄罗斯,并转运它地。向北的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全长1.3万公里,跨越中蒙俄三国,是一条多起点、多终点,且在不同时期先后兴起、呈网状分布的商贸与人文交流通道[4]。该路线早期由晋商主导,后期由俄商主导。国内段从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收集茶叶运往湖北汉口;再由汉口起运,走汉江、过襄阳、经社旗、渡孟津、穿太行、抵祁县和榆次、过雁门关、至张家口,并向北延伸至呼和浩特或二连浩特。国外段穿越蒙古扎门乌德、赛音山达、乌兰巴托、苏赫巴托尔,抵达蒙俄边境通商口岸恰克图。进入俄罗斯后再由东向西,横穿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最终抵达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其间在某些节点城镇还有分支路线进行着茶叶商贸活动。

万里茶道是长距离、多种交通手段合作联运的商贸、文化和传播的共享线路典范,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珍贵性。途经的20余座重要的节点城市,留下了包括商贸会馆、茶树茶园、茶厂作坊、码头港口、桥梁道路、宗教场所等物质文化遗产及饮茶习俗、茶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影响着世人,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湖北在万里茶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万里茶道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湖北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要而特殊。湖北万里茶道品牌资源丰富,拥有近代中国茶叶贸易重镇——武汉、输俄砖茶产地——赤壁及汉水运茶中枢——襄阳3座重要节点城市。

(一)汉口是茶叶交易、加工、金融中心和近代制茶工业的起点

汉口地理位置优越、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决定了汉口在近代茶叶贸易的地位。尤其是19世纪,汉口茶业的巨大份额不仅带动了湖北及周边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茶叶的转运、集散中心和国际贸易港口

汉口是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安徽祁门、江西宁州等茶源产地的转运中心,是长江中下游茶叶汇集并重新分配的集散中心。湖南茶通过岳州运到汉口,湖北茶通过杨辛河、咸河、白港河运到汉口,安徽茶通过九江和鄱阳湖运进汉口。历史上,早在唐代,武汉地区就存在着面向国内流通的茶叶市场[5] 4。宋代,茶商在汉口将湖广各地的茶叶集中运往张家口,并与蒙古展开了茶马交易。到17世纪,湖广茶经汉口贩运到蒙古和俄国的亚洲区域。俄国茶商特别看重汉口的茶市,他们将汉口周边的茶叶汇集于此,再送至俄国并分销,以获得巨大利润。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汉口占据了茶叶贸易的中心地位,由此,它在国内贸易中的作用由运输中转地转变为区域集散中心,并保持到20世纪初[6] 52-53。

开埠后汉口成为中国主要的国际贸易城市,茶叶成为汉口面向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7] 72。江汉关的海关报告记载了当时汉口茶叶的巨大贸易金额,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茶叶达200万担以上,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则占国内茶叶出口总量的60%[8] 313。随着集聚效应的增加,而且占据茶叶贸易的中心地位,西方人开始重视汉口[7] 72。一方面,大量优质的红茶出口英国、俄国和美国,水野幸吉在《中国中部事情:汉口》中记载,当时包括协和洋行、天禄洋行、隆泰洋行、嘉乐洋行、锦隆洋行、杜德洋行、礼和洋行、巨昌洋行、源泰洋行等10多家洋行经营着红茶业务[9] 228-229。另一方面,俄国茶商迅速在汉口设立砖茶厂,产品销往俄国各地。兴盛的砖茶销售使汉口成为近代中国机器制造砖茶的中心,机器制造砖茶又极大地刺激了汉口砖茶的出口,使汉口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砖茶市场[10] 169。直到1891年,沙皇政府决定停止全部经由陆路的茶叶运输,输入到汉口的茶叶由敖德萨(今乌克兰南部城市)、上海、天津、浦临等港口销往俄国乃至欧洲。这其中,经敖德萨路线所销售的茶叶占其茶叶总量的一半[9] 170。19世纪末,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爪哇(其境主要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等国的茶叶也进入汉口市场,汉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性茶叶交易市场。1905年,随着京汉铁路通车和西伯利亚大铁路逐段的开通,汉口借助其地理优势,在铁路运输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ndprint

