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疑设问

2016-07-05洪爱治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空明语文老师

洪爱治

课堂提问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它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欲望。当然,课堂的提问不是为问而问,它既可以是教师把综合研究学生实际、教材内容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具有一定指向与艺术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有序而又机动的发问,也可以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问,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提高听课效率。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怎样保证学生不漫无边际随意地乱问?老师预先示范性的提问,就必须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紧扣住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标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收不回来。如果老师不知所问,那么学生当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

二、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了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风筝》时,直接问:“文章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鲁迅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这些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作者的悲哀来自哪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现实的厌恶是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景衬情。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

三、有效提问

首先要巧妙地“放”和“收”。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老师放得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放”,可以是时间的放,即一定时间内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要“收”,把教学收回到正题。“放”还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但时间一到,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海阔天空,自由驰骋的提问。有收有放,有自由有纪律,有个性有共性,通过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对课程标準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其次要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凭借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势”“利导”,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对老师的提问的原始理解,是教师的教学起始点。没有这个“势”,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正确的回答可以使教师向纵深开拓,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学生的错误回答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的方向引导的“势”,同样也可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使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及时把握稍纵即逝的“势”,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使学生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富有启迪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

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

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中明确了原句使用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中体会到了作者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空明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江岚诗词二首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