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桑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进展*

2016-07-05张友洪

蚕学通讯 2016年2期
关键词:桑枝试验站养蚕

张友洪

(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蚕桑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2015年度进展*

张友洪

(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四川 南充637000)

1年度任务完成情况

1.1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

(1)适宜川东北蚕区栽培和饲养的桑、蚕品种筛选

为筛选出适宜川东北蚕区栽培和饲养的蚕桑品种,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在“十二五”前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已筛选出的蚕品种芳·绣×白·春(川蚕27号)、金·兰×明·晖(川蚕28号),桑树品种川桑98-1、嘉陵20号在试验站的基地市县区阆中市、南部县、嘉陵区、蓬安县,以及攀西蚕区宁南县、会东县,川南蚕区高县、珙县,川东北蚕区广元朝天区、绵阳涪城区等示范点进行区域性试验和推广。2015年繁殖新蚕品种原种900余张,一代杂交种18 000张。区域试验表明,金·兰×明·晖(川蚕28号)克蚁产茧量4.31kg,比对照种871×872提高9.12%,50g茧鲜壳量12.46g,茧丝长1 320m,解舒丝长1 119m,解舒率77.20%,纤度2.705D,洁净96.17分。芳·绣×白·春(川蚕27号)克蚁产茧量4.20kg,比对照种871×872提高6.02%,50g茧鲜壳量12.30g,茧丝长1 310m,解舒丝长995m,解舒率75.97%,纤度2.263D,洁净94.86分。川桑98-1 667m2桑园(750株)平均单产1 862kg,嘉陵20号667m2桑园(750株)平均单产1 960kg,分别比对照种湖桑32号1 647kg提高13.05%和19.01%。蚕品种芳·绣×白·春(川蚕27号)、金·兰×明·晖(川蚕28号),桑品种川桑98-1、嘉陵20号已作为四川省的主导品种在全省推广应用。

(2)蚕桑病虫害检测和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

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安排团队成员在各示范基地县开展蚕桑病虫害检测和防控技术试验与示范3项:蚕桑病虫害预测及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养蚕环境“统防统消”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桑果菌核病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

团队成员深入到各示范基地县和省内各蚕区进行了蚕桑病虫害疫情调查,对四川省桑树主要虫害桑毛虫、桑尺蠖、桑螟、红蜘蛛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方法;对桑树主要病害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褐斑病、缩叶型桑疫病、果桑菌核病的病原、症状、发病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防治方法,并到南充、绵阳、内江、宜宾等果桑发展基地广泛收集菌核病病原,建立了菌核病病原库,并进行了分类培养和分析。对试验站区域及四川蚕区多发的家蚕血液型脓病、白僵病进行病原收集和分离纯化,获得了白僵菌BJ-1、白僵菌BJ-2两种形态的白僵菌株,分析研究了病原菌的生长过程、产孢时间等理论数据,为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通过对蚕桑病虫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并在试验站区域示范与推广:重视养蚕环境“统防统消”工作,尤其是做好蚕前、蚕中、蚕后的统防统消;抓好小蚕共育工作,防止小蚕期感染蚕病,做到100%的小蚕共育;建立和严格执行必要的防病卫生制度,做好蚕沙的处理、桑枝的处理工作,防止蚕桑病虫害蔓延和爆发;加强桑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做到统防统治,避免与家蚕交叉感染。2015年示范基地县雨水多、湿度大,但没有发生蚕桑病虫害爆发的情况,蚕桑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

通过对果桑菌核病的病原、症状、发病规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宜四川省盆地性气候条件应用的果桑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并在试验站基地县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阆中市,以及内江市、宜宾市、绵阳市等果桑基地推广应用。目前,四川省已有35个县发展了果桑产业,建成果叶兼用桑园0.67万hm2,其中投产果桑园0.23万hm2,桑果产量达到4万t,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其中试验站示范基地县阆中市、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已栽植果桑786.67hm2,投产280hm2,2015年产果1 352t,产值1 146.9万元。示范基地果桑种植大户667m2桑园产量达到1 096kg,产值5 370元,果桑已成为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蚕农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3)省力高效养蚕关键技术及省力化设施设备的集成推广