2.开启近代世界制茶工业

汉口的茶业贸易开启了近代世界制茶工业的进程,汉口成为全球最大的近代制茶工业基地[11]。当时,有多达17个国家的商人纷纷来汉,兴建了工厂和洋行,最多时洋行高达200余家。1873年,俄商顺丰砖茶厂迁入汉口,引进蒸汽机生产砖茶。1875年、1878年,新泰(砖茶厂)和阜昌(砖茶厂)迁到汉口设厂,其中阜昌砖茶厂规模最大,有1300名职工。茶商们云集汉口,推动了以汉口为中心的茶叶销售网络的形成,推动了茶叶行销以出口为导向的市场发展模式,推动了汉口制茶技术的创新和工商一体化格局的拓展[10] 164-170。

3.催生近代武汉工业业态

近代汉口茶业有3大特点:一是行业内部形成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运行机制;二是汉口茶实现了向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近现代工业业态的转化;三是汉口茶市的兴衰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10] 163。俄商经营砖茶厂带来了现代管理制度,同时在长江边建栈房和仓库,1871年,顺丰洋行在长江北岸建设专用码头,成为武汉市第一座近代企业自建码头。俄商依据茶叶运输目的地和季节的不同,设计不同路线,以提高运输速度。如阜昌砖茶厂生产的砖茶外销运输以水路为主,若运至俄国的欧洲区域,则由汉口启运,经上海、东南亚、苏伊士运河,抵达黑海。若运至俄国西伯利亚地区,则由汉口经上海海运;若冬季港口被冻住,则运至天津,经铁路抵达张家口,再驮运至俄边境恰克图。俄商还建立了强大的营销网络,阜昌砖茶厂将总公司设在汉口,通过在上海、天津、九江、福州,今斯里兰卡、海参崴、圣彼得堡、恰克图等地建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并成为早期近现代茶企业运营网络化的标杆。

4.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随着茶叶贸易的繁荣,汉口不仅成为晋商转运茶叶的中心,而且还成为金融中心[12] 123。时汉口的17家票号中,以经营茶叶为主的山西票号就占了16家。茶商们聚集在汉口,借票号办理汇兑,将茶叶分类、分级重新整理,然后进行运输。此外,西方国家纷纷来此设立银行,参与茶叶贸易和金融交易。这些外国银行主要有横滨正金银行分行、汇丰银行(香港上海银行)分行、华俄道胜银行(俄清银行)分行、德华银行(德清银行)分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分行、中国通商银行分行等,其中华俄道胜银行(俄清银行)分行主要办理俄国人茶叶等业务。

5.见证了“东方茶港”的辉煌

武汉是万里茶道遗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节点城市,保存至今的大量建筑遗址分布在沿江大道、鄱阳街、洞庭街、珞珈山街、胜利街、车站路、黎黄陂路、兰陵路、合作路等地。旧址包括长江和汉江的茶运码头、砖茶厂、大型茶叶仓库、俄侨生活区和多栋历史建筑等,涉及工商建筑、公共建筑、住宅、清朝官设机构几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江汉关大楼、京汉铁路大智门火车站),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3处(新泰洋行大楼、华俄道胜银行汉口分行、汉口原阿列克桑聂夫东正教堂),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源泰洋行即那克伐申公馆)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4处(俄国驻汉口总领事馆、顺丰茶栈、巴公房子、李凡诺夫公馆)。

武汉与俄国交往中的地位突出,俄国皇储访问汉口,坚定了俄国控制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决心。1891年4月20日,俄国皇储尼古拉专程访问汉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晴川阁款待尼古拉,席间商谈最多的是以汉口为起点的中俄茶叶贸易。张之洞认为,汉口茶务关系到鄂湘赣皖云川等6省19个茶叶主要产区和民众生计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尼古拉则认为,汉口茶务关系到俄国的民生和重要的经济来源。第二天,尼古拉在出席俄商汉口新泰砖茶厂成立25周年庆典时,在致辞中说:“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俄中茶叶之路,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是伟大的商人,汉口是伟大的东方茶港。”由此,汉口在俄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明显上升[13] 156。

