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6-07-05杨秀琪
杨秀琪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达到行之有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使阅读具有目的性;同时要注重阅读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做到“厚积而薄发”。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调研;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以往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只局限于课本的浸染过于狭窄,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显然不失为一种良策。
一、课外阅读调查意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教学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引导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课外阅读,把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是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我校中高年级学生。
三、课外阅读调查方法
1.采取了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法。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本次调查对象对阅读的认识、兴趣、所花的时间,课外阅读的范围、老师在课外阅读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在调查过程中,本人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200份,有效问卷200份。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本人组织召开了各种座谈会10个,譬如不同班级之间的同学座谈,优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座谈,邀请不同年级的老教师进行座谈等等。访谈同学50人次,走访书店8次,与教师交流9次,这些座谈会、访谈会不仅为本人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现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研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其中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占33.3%,读过2—5本的占45.8%,读过10本以上的占20.9%;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十分的有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少之又少,学生家中藏书少之又少,社会、家庭环境的文化氛围淡薄,闲余时间家长读书看报的不到5%,60%的家长看电视,30%的家长下棋打牌聊天,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1.学生课外阅读量少、兴趣不高。普遍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总量不多,很多学生并不爱看书。
2.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为教师提供指导的机会。很多学校还未开设课外阅读,使得学生的阅读活动无法由课内逐步向课外过渡,教师只能靠自己去挤出时间来辅导学生。这样,指导的时间没有得到保证,使得指导的行为时断时续,没有形成一个有序完整的体系。
3.部分教师大语文教学意识不强,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把课外这一块广阔的领域丢给学生自己。有的教师虽然已经进入课外阅读指导的领域,但苦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而在指导学生时目的性不强,方法不够灵活,有些力不从心,这是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混乱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
4.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书籍昂贵,与考试无关的“闲”书,家长舍不得买,也买不起,学生只能望书兴叹。更多家长文化气息不浓,大人们的闲暇时间常打扑克,搓麻将或看电视。稍有些文化的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面对孩子学习作文的困惑,专买作文书,出现了急功近利式的阅读偏食现象。
从随机抽样的学生中可以看出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能得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占1/5,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人数仅占一半多一点,被调查的学生读得不通顺的尚占2%,说明农村小学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真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学生只是一小部分。从抽样的学生中可以看到学生阅读的习惯没有形成,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大多数学生不能逐句斟酌,深刻理解语言的内容,不能用心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远远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严重不足。能够达到要求的仅占20%,大多数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通过去图书室查阅资料,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缺乏探讨性学习。
五、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量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读书活动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二)推荐合适的内容,使阅读有目的性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力都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时,教师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教育,又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可以侧重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推荐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記》、《鲁滨逊漂流记》。
(三)加强阅读指导,授之以渔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六、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他把课外阅读当作风,比作帆。有了风,有了帆,船才能在大海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因此,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阎国利:《阅读策略》,[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