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对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6-07-05徐晓玲
徐晓玲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一些体会:重视概念的引入,激发理解概念的欲望;引导学生归纳事实,帮助概念的理解;将实验教学与概念教学有机整合,促进概念的理解;情景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教学;概念理解;运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和精髓,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和归纳。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将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作为课程标准修订的标志性成果,力求以此引导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教学。下面就将近年来,我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如何对概念进行引入、分析、突破、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提出来与各位同仁进行商榷。
一、首先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这一重要环节
在概念教学中有些老师表现出对概念引入这一重要环节重视不够,经常表现出过于直白引入概念的方式,这就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概念造成乏味认识,从而影响了后面教学的正常进行。如果老师能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活动实验等途径引出新概念的学习,这就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理解概念的热情。
案例:“性别决定”概念的引入:常规教学中,较多教师展示几幅男、女图片,然后设置问题:男、女性别有别,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样引出“性别决定”这一概念,直白并缺乏新鲜感。如果采用下列方式引入,效果大有不同:
素材:泰国人妖皇后选美大赛,泰国的所有人妖都齐聚泰国海滨旅游城市芭提雅,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世。她们身着性感的盛装,浓妆艳抹,都希望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因为最终获得冠军的“人妖皇后”会身价暴涨,一夜暴富…..
设置问题:你知道“人妖皇后”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引出“性别决定”这一概念。
案例启发:上述素材可迅速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对概念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内驱力。为抽象、枯燥、生疏的生物学概念“添油加醋”,创设了一种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大开,身临其境地投入概念的学习之中。受启于此,教师还可精心选择与新授概念紧密相关的时事新闻、媒体焦点、社会热点问题,如可以用“三鹿奶粉与三聚氰胺”事件、“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引出“蛋白质”;利用“日本富岛核泄漏”事件引出“基因突变”;利用“加酶洗衣粉”广告和实物药片“多酶片”引出“酶”等等。
二、引导学生归纳事实,帮助概念的理解
事实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归纳事实,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围绕重要概念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遵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对生物学事实进行精心梳理和筛选,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归纳事实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反射”是“人体的神经调节”一节的重要概念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反射”概念中“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对接受的信息作出规律性的反应”的概念内涵呢?在教学时,可先组织学生完成膝跳反射实验,让学生尝试描述膝跳反射的过程要点(“叩击膝盖下缘”是给予刺激;“小腿前伸”是反应),再组织学生观察缩手反射实验(让学生摸装有开水的水杯,会立即缩手),找出膝跳反射与缩手反射的共同点(接受信息,作出反应),再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列举其他“接受信息,作出反应”的实例(例如“红灯停、绿灯行”、电话铃响立即接听、眨眼反射、排尿反射等),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实验,列举其他具有“接受信息,作出反应”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从生物学事实中归纳提炼“反射”的共性特征;在引导学生对驱动性问题展开深层次讨论、交流中,归纳出只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才可以将刺激部位与发生部位连接起来,完成反射活动;在分析回答“每个人对叩击膝盖下缘的韧带的正常反应是小腿前伸的”等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对接受的信息所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概念内涵。
三、将实验教学与概念教学有机整合,促进概念理解
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核心内容——概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教学中设置实验教学环节,提供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事实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通过对事实的概括和理解促进概念的主动生成,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案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课的核心概念就是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根据这一重要概念设计一个核心问题:外界的氧气怎样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气体先进入肺使肺扩大?还是肺先扩大了,气体才被吸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操作简易装置,深入观察模拟膈肌的气球与模拟肺的气球的先后变化,观察结果与学生之前的想法产生了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质疑并解释原因。
四、通过情景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概念
概念学习是否有效,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甄别学生是否理解概念的有效办法是看学生能否在新情景中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概念应用是概念教学的高层次目标,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教师可创设情景问题:非典型肺炎是由非典病毒(SARS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一般由于吸入带有非典病毒的空气而引起。提出问题: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什么?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看,非典患者患病前属于什么?患病后属于什么?为什么?非典型肺炎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当学生在新情景下能够初步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鼓励學生进一步思考:你能结合对非典病的分析,发现病原体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概念之间有联系吗?让学生在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中理解并理清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区别。
最后还可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提升、强化应用概念;课堂练习是巩固概念和反馈学生理解应用概念效果的重要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传染病病例为素材,编制评价学生辨析易混淆概念能力水平的思考题。例如艾滋病的病原体和传染源分别是什么?198年上海市流行甲型肝炎,后查明是食用不洁毛蚶引起的,不洁毛蚶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的哪一个?应该如何面对来势汹汹的埃博拉出血热?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概念理解和应用上的症结时及时疏通,帮助他们进一步明确病原体和传染源、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这三组易混淆概念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