(二)赤壁是输俄茶叶的重要茶源地和加工基地

1.砖茶历史悠久、品牌响亮

湖北赤壁古称蒲圻,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生产。鄂南地区种茶历史悠久,1793年,考古人员在羊楼洞附近的新店发现东汉至三国时的饮茶具——青瓷贴花小碗[14] 3,有学者认定鄂南饮茶自三国时期开始。唐宋元茶法制度使洞茶成为流通区外的商品,曾一度以砖茶作为“特殊货币”进行茶马交易。元代取消茶马互市后,实行定量销售执照性质的“引票制”,这对茶叶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发展,奠定了明清时期湖广地区茶叶上升为全国最主要边茶产地的地位[12] 13。近代以来,赤壁砖茶品牌响亮,其“川”字牌、“火车头”牌和“牌坊”牌砖茶,不仅是驰名中外的砖茶产品,而且屡次在国内外博览会中荣获大奖,青砖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万里茶道上输俄的砖茶源头

赤壁砖茶是输俄茶叶的大宗,羊楼洞茶区包括鄂南的蒲圻、崇阳、通城、通山、咸宁等县以及湖南的临湘、江西的宁州等地,是当地的茶叶贸易中心和集散地。当年因太平天国战事,晋商转而投入此处。《祁县志》曾记载,祁县人南下赴湖北羊楼洞、湖南羊楼司采办茶叶;山西榆次常氏也曾到此采办茶叶,集中销往俄国,并深得俄国人的喜爱。

3.外国茶商在中国生产机制茶叶的中心

随着中俄茶叶贸易的深入,1863年,俄商顺丰洋行在鄂南茶产区羊楼洞建成中国第一座近代制茶厂,随后新泰、阜昌(洋行)也跟进设厂,逐步实现了由手工业作坊向近代茶机器生产工业的转变。随后英、日、德国商人纷至沓来,包茶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行业内的专业分工与生产,开启了鄂南地区茶工业化的进程,赤壁成为湖北茶叶生产、加工地。刘廷冕在《近五十年来华茶出洋之指数及百分比》中说:中国出口砖茶的90%以上销往俄国,其中19世纪最后十年运往俄国的砖茶占中国出口砖茶的95.9%,1901至1917年间占94.8%。国际资本和技术的涌入促进了羊楼洞茶区的发展,繁华的羊楼洞茶区成为茶叶贸易集散的商业重镇。外商不仅来此投资建厂,还投资经营茶庄,当时茶庄最高峰时达两百余家。如今赤壁万里茶道遗址有羊楼洞明清古街、潘河码头、新店古街、赵李桥古茶道等。endprint

(三)襄阳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水陆联运节点和会馆聚集区

1.汉水上重要的转运节点

襄阳东通随(州)枣(阳)走廊,南接江汉平原,西连汉水丹江谷地。《襄阳府志》载:“襄阳为楚北大郡,上通关陇、下连吴会、北控宛洛、南达滇黔,汉晋以来,代为重镇。”作为南北交通要冲,襄阳具有水陆交通条件兼备的优势。襄阳与北方的交通联系方式是水陆兼济,以古夏路、秦楚大道、汉水谷道陆路为主,辅以汉江、丹江、淅水、唐白河等水路。与南方的联系以水路为主,由汉江进入长江。襄阳汉水两岸分布着火星观码头、大码头、龙口码头、公馆门码头、林家巷码头、左家巷码头、杨家巷码头、邵家巷码头、宴公庙码头、余家巷码头、官码头、五显庙码头、回龙寺码头、汉阳码头、基峨巷码头、湖南码头、马道口码头、梯子口码头、罗家码头、小北口码头、官亭码头、大北门码头、长门码头等20余座码头[14] 114,从码头数量和规模可以看出,襄阳是汉水航道上南北商货的转运枢纽。

