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16-07-05四郎晋美
四郎晋美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把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来开展。但是,在当前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本来就很重要的阅读教学,却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信息技术以其卓越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使得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迎刃而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一)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結构都是线性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三)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促进名著研读,深化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可以每学期指定一部名著让学生进行研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专家研究名著的论文、网上有关名著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相整合的过程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促使信息技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呢?
二、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运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变抽象的语言说教为直观化教学。教学内容不同,使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内容,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信息技术功能也不一样。如:同样是人物的分析,若是从语言方面分析,就应强化多媒体的声音功能,可通过抑扬顿挫的示范朗读来表现人物的语言特色。这时如果强加图像,反而会削弱声音的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是从语言、行为、心理等各方面来综合分析时,就应该把声、图、像等功能都调动起来。
(二)学生认知能力与个性和谐发展的原则
在教学中首先要确立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遵循学生认知能力和个性和谐发展规律。现代教育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要想提高阅读效率,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认知指学生的认识能力,也就是智力因素;个性指学生的个性心理,即非智力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完整体现。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即智力因素,而且对动机、兴趣、情感等非知力因素的培养也比其它媒体略高一筹。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擅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渲染情感等优势在阅读教学中来发展学生的认知与个性。
(三)辅助性原则
要牢记在整合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网络、多媒体决不能取代教师上课,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教学中的能动作用才是整合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教学媒体,网络、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而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情感因素的积极投入,需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趣味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这是任何电子媒体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媒体时,一定要从课文内容、课堂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利于解决问题的优势媒体,来辅助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应充分认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相整合,定能使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