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人文精神,铸造美好心灵

2016-07-05刘金芳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刘金芳

【关键词】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观与人文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总在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关于教育本身的任务,教育学有多种说法,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把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这就必须有人文精神。人和动物有许多区别,最本质的就有两条:一是人能制造使用工具;二是人有文明,有语言,有文字只要是人,就有人文精神。办教育,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它的天职。

那麽,什麽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这样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包括情感追求,审美追求、道德追求、认知追求与创造追求等)——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它是任何一个精神健康的人安生立命的生活之根。

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不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束缚,而是运用这些创造物去为人的精神生活或心灵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服务,运用这些创造物去进行新的创造,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发发扬下去。只有这样,才真正是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人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的张扬人性。

因此,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兴趣,人的追求的自由发展,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强调人自身的提高进步和不断的自我完善,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人格独立,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性。

可以说,在人文精神中所主张和追求的,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本质追求——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史常常是曲折前进的,它不一定在每个时刻都朝向这样一个方向,但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本质追求。衡量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关键看这个社会的发展是朝着更加符合人性的方向,还是相反。

托夫勒说:“今天世界正飞快地发展着另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的社会,则不能认为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一句话,我们正在走向更加全面理解进步的时代。”

正因为人文精神所主张和追求的,正是人类永恒的根本追求,所以,无论社会在物质上、技术上如何发展,人文学科成为人类最古老的学科并将毫无疑义地永远存在下去,而且必将毫无疑义地永远存在下去。

但是人文精神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人文学科中,人文精神应该渗透在每一个的行为中,渗透在国家的行为中,渗透在人类的追求中。

青少年学生是树立理想信念、追求崇高、追求完美的关键时期,不创造条件让他们吮吸丰富的精神文明养料,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从小在学生心田撒播做人的良种,学生一辈子受益不尽。

强调人文精神,要发挥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有人文精神的内涵,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艺术家之所以能在事业上达到高峰,就是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居里夫人逝世后的纪念会上,爱因斯坦没有赞扬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成就,而是高度评价了她的人格力量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科学家追求真理就是为了对人类做出贡献,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思想,是很难承受各种艰苦条件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一定要发挥好,通过这个阵地对学生进行点点滴滴的感染。现在我们太重视结论,一考定终身,而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接受信息,发展智力,熏陶感情,形成人格,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把过程、效果、结论结合起来。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维的世界,非线性的世界,对学生的培养不能是一个模式,像工业生产的流水线生产产品那样,而是要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潜能得以开发。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变成现实的才能,学生大量时间是在课堂接受学科教育,这是打基础,基础教育是长效性的,会给人以一辈子的影响,必须加以重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言文字在民族生命的组合中,对外是屏障,对内是血液,是粘合剂。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在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成了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汉语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我们是中国人,从事的又是母语教学,怎能把语文的工具性能与它内含的文化、内含的人文精神機械地割裂开来?怎能不有意识地用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我们的后代?舍弃人文,无疑是舍掉了语文的灵魂,又怎能担当起培育学生的重任?

弘扬人文,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脱离教材,架空语言文字,另说一套,而是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这方面的优势,细水长流地进行滴灌,渗透。想像丰富的散文和诗歌教我们欣赏,帮助我们充满想象地看待世界,使我们看到了隐匿的美和内在的含意,从而使我们变得更为敏锐、愉快,也具有更多的能力。诗人和充满想象力的人帮助了我们,正是他们触动了我们心中的活力,使我们内心诗的气质焕发出来。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理论内质时有一段精辟的见解,“‘生活即教育时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因此对于语文教学,我更多的是把它当作生活而不是当作工作。我用最自然,最真实的态度对待它,用热爱生活的热情去热爱它。我常常把我看到的,听到的最令我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住别人的爱”“记住该爱别人”“记住让自己的生活可爱起来”,我爱讲,学生爱听,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这一点对语文教学相当有利。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总能让人回味恒久,余香满口。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能让人受益终身,感念不尽。究其因,这样的课堂能让人或有所感、或有所悟、或有所思,这样的老师能将育人,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能不断地让学生积淀一些“精神”的东西。这种东西天长日久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靠“积淀”和“感悟”,语文老师的职责主要是“领路”和“点拨”。语文老师要善于依托文本,做适当的拓展延伸,善于“跳出文本教文本”。学习《醉翁亭记》,只有充分了解欧阳修的生平际遇,充分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方能感受到那酣畅淋漓的“之乎者也”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仕途体验和复杂的心绪情怀;学习《药》只有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史实,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特点,才能触摸到先生忧国忧民的激越脉动,感受到先生洞烛世情,苦心孤诣的艺术匠心,品味到母语丰富厚重的表现力。文史哲本是一家,大凡有点文化内涵的文章,要么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问题,要么蕴涵着某种人生哲理,解读这样的文章,要想不沾史政的边是不可能的。“尽水兴波澜”“尺幅展万里”这恰恰是语文老师的一种素质和语文课的个性。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我喜欢聊天式的教學,站在讲台上少,板书也不多,常常在组与组之间的过道里提出问题,特别注意学生思考了没有,明白了没有。距离一近,观察自然,交流方便,如遇到难掌握的知识点,学生不懂,我也不硬讲,而是想法降低难度,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及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感觉到每一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回答,都很有价值。

学生是溪水,老师是堤岸;精神是内化的,技能是外在的。技能三天不练手生,精神可左右人的一生。寻章摘句式的“语段训练”培养出的人才,充其量是应试高手,精神熏陶出的学子,在某种程度上就拥有了做人的“底色”,拥有了强大的“内驱力”。单就语文学习而言,他往往会主动出击,搜寻“食粮”。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腹有诗书“语自华”、腹有诗书“笔自华”也是成立的。

虽然,语文教学是最具人文性的人类活动之一,它教育学生如何有理想的活着,但是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也不是朝夕能办到的。熏陶感染讲究一个“润”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有语文老师们对事业对学生怀着满腔热情满腔爱,锲而不舍,精心浇灌,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才能塑造出具有人文精神的美好,纯洁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我和语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于漪

[2]《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任长松

[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人文精神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