2.万里茶道上水陆转运中枢

襄阳分布着3座城镇:汉水南岸的襄阳(今襄城)、汉水北岸的樊城及汉水东岸的老河口。从运转的方式和运转的数量来看,襄阳在万里茶道上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当年,携货北上的茶商们,离开汉口,溯汉水而上,一批在樊城卸货,换小船北上,驶入唐白河;一批在老河口卸货换骡马西进,入川陕,走兰州[15] 10。因而襄阳成为万里茶道名副其实的水陆转运点。俄国商人从汉口经襄阳销运至西伯利亚及蒙古的茶叶,运量巨大。据1892至1901年《通商华洋贸易总册十年报告》记载,从1871至1894年,俄商经襄阳转运的茶叶占总量的15.9%,最高年份占64.7%。俄商利用襄阳港转运茶叶数十年,大批茶叶在襄阳换装,运茶后南归的大车和骡马载回北方物产,又成为南来茶船的回程货源。南茶北运和北货南运给襄阳港带来了一批可观的货源[14] 95。地处汉江中上游地段的老河口码头是汉江流域的重要商埠。此地店铺林立,沿江码头常停泊舟船数百只,是不可多得的内河良港。到民国初,襄阳仍保留有依街而建的上大码头、龙王庙码头和太平街码头等20余个码头。现仅存太平街旧址。

3.汉水流域会馆的聚集区

会馆是明清政治、经济及社会变迁的产物。最初是各地商人为了维护同籍商人的利益、方便商品集散和商贾往来而建立的,类似近代商会的前身。襄阳地区主要有樊城山陕会馆、樊城中州会馆、樊城湖南会馆、樊城江苏会馆、樊城三义庙等。来自河南、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苏、武汉、黄州的商人们,纷纷在此建立会馆。其中山陕商人经营范围广,他们在行商之处捐建山陕会馆,以群体力量大规模从事食盐、茶叶、典当和金融为主的南北贸易。清朝中叶以后,襄阳已经形成了规模的茶市,许多山西商人在襄阳开设茶店。会馆不仅丰富了襄阳古代的商业文化,对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进到了一定的作用[16] 197。现存万里茶道建筑还包括陈家巷和樊城山陕会馆。

三、湖北复兴万里茶道品牌的路径选择

茶叶贸易是近代全球最具经济效益的贸易,万里茶道对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长久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还广泛影响着世界人民的生活。茶叶助推了欧洲工业革命和欧洲近代工业的传入,尤其是制茶工业带动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近代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城镇工业化的进程。万里茶道具有中国南北文化和经济的互通、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流的特点。复兴万里茶道,将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促进中蒙俄三国间的国际文化交流和经济协作,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节点城市品牌的铸造,有利于沿线区域的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万里茶道与长江经济带共同发展

万里茶道沿线省份涉及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万里茶道的线路对应着“一带一路”上的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经济合作走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在此发展机遇下,湖北应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南北走向的万里茶道与东西走向的“一带一路”对接;积极推动纵向万里茶道文化带与横向长江文化带的整合,形成“十”字联动发展。湖北应结合国家规划,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伏尔加河流域的联系,与俄罗斯在能源、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并积极发展配套产业。

(二)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历史优势,实现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跨越

湖北是茶叶大省,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恩施、宜昌、咸宁、十堰都是重要的产茶区,且十堰和咸宁都曾是贡茶的生产基地。襄阳“荆襄茶”曾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特产;近代以来,咸宁地区不仅是万里茶道重要的茶源地,也是生产边销茶的重镇。宜昌“宜红”茶曾出口英国,驰名中外;赤壁“川”字牌、“火车头”牌、“牌坊”牌砖茶远销俄国,成为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茶叶品牌。

