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音乐鉴赏课的认识

2016-07-05冉玲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欣赏者节奏语音

冉玲

“鉴赏”音乐教学中是其中的一项教学内容,鉴赏比欣赏更高一个层次,不仅会欣赏,还要会鉴别。前者的范围较大,它包括后者。新课标下对音乐鉴赏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赏能力不是几节课就能培养的,还要讲究艺术性,在提高学生对音乐本体会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那么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呢?

一、加强对音乐的认识,才能更懂音乐

学生只会听歌,但是什么是音乐,他们又说不清楚。先让学生了解音乐是什么,才会真正欣赏音乐。音乐实质上是通过声波的拨动而产生的,人是通过听觉器官去感受音乐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情绪等,形成自己的感受,语音与音乐都是声音,但这两种声音是有区别的。听语音时重心是在声音所指向的内容,而听音乐时则是在声音的本身。语音是有一定意义的,虽然音乐也有意义,但这个意义与语音所表示的也不相同,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音乐不能表现确定的思想感情。音乐音响材料和结构是非语义性的。正是因为这样,音乐与其他形式的艺术有很大区别,比如语言艺术中的小说、诗歌等,还有视觉艺术中的绘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都可以很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但是音乐不可以,音乐不能用精神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听用心去感受。

很多音乐欣赏者都赋予音乐很大的期望,想让音乐具有一种涵义,而且这种涵义是明显的,是具体的,这样会更好,这样欣赏者会喜欢,认为这样才是懂音乐了。音乐是做不到这样的,特别是那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抽象而不具体,很多人更是听不懂,当然,同一首歌,当人的情绪不同时,时间不同时,他们得到音乐的感受也不同。

二、了解曲作者常用的表现手法才能更理解音乐

我们见过很多音乐作品都是模仿自然声音的,这样的作品是很多的。也有很多这样的经典作品,比如,唢呐曲《百鸟朝凤》,笛子曲《荫中鸟》,二胡曲《空山鸟语》,里面都是以鸟为主,这些声音都是模仿鸟鸣的,但是其他表现的思想感情也有很大的差别。另外,有很多具体的模仿,比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有了多种乐器,表现了多种鸟,比如用长笛模仿的夜莺、双簧管模仿的鹌鹑、用单簧管模仿的布谷鸟叫声,这些模仿非常棒,从表面上看是模仿的鸟类,但从本质上来看,是模仿对象的音色、节奏、力度、速度等,这些模仿出来后就成了鸟鸣的声音。严格的说,声音是一种感性材料,其中不包含节奏因素,但是当它成为一种音乐形式后,就有了节奏。比如,海顿的“时钟”交响曲第二乐章,就是模仿的钟的声音,其中一个音型在模仿时钟并贯穿于其中。这个音型的节奏非常平衡,也在乐章中起决定作用。音乐中的模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的时候也可能超出形态或外表特征的范围,带有一些含糊的概括性意思。比如,在音乐模仿雷的时候就不是固定的,并不是直接用雷声作为直接的模仿对象,而是把发出的与雷有关的声音进行概括,有的雷声听起来是沉闷,有的是刺耳的,有的是有节奏的,也有的是有规律的。也有力度时强时弱。再比如,在模仿鸟时我们要首先了解鸟语叫的声音特点,是纤细的,是柔美的,是非常有节奏的。鸟叫不是那么凶狠、这与声音力度有关,所以力度不大,模仿的音乐要温柔、可爱。

三、音乐欣赏是学生主体意识的活动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把自己的主体思想与音乐结合起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不同,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不同感受,甚至会完全相反。比如,欣赏钢琴独奏《水边的阿狄丽娜》的时候,音乐一响起,那种欢快、轻巧的感覺就会产生,但是,我发现有个学生的表情非常特别,可以说是悲伤、沉闷。那么,难道是这个学生错了吗?其他学生都对了吗?我们应该相信哪些学生的感受呢?相信我们的音乐教师不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上面已经说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的经历不同,思想感情不同,社会阅历也不同,当然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受到的家庭教育影响也不同,所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这在情理之中。欣赏者有不同的感受,但是,作曲家在写作品的时候却有自己的表现意图,我们在欣赏时可以根据作者的提示来欣赏,但这一点不能强加学生。

总之,音乐鉴赏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并以自己的经历去品味,形成会欣赏、会创作的能力。

猜你喜欢

欣赏者节奏语音
花有自己的节奏
留出想象的空白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YOUNG·节奏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