2015年,为提高示范基地栽桑养蚕经济效益,降低劳动强度,南充综合试验站安排团队成员陈义安、王晓芬在示范基地南部县、蓬安县、嘉陵区、阆中市,以及凉山州的宁南县、冕宁县等6个示范基地9个示范点集成推广了小蚕标准化、规范化共育技术;稚蚕一日两回防干育技术;大蚕省力化、标准化蚕棚(蚕台)育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塑料折蔟悬空上蔟技术;高效省力蚕桑机械设备推广与应用技术等省力高效养蚕关键技术6项,编写了《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蚕、桑病虫害检测与防控技术》、《小蚕标准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标准化蚕棚(蚕台)育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省力、高效蚕业系列设施、设备高效应用技术》等技术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形成了1套省力高效养蚕技术体系。

先后在试验站示范基地企业、乡镇、村社召开技术培训会19场次,培训人员培训县、区蚕桑生产主管部门、企业的技术人员59人次,乡镇蚕桑技术辅导员116人次,乡村、合作社的共育户、养蚕专重大户、蚕农3 933人次。

示范推广省力化设施设备302台(套),其中:简易大蚕房36个,切桑机55台、补湿器40台、智能型升温补湿系统5套、养蚕消毒机16台、省力化大桑剪90把,SNC-Ⅱ型气动伐条机10台,多功能桑枝伐条机50套。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点20个,大蚕省力化蚕棚(台)饲养示范点15个,打造蚕桑生产专业村9个,蚕桑生产专业组20个,培育赵石全、周小波等年养蚕量30张以上户均养蚕收入3.50万元以上的养蚕专业大户562户,黄烈、寇勋明等年养蚕100张以上,蚕茧收入10万元以上的业主15户。

示范基地共育室小蚕共育到3龄起蚕食桑1d后的时间从11d缩短到8d,共育1张蚕种的劳动成本从30.80元降低到22.40元,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27.27%。示范点全年养蚕18 860张,产茧75.06万kg,平均单产39.80kg,比非示范基地平均单产35.2kg增产4.6kg,提高了13.07%;蚕茧上车率92.38%,解舒率70.60%,单价比非示范基地平均高2元/kg,单张蚕种收入1 393元,综合效益提高19.92%;示范点人均养蚕量从2.5张/次提高到3.3张/次,劳动效率提高了32%。每667m2桑园年平均饲养量由过去的2.6张增加到3.3张,蚕茧平均产量增加35.84kg,产值增收1 250.00元,比非示范基地增加41.39%。

1.2蚕、桑资源高效利用研发与示范

(1)桑枝栽培食用菌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

2015年在“十二五”前4年工作的基层上,继续在已建立的3个桑枝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潆溪蚕业科技园区桑枝食用菌培训基地、西充县义兴镇友林蚕业合作社、南部县建兴镇龙凤蚕业专业合作社开展蚕、桑资源综合高效利用试验与示范,丰富和完善不同种类桑枝食用菌栽培技术1套:《桑枝平菇高产栽培技术》、《桑枝香菇高产栽培技术》、《桑枝茶树菇高产栽培技术》、《桑枝大球盖菇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省内各蚕区示范推广。2015年3个示范点消耗基地县桑枝300t,农民桑枝销售收入12万元,667m2桑园增加收入600元。带动45名基地县农民就业,种植桑枝平菇、香菇、茶树菇食用菌菌棒18万包,种植桑枝大球盖菇2hm2,产菇19.80万kg,销售收入217.80万元,支撑基地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提高23.74%。同时,在南部县、西充县召开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与创新利用技术培训会4次,培训来自省内各蚕区从事桑枝食用菌栽培的技术人员和农民350人次,接待了省内外150人次的技术人员和农民到基地参观学习。

在2014年桑树林下种植桑枝大球盖菇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开展了桑枝大球盖菇桑园林下种植产业化推广,2015年在桑树林下种植大球盖菇4.67hm2,667m2产菇2 000kg以上,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高效利用了桑枝和桑园空闲土地。

桑枝栽培食用菌技术成熟,已交由推广和生产部门推广应用,带动了省内外各蚕桑生产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先后带动了南充市的阆中市、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蓬安县,绵阳市涪城区,广元市朝天区,宜宾市珙县,广安市武胜县,资阳市乐至县,达州市渠县,凉山州宁南县、冕宁县等13个县市区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2015年消耗桑枝6 760t,蚕农桑枝销售收入270.30万元,667m2桑园增收550元以上。种植大球盖菇4.67hm2,产桑枝大球盖菇147t,667m2产2 100kg以上,产值23 100元,总产值161.70万元;种植平菇、香菇、鸡菇420万袋,产菇556.50万kg,产值4 507.46万元,桑枝食用菌总产值达到4 669.16万元,较13个县市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21 636.52万元提高21.58%。注册了4个桑枝食用菌商标:宁南县南丝路集团公司大凉山“南丝路”桑枝食用菌,南部县建兴镇龙凤蚕业专业合作社 “小文牌”桑枝食用菌,绵阳市涪城区天虹茧丝绸有限公司“桑之玉”桑枝食用菌,西充县义兴友林蚕业合作社“友临”桑枝食用菌。