近年来,湖北部分茶企仅仅满足于做外省茶叶品牌的原料供应基地,导致我省丰富的茶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笔者建议:一要打破湖北茶叶名优茶多,品牌茶少的格局,集体抱团,积极推动湖北青砖茶、宜红茶、荆襄茶、恩施茶的发展壮大,塑造湖北茶叶强省整体形象。二要加快整合我省茶叶资源,做大做强茶品牌,达到共赢。目前湖北茶企内耗严重,存在着地域和品牌之争,这不仅对企业经营有损,而且对湖北茶叶品牌建设也是巨大的伤害。建议由政府主导,搁置纠纷,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带动茶业发展,维护品牌声誉,对品牌明确权属,授权使用,真正解决市场使用品牌混乱无序的现象。三要提升茶行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外销茶品质。我省应积极结合国内外对有机茶的需求,制定有机茶生产战略规划,规范有机茶的行业标准,抢占有机茶市场。尽快建成全国有机茶的示范基地。同时增产提质,解决供需难题,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endprint

(三)启动申遗,加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区域的软实力需要靠文化来夯实。世界文化遗产是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最佳宣传方式。湖北拥有3座万里茶道节点城市,其中武汉是申请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复兴万里茶道,是重塑湖北品牌的机遇。湖北如果在十堰武当山、钟祥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3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新增武汉、赤壁、襄阳3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那么,将会极大地提升湖北的知名度,使湖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省,对重塑湖北品牌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万里茶道跨越欧亚大陆,申遗涉及3个国家,空间范围广,文化线路长,交通工具多样,各节点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的文化资源各异,各节点城市保留文物和遗址不同,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作用及进度不一,因而建议:一要统筹规划,按照国际原则和标准,将申遗事业与沿线城市文化定位协同发展。制定万里茶道沿线城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联合工作机制。依托各地成立的申遗工作小组开展遗产清理、申遗规划、专家审定等工作,及时共享工作成果,共同推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要健全完善跨省市、跨区域的沟通协调机制,各节点城市求同存异,达成基本共识,加快申遗点资源调查及确认、推荐步伐,携手合作,力争2017年纳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要打造万里茶道展示典范,结合万里茶道遗址与武汉近代工业遗址群,对万里茶道文物建筑进行分类管理和保护,实施定期、定级的修复、维护制度,并依托万里茶道遗址筹建万里茶道博物馆。四要加强对万里茶道的研究。利用湖北省科教大省的学术优势,整合国内外万里茶道研究资源,对万里茶道进行科学、有序、系统的研究。利用大数据,积极加快万里茶道的数字化建设,筹建万里茶道电子数据库。积极编辑出版研究著作,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普及。

(四)协同创新,推动形成“万里茶道+”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以万里茶道为平台,结合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万里茶道+”产业发展模式。一要着力塑造万里茶道公共文化空间,在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同时,着重增加文化传播和展示的功能,在城市窗口地带增设相关展示区域,延伸传播空间。二要结合湖北省文化扶持政策,优先鼓励如博物馆、街区文化展示厅、书店、画廊、书画社、茶社等文化事业进驻万里茶道遗址区。三要利用湖北区位优势,深化与俄罗斯乃至欧洲的旅游合作。利用湖北居中得厚的区位优势,加快开通多条至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欧洲的班列航线,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通向俄罗斯乃至欧洲的首选地。加强湖北与俄罗斯的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联合打造万里茶道特色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自驾游等旅游产品,推动湖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伏尔加河流域的旅游往来,积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制高点。四要打造以万里茶道文化为特色的小型社区文化区域,并促进文化与商业的跨界跨业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

[2]艾梅霞.艾叶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陈 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文 俊,彭志刚,童金建.史上首幅《万里茶道全图》亮相长江文化论坛[N].湖北日报,2015-11-07.

[5]赵李桥茶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厂史编写组.洞茶今昔[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6]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2010.

[7]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皮明庥,邹进文.武汉通史·晚清卷(上)[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9]水野幸吉.中国中部事情:汉口[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10]袁北星.客商与汉口近代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11]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D].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1),1987.

[12]李灵玢.洞茶与洞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13]刘英姿,唐惠虎.万里茶道申遗[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

[14]《襄樊港史》编写委员会.襄樊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15]刘 群.话说襄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16]张乐平,李秀桦.襄阳会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利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