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2016-07-05张红娟
张红娟
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特别是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智力上的愉快,阅读成为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作者陈之华写道:“阅读之于芬兰人,早已是一种普遍习惯,他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的看重一样。”
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
当前,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高中生不少于150万。由此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训练的要求落到实处,教师的范读和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有表情的范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如在讲授《匆匆》等文章时,应反复揣摩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通过自身角色形象的范读和配音效果,优化朗读过程,从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共同感受,使学生既能领略作品高超的艺术和丰富情感,又能感受到强烈的人格力量,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靠自己的阅读实践。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不仅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而且通过主动参与,将其内心视象转化为声音造型,使学生领略文章感情色彩,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以往我们往往怕朗读会过多地占用时间,学生也多采用默读法,课文的意境,情调和文气读不出来,学生便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应首先调控自己的教学心理,依照不同教材内容、不同文体、不同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掌握辨形、正音、释义的前提下,读通词句、读断句逗、读通思路。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使整个阅读过程成为以自身为主体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教师从中加以指点和引导,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其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三、加强精读训练,培养阅读习惯
实践经验已证明:学生阅读能力只要通过科学的、适量的培养和训练会逐步形成的。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抓住精读这一环节,不断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深化训练,是提高閱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读不仅要求学生正确领会课文中字、词、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能够概括总结段落大意,掌握文章的脉络层次,同时还要能准确地归纳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根据这些要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训练的过程中,对重点课文要求学生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通过认读和速读使学生粗略掌握课文大意。第二遍,精读和细读,把握段落层次及篇章结构,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第三遍,边阅读,边思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感知不同文体、不同作者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不同文章的不同读法,“授人以渔”。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诱发质疑,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主动探索解疑和释疑,掌握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仅读懂吃透了,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反复琢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细读深思,全面掌握和理解了课文。虽然这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较高的阅读方法,但只要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训练,加强指导,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如:讨论法、圈点法、自读互议法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读书、探究、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他们便会兴趣倍增,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
四、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现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是面窄、量少,自读能力较低下。而造成上述事实的主要因素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外,其直接的因素莫过于老师的干扰,唯恐学生的课外阅读冲击正课的学习,而横加制止,或加上“不务正业”的帽子进行批评。我们应该知道: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光靠课内有限的时间和少量的训练是难以达到的,还要通过课外的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我们首先应提高认识、清除顾虑,其次选择部分书目在我们的指导下阅读。这样让学生有序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广泛涉猎,博览多闻,而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有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应变能力。
针对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有其趣味性、灵活性、独立性的特点,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兴趣爱好及语文水平等情况,尊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前提下,传授必要的阅读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充分发挥父母阅读的榜样作用
一般来说,一个有着优秀阅读习惯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良好阅读氛围的家庭。整天抱着手机、围着麻将桌的父母绝对培养不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好多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买来了经典书籍,读与不读是孩子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阅读应该占据着主导与核心之地位。因为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父母不仅仅影响着孩子的阅读习惯,更能促进自己教育孩子能力的提升。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指导,强化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便会充分发挥,潜心读书,进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