(2)蚕沙肥料化利用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

在体系岗位科学家廖森泰研究员提出的“蚕沙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技术”理论指导下,试验站团队成员根据当地蚕桑生产实际,从省力、低成本出发,开发出了轻简化式蚕沙无害化堆沤及施用技术1套,技术流程为:①根据桑园地势条件,在桑园地势较高的位置建设密闭式蚕沙堆沤处理池;②将蚕沙集中运输到蚕沙处理池中,每堆放30cm厚蚕沙,撒一层鲜石灰杀菌,最后再铺一层用稻草制成的草木灰;③密闭蚕沙处理池,进行密闭发酵处理,发酵温度能达到60℃左右,40d以后就能充分杀灭蚕沙内部的病菌;④蚕沙腐熟后,打开发酵池,注入雨水或抽入灌溉用水,将彻底熟化处理的蚕沙肥稀释成液态肥,用抽水泵抽出灌溉到桑园中。该技术简便易行,不但解决了蚕农长期养成的蚕沙乱堆乱放的问题,也为桑园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料,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

2015年在南部县的兴盛乡、嘉陵区文峰镇、土门镇建立了3个蚕沙肥料化利用示范点,试验站团队成员到各示范基地县广泛宣传蚕沙乱堆乱放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和蚕沙发酵肥料肥效。通过宣传和效果展示,得到了基地县蚕桑生产部门和基层技术人员、蚕农的普遍认同,先后在阆中市、南部县、嘉陵区、蓬安县、西充县的年养蚕30张以上的养蚕大户中建设蚕沙处理池175口,处理蚕沙262.5万kg,为100hm2桑园提供了有机蚕沙肥料,节约肥料投入成本42万元。

1.3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及其配套技术集成

2015年在南充市南部县、绵阳市涪城区蚕桑标准化试验基地开展蚕、桑现代生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集成,建立蚕桑规模化、标准化试验示范点2个,开展优质蚕茧生产技术示范。在示范基地应用技术标准指导生产,使用的标准有:桑树快速建园技术规程,桑树宽窄行栽培技术规程,果桑栽培技术规程、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程,桑蚕省力蚕台饲育技术规程,桑蚕上蔟技术规程。集成推广了标准化桑园基地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蚕台建设;小蚕标准化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蚕桑病虫害“统防统消”防控技术;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桑园林下养殖技术示范;优良蚕桑品种示范推广,形成1套养蚕专重大户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模式。

2015年在示范基地全面推行桑树标准化成片栽植、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标准化大蚕房及省力化蚕台,普及方格蔟,配置蚕桑生产需要的切桑机、消毒机、升温补湿装置等省力化设施设备,培育专业化养蚕大户,以“专重大户+合作社+公司”的组织形式开展蚕桑生产。培育桑园面积达3.33hm2以上的蚕桑专重大户50个,小蚕共育室30个、简易蚕棚300个、消毒池150口。配套添置悬耕机10台、气动桑剪15把、高压消毒机20台、切桑机50台、机动喷雾器30台。2015年在2个示范基地推广雄蚕品种7 500张,芳·绣×白·春3 830张,平均单产在40kg以上,蚕茧上车率95%以上,解舒率75%以上,洁净95.5分以上。示范基地667m2桑园养蚕量从3张增加到3.5张,效益达到5 600元,提高了800元。

1.4蚕、桑多元化品种选育

2015年在已建成的试验站示范基地阆中市水观镇、南部县兴盛乡、南部县建兴镇、嘉陵区文峰镇、蓬安县龙蚕镇5个蚕、桑新品种示范点,继续实施多元化蚕、桑新品种筛选,并完善蚕桑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

(1)多元化家蚕新品种筛选

2015年对“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省级审定的蚕品种金·兰×铭·晖、芳·绣×白·春、蜀绣×渝春、川山×蜀水在示范基地进行生产适应性筛选,以菁松×皓月、夏芳×秋白作为对照种。

