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探究
2016-07-05包赫囡周北吕德宏
包赫囡 周北 吕德宏
摘 要:文章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注重市场导向的课程设置、完善质量标准、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创新技能培养等加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因子分析;大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80-03
创新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地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Omaria等分析了教师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1],认为教师在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Fang Wen发现撰写本科毕业论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张孝义、杨静萍通过分析认为创新人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和个性品质[3]。王明杰从主客观角度和互动关系出发[4],认为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長的主观因素包括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激情、创新意志和团队合作,客观因素包括传统思想、制度环境、教育环境、组织环境和网络环境。张艳以农科本科专业为例[5],设立了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进取精神、责任感、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等26项指标对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认为高校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大学生注重知识摄取,用人单位注重大学生能力。本文依据重点大学本科生的学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一、数据特征及变量定义
(一)数据特征
本文以国家某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2010—2013届共344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该校金融学专业历史较长,特色明显,学生报考率和就业率均表现突出。经整理获得有效样本数量339份,样本有效率为98.55%,并用毕业论文成绩作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毕业论文写作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三个等级,≥60且<80为及格,≥80且<90为良好,≥90且≤100为优秀。样本中男性大学生156人,占总数的46.02%,女性大学生183人,占总数的53.98%。
(二)变量定义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参考相关的课程分类文献,本文将大学生学业数据归纳整理为十一个大类指标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分别命名为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习实践能力、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身体素质、科研方法、实际获得学分值和四级英语成绩,各变量具体赋值见表1。变量的赋值首先根据参考的相关文献对课程内容进行大类划分,然后考虑学分因素,对大类课程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该变量所对应的指标值,而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分数。该方法有利于降低因某一课程成绩的偶然性造成的指标值偏差,提高了研究方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信度分析
用Cronbachs alpha 系数检验变量间内部信度,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法。通常情况下,克隆巴赫系数在0.7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该研究结果中数据总体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是0.734,保证了数据内部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值来检验效度。该统计量的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其值越接近1,则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因子分析法。当KMO 值超过0.9 时,意味着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 说明适合;当KMO 值小于0.5 时,说明极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Spss17.0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研究的KMO球形检验值为0.769,接近0.8,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也是判断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指标。该研究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973.595,sig值为0.000,小于普遍认同的显著性水平(0.05)。结果都表明本研究适合用因子分析进行解释。
(三)因子分析
1.因子提取。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归类统计分析,通过最大vaximax方差旋转得出五个因子。通过解释总方差分析,原始变量信息中提取的五个因子解释的累积总方差达到68.353%,表明提取出的五个因子可以解释因变量的68.353%,该样本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通过因子碎石图分析,曲线从第五个因子开始趋于平缓,证明了上述结论,因此选取前五个因子作为主要影响因素。
2.因子旋转。为了找到实际意义更明确的公因子,本文通过因子旋转,使每个变量的载荷更趋近于极值,以便解释和命名。Spss17.0软件中采取的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经过六次旋转迭代后,因子旋转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3.因子得分矩阵。运用Spss17.0,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输出具体的因子得分系数,可以得出变量对公因子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如下五个函数关系,可以看出公共因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简明关系。
F1=0.143X1+0.364X2+0.321X3-0.009X4-0.068X5-
0.092X6-0.021X7-0.15X8-0.0119X9+0.189X10+0.643X11
F2=-0.079X1+0.017X3+0.036X4+0.343X5-0.114X6+
0.058X7-0.043X8+0.509X9-0.263X10+0.425X11
F3=0.462X1-0.043X2-0.193X3-0.005X4-0.041X5+
0.336X6-0.172X7-0.043X8+0.509X9+0.072X10-0.051X11
F4=-0.065X1-0.031X2+0.076X3-0.131X4-0.305X5-
0.448X6-0.570X7+X8-0.120X9+0.134X10-0.091X11
F5=-0.126X1+0.026X2+0.088X3-0.833X4-0.041X5-
0.076X6-0.097X7-0.217X8-0.110X9+0.030X10-0.348X11
4.综合评价函数。综合评价是将多个评价因素或指标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或单个因素指标的过程。而评价函数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或实数值,所得评价函数值即可判断被评对象的优劣,其中加权综合型评价函数是最优的[6]。因此本文采用加权综合型评价函数,将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加权求和可得出综合评价函数,即:
