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情境 呈现生命活力课堂
2016-07-05王春香
王春香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育情境中依据一定教育目标进行的,那么提供好的教学情境是尤为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新课程理念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那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去学呢?
一、创设真实情境,切实感受数学趣味
数学决不等同于数学教科书,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如果我们在导入新课时,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就能使他们对数学倍感亲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我在教学《长正方形周长》这一内容时,这样引入:昨天,我们的巧手专栏里又新换了一批画,这使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画的画,简直是糟糕透了,不过,最近我掌握了一个小窍门,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画的是什么,我这里就有画好的作品,认一认我画的是什么?猜猜我是怎么画出来的?一段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不但猜出了画法,还结合自己亲手实践的经历,具体的描述出曾经描画的过程,从而悟出了什么是周长。借此契机,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描一描身边物体一周的长度的环节,在巡视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完好的描出图形的周长,有个别学生选择不规则的物体,描的过程中没有完整的描出物体表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反馈时,我选取描的较好与描的不完整的图形,让大家猜一猜、比一比、评一评,学生们观察后,一致认为描的不完整的图形不能表示图形一周的长度,说到这儿,我连忙问:“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图形能找到它的周长?”同学们七嘴八舌的交流后,很快得出结论:封闭的图形能找到它的周长。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的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中。
二、创设活动情境,真正体验数学魅力
(1)激活思维,在感受中提高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使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好动的天性,为他们提供操作、交流的方法探索的机会。例如,教学《长正方形周长》时,当学生已了解周长的含义,我问学生如何知道图形的周长,学生经过短暂思索,想到了用尺子测量、用线绳先围再测的方法,但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想出办法,我建议小组合作,动手尝试,选择适当的工具去探究如何得到周长的方法。活动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不但完成了指定任务,而且超额完成任务,在小组交流中,有些同学受到启发,指出圆形除了用线围再测线长求周长以外,还可以在圆上先确定一点做标记,再在尺子上滚动求它的周长的巧妙方法。
(2)以问促思,在实践中升华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乃数学生命的源泉。数学教师应当创设一种使课堂涌动生命活力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要精心创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的問题情境,从中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如在设计“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的应用环节中,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王大叔在长方形水塘里用10米长的篱笆圈养鸭子,怎样围面积最大?请画图加以说明。学生们在讨论之后纷纷给出了众多的方案,一致认为的最佳方案确定之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什么是圈养?圈养好不好?王大叔是不是除了面积还要考虑水质好不好等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避免了枯燥的练习,体现了联系实际、加强操作、巧设习题的特点,起到了在具体情境中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借助刚刚进行完的期中考试成绩,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期中考试结束了,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出示全班成绩表),快看。校长也想掌握咱们班的考试情况,如果上交这份表,你认为校长能清楚的了解到咱们班的考试情况吗?学生纷纷表示:不能。我追问:“为什么?”学生积极发言说:“太乱了。”有的学生认为,校长没必要了解具体哪个学生成绩如何,只需要知道班级整体考试情况就行。根据学生的分析,我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校长清楚的知道咱们班整体的考试情况吗?”有的学生提出把成绩进行分类,制成统计表,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按照学生们的意见,师生合作制出了统计表。学生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填好统计表。并进行对比,感受到统计表的优势。用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的想办法,学习新知。
三、创设游戏情境,尽情享受数学魅力
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终结,应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任务。那么,怎样有效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呢?我想,游戏活动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游戏。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孩子参与的动机。教学环节中设计游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例如,“统计初步认识”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整理收集数据,并会依据数据提数学问题的基础上,怎样让学生加以巩固而不厌烦,我设计了游戏活动“石头、剪刀、布”,刚一宣布内容,学生们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因为他们从未想到过,人人皆知的普通游戏也能出现在课堂上,从有的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大家对于这游戏与这节课的数学知识是否有关,产生了怀疑。我公布游戏规则及注意事项后,大家玩儿得开心,记录的认真,总怕一不小心输给对方。我想,这个人人都会的游戏,能让学生牢牢的掌握那节课的知识,更能从中感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的今天,提倡“涌动生命活力”的课堂,有众多教师课例中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因凸显其意义性、简约性、趣味性、时机性而为数学课堂效果增添异彩,展现数学与众不同之美,这正是数学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