4对蚕品种中,健康性最好的是芳·绣×白·春,其次是川山×蜀水、金·兰×铭·晖,均高于两个对照种;克蚁产茧量最高的是金·兰×铭·晖,其次是川山×蜀水;干茧出丝率最高的是蜀绣×渝春,比菁松×皓月提高2.0%,比夏芳×秋白提高2.8%,其次是金·兰×铭·晖、芳·绣×白·春;解舒率最高的是蜀绣×渝春;洁净最好的是金·兰×铭·晖,比菁松×皓月高近2.21分,比夏芳×秋白高1.67分,其次是川山×蜀水、芳·绣×白·春、蜀绣×渝春,3对品种相差不大。综合饲养成绩和缫丝成绩,蜀绣×渝春健康性较差,但茧丝质优良,可以在饲养条件好的蚕区,用于专门生产高品位生丝;金·兰×铭·晖和川山×蜀水产量高,茧型大,茧层厚,可以在春季饲养;芳·绣×白·春健康好养,茧丝质优良,可以在春季和秋季饲养。这4对蚕品种均被蚕桑生产部门接纳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15年在生产上推广这4对新蚕品种4.85万余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表1、2)。

表1 6对蚕品种饲养成绩比较

表2 6对蚕品种缫丝成绩比较

(2)多元化桑树新品种筛选

2015年继续在试验站5个示范基地开展多元化新桑品种的筛选,在11个桑树品种中,川桑98-1节间短,产量高,叶片厚,干物质含量高,采摘省力,平均单根枝条产叶57片,每米枝条产叶176.6g,比湖桑32号提高20.96%,干物资含量29.39%,比湖桑32号提高1.92%。嘉陵20号枝条长,可长到180cm以上,平均单根枝条产叶50片,每米枝条产叶175g,比湖桑32号提高20.23%,干物质含量25.68%,叶质柔软,品质优良,抗旱耐瘠能力强,深受个基地县农民的喜爱。目前,这两个品种已成为四川省各蚕区的主推品种,在新栽桑和桑树品种改良中都嫁接这两个品种,已在试验站区域推广15 790hm2,占试验站区域桑园总面积的45.20%,其中新桑品种川桑98-1推广量占试验站区域桑园总面积的8.7%,嘉陵20号推广量占试验站区域桑园总面积的36.5%,已成为四川省的主要叶用桑品种。

近年来,为拓展蚕桑生产领域,增强蚕桑生产的生命力,试验站的基地县阆中市、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转型发展果桑产业,为筛选出适宜试验站区域栽培的果桑品种,试验站从2011年起引进了无核大十、嘉陵30号、红果1号、红果2号进行试验筛选,并进行了果桑田间抗病性鉴定,经产量和抗病调查表明,无核大十挂果早,果粒大,果品好,口感香甜,产量高,667m2桑园产果量1 000kg以上,但易感病,需加强田间菌核病防控。嘉陵30号因挂果期比无核大十迟7-10d,能有效躲开4月中下旬菌核病的萌发和传播时期,产量高,667m2桑园产果量900-1 000kg。通过5年的品种筛选和果桑配套栽培防病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2个果桑品种得到农民和果桑加工企业的认可,能保证农民和企业的产量和效益,成为基地县的当家品种。

1.5桑树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1)形成适合试验站区域桑树平衡施肥及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1套。为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降低肥料成本,“十二五”期间,针对试验站区域丘陵山区桑树肥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现代水肥管理二次回归“3414”试验设计和田间试验,形成了丘陵山区桑树平衡施肥及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1套,其水肥管理技术标准为:①四川丘陵地区桑园合理施氮方案为以养蚕用叶为目的的桑园最佳施氮量为360kg/hm2。②四川丘陵地区氮磷钾平衡施肥方案为在施用有机肥6 000kg/hm2的基础上,桑树的最佳施肥量为:氮600kg/hm2,磷200kg/hm2,钾300kg/hm2(注:氮肥为尿素,含氮46%,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12%,钾肥为氯化钾,含K2O 60%)。

(2)建立了桑树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南充综合试验站区域属于丘陵山区,尤其是旱山村多的蚕桑基地易发生春旱、夏旱、秋旱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桑树的抽条生长和养蚕用叶的需要,即使施用肥料,也不能被桑树吸收,靠天降雨施肥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桑树的正常生长。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在试验站示范基地水观镇老象庵村、黄龙滩村和宝马镇金鼎村三个蚕桑专业村13.33hm2桑园基地建设了3口蓄水池,开展水肥一体化灌溉试验示范。利用平衡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将肥料和水采用窝施的方式一起施用到桑树根部,保证了在干旱季节桑树生育期“吃饱喝足”的需要。到2015年5月20日春季养蚕盛用叶期调查,示范基地桑树有效枝条平均条长达到160cm,比非示范区桑树枝条长40cm,单根枝条产叶275.20g,667m2桑园产叶量1 052.65kg,比非示范区桑树增产263.16kg,产叶量提高33.38%。