Y=0.265F1+0.129F2+0.115F3+0.090F4+0.084F5
5.因子分析結果。把载荷值较大的指标归为一类,将十一个自变量归为五个公因子。其中成分1包括变量X2(专业基础知识)、X3(专业知识)和X10(实际获得学分值),旋转后的得分依次为0.859、0.792和0.604,这三个变量的得分均有一致性,因此将第一个公因子命名为专业教育。同理,成分2包括变量X5(实习实践能力)、X8(身体素质)和X11(四级英语成绩),三者的得分为0.576、0.810和0.687,反映的公因子命名为能力教育。成分3包括变量X1(公共基础知识)和X9(科研方法),二者的因子分值较高,分别为0.734和0.772,将第三个公因子命名为基础教育。成分4包括变量X6(人文社科知识)和X7(自然科学知识),旋转后的得分依次为0.596和0.721,因此将第四个公因子命名为知识拓展教育。成分5包括变量X4(专业技能),旋转后的得分为0.907,该成分只包含一个变量,所以用该变量的名字给该成分命名,即专业技能教育。
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26.5%,表明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很大;综合能力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12.9%,仅次于专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说明在保证良好的专业教育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水平;基础知识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11.5%,与综合能力的贡献率大体接近,表明基础课程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知识拓展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9%,知识拓展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不可忽视;专业技能对创新能力的贡献率是8.4%,与知识拓展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贡献率大体接近。
三、加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研究认为基础知识、专业教育、综合能力、知识拓展教育和专业技能是大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五大因素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影响,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这五个方面加以考虑并合理安排,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更趋一致,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本科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根据研究所得结论,提出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与专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将来步入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重复率高、课程冗杂、内容脱离实际等现象,以专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调文理交叉,拓宽学生知识口径,提倡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品德、情操、知识、能力均衡发展;加大学科专业的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之外,对感兴趣的领域有所了解。专业课程在设置方面应该积极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监控
创新人才能力不仅仅拥有高的知识水平和娴熟的技能,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心态。这些因素属于主观非量化因素,难以用某一种指标加以量化,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定不同专业创新人才的质量标准,能准确衡量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需要完善教师能力衡量标准,如授课资格制、青年教师导师制、开课试讲制等制度。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通过实施定期教学检查、督导组督导和学生评教等措施,了解教学动态。结合学生培养预警和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学生、家庭三者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质量。
(三)注重基础课程,规范教材选用标准
基础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范围,使其在将来选择具体专业和从事的行业时有更大的余地。抓好教材规划,实施经典教材战略。在教材选用时,按照必修课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适当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原则,实行课程组集体论证,专家审核的教材选用制度,保证选用教材的质量。
(四)运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学习”模式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既发挥教师启发、引导和监督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混合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定学习方式和小组,自己利用学习资源和设备条件。通过混合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五)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构建以社会实践调查为基础,以实验、实习和实践环节为主线,以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夯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习实践效果。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效、有序、高质量地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质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其知识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Omaria,Mansour J F,Salam A A,et al.The Role of
Faculty Members at Al-balqa Applied Univers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reativity
among Their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
ment During Undergraduate Paper Link.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2,(4).
[2]Fang Wen,MA Jing,WANG Fan.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uring
Undergraduate Paper Link[J].Canada Social Scie-
nce,2012,(4).
[3]张孝义,杨静萍.创新人才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J].黄
山学院学报,2010,(1).
[4]王明杰.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客观因素分析[J].中国人
才,2010,(23).
[5]张艳,张默.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農科本科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8).
[6]赵海良,钟志科.综合评价中的评价函数[EB/OL].
[2011-06-10].http://www.paper.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