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2016-07-05张娟娟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语文课思维能力

张娟娟

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产生新设想、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能力。它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着眼于发展科技,培养科技人才。而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着眼点又聚焦在从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上,今天的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能否为明天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而在我国,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激烈的竞争告诉我们:优胜劣汰。这就需要广大公民具有一种更强的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

因此,国际大环境的要求,我国小环境的需要,都在迫切地向我们宣告:时不我待,行动起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下面谨将本人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点滴经验做一下粗浅介绍,供同行商榷。

一、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下力气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任意驰骋,始终保持一颗灵动的心。

营造自由的思维空间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出现答题错误的同学,要有一颗通融的心,要使每位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爱意与期望,汲取到智慧和力量,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让学生动情地想象,可以使人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透过“有限”深入“无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古典诗词,教师更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去体会、领悟、欣赏。教学杜牧的绝句《江南春》时,我先范读了一遍,让学生粗略地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江南春天的特色,然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春天的图片,同时播放一段民乐《姑苏行》,我提醒学生注意看课件,随着《姑苏行》乐曲的播放,想象江南三月那醉人的春色,配合乐曲的节奏,我动情地叙述着:“江南三月,草长莺飞,诗人漫步在江南的田埂上,小路上,河湖畔,依依杨柳,掩映着朵朵红花,轻轻地溪流环绕着小村,美丽的城市静静依偎在大山的怀抱里,春风拂着酒店外高挂着的酒幌……不知什么时候,春雨悄悄的降落了,在这迷蒙的春天里,作者又见到了什么呢?……”学生们顺着我的叙述,默默地想着春天里美丽的大自然,沉浸在美丽的遐想中,接着我又提示学生,回想一下我们北方的春天有哪些别具风格的美丽的特征,学生们争相举手:绿油油的麦苗,盛开的桃花,微风吹拂的柳枝,明净的天空,清澈的河水,贵如油的春雨……想象生动,描述具体,且充满着对春天的热爱,从而理解了诗人流于笔端的诗句的美丽的意境。

三、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

提问法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启发性,因此是开启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用好提问的关键有二:一是教师如何巧妙地设计提问,适时地提出问题,二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地回答问题。而后者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近几年来,在语文课上,我时刻注意不失时机地,尽可能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享受成功快乐的机会,并努力通过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认识发现其闪光处,表扬多于批评,批评力求含蓄。具体做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禁止对学生的回答提出批评性意见,也就是暫缓评价。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在有些语文课上,一旦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教参上的答案不一样,教师立即予以纠正,这种做法只能是挫伤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然,对于很多知识的学习和探讨,问题的思索和分析,学生的思索过程和最终答案,不可能都是正确的、完善的。

第二,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当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够完善的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其他学生加以补充。我常常这样讲:“刚才这位同学讲得不错,谁能讲得更好”。既评价了回答问题者的答案,又能继续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有时候我用“谁能继续补充”来暗示同学们继续思索,力求得到问题的完整答案。

第三,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到各种想法,甚至是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离题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对问题的回答是与众不同的,甚至是离题的观念,对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加以保护,适时启发,而不能作为异端,大喝一声一棒打死。有一则这样的消息,美国宾州朱利亚塔大学目前专门为该校左撇子设立了一项奖学金,这项奖学金的赞助人玛丽·帕特莱早年毕业于该校。据她本人称,她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因为是个左撇子而吃尽苦头,正因为如此,她特地在母校为左撇子学生设立一项数额为24000美元的奖学金。仔细想来,帕特莱可以说是良苦用心,她是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不要总是试图匡正别人的非正常行为方式,给左手保留一份创造的权利。由此我们想到,一种独到的见解,一个新颖的创意,一项包含着成功因素的实验,这些智慧火花既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以星火燎原。

四、善待学生的质疑

在语文课上,更为常见的讲课方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总结,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满堂问的课堂情景,这并不完全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更应该提倡学生质疑问难,而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首先,我们要鼓励学生敢问。而要学生敢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的每个问题,我都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对待,绝不因为学生提出了没有意义的,不好回答的问题而表现出不高兴,甚至是批评学生;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都认真对待,绝不敷衍了事,草草应付,总是心平气和地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一时搞不清的问题总是记在心间,此后想方设法帮学生解答。教学中,我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在讲课前,讲课过程中,或在讲完课之后,我都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

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给他们提问的范例,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带有创造的学习。

总之,只有学生创造能力飞速发展,才是我们交给明天的一份满意答卷,因为,“只有创造,才能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造,为了明天。

猜你喜欢

语文课思维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