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在示范基地县南部县、西充县、嘉陵区、蓬安县,以及凉山州宁南县、宜宾市高县、珙县、绵阳市涪城区建立了桑树平衡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核心区进行示范推广,示范面积1 300hm2。经抽样调查,全年667m2桑园平均产叶量达到1 857.60kg(750株/667m2,平均6根枝条/株),产叶量提高了371.52kg,提高了24.96%,养蚕量增加了0.5张,效益提高了759元。说明四川丘陵山区采用桑树平衡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能显著提高单产,具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该项技术已有试验站团队成员在综合试验站示范成熟,培训了技术推广骨干10名,并交由基地县蚕桑生产主管部门和生产部门推广应用。

1.6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试验示范

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继续开展适应南充试验站区域桑树高效伐条、收获的机械设施设备,省力化养蚕设施设备,新型桑枝粉碎设备的研发与选型,在示范基地阆中市、南部县、嘉陵区,以及辐射带动区仪陇县、乐至县召开了现代蚕业设施设备研究与应用培训会5次,培训基础技术人员和农民150人次,示范推广了SNC-Ⅱ型气动伐条机16台,省力化大桑剪120把,多功能电动桑树伐条机10套,新型切桑机35台,桑枝粉碎机3台,智能型升温补湿设备5套。

(1)适应试验站区域桑园高效伐条、收获机械设备的筛选

桑树枝条的修剪包括桑树病弱无效枝条的清理和有效健壮枝条的剪伐,无效枝条的清理要用小型桑剪剪伐才能做到修剪彻底,清理干净,有效健壮枝条的剪伐需用省力的桑剪剪伐,才能做到省力高效。2015年在2011-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和农民的实际操作应用,筛选出SNC-Ⅱ型气动伐条机、多功能电动桑树伐条机2种剪伐设备,2种剪伐设备同时使用能做到病弱无效枝条的清理和有效健壮枝条的剪伐,既省力又能快速完成桑树的枝条剪伐和修枝整形。使用这两种剪伐设备,1个劳动力1d可剪伐0.35hm2桑园,而常规桑剪只能剪伐0.07hm2桑园,劳动效率提高了5倍。

(2)省力高效养蚕设施设备的研发、选型与试验

①新型切桑机的筛选

为提高小蚕共育用切桑速度,提高共育人员的劳动效率,2015年开展了切桑机的筛选,以前生产使用的切桑机动力小,运转速度慢,每小时只能切叶30kg,经过对多种型号的试验和筛选,QSJ-80型切桑机功率750w,动力大,运转速度快,每小时切叶达到100kg,比小动力切桑机切叶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比人工切叶提高了6.7倍。

②小蚕共育温湿度自动控制设备的筛选

随着小蚕共育向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共育户的共育规模在100张以上,以前应用的小蚕共育自动升温补湿器在大型共育室中供热补湿范围小,升温补湿慢,温湿度不均匀,不能为共育室提供稳定27-28℃,干湿差1.5-2℃的标准温湿度,影响了稚蚕的生长发育,降低了共育质量,延长了共育时间。2015年试验站试验示范了蚕用电热升温补湿自动控制装置,能够通过自动调控在10min内将100m2以上的共育室升到目的温湿度,具有供热补湿范围大,升温补湿快,温湿度均匀的特点,到3龄起蚕1d后发蚕的共育时间缩短3d,劳动效率提高25%。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3 1 0255509.6,已在试验站区域的共育室推广了15套。

(3)新型桑枝粉碎设备的筛选

桑枝的食用菌栽培利用和肥料化利用首先要进行粉碎,桑枝粉碎设备的筛选和选型关系到桑枝粉碎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试验站“十二五”期间在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多种款型桑枝粉碎设备的试验,SA-1 000型桑枝粉碎机可粉碎大小不等、干湿不等的桑枝条,不卡机,电油两用,粉碎的颗粒小,不伤菌袋,适宜袋装食用菌的栽培。该机型功率高,粉碎速度快,1h能粉碎1 000kg以上的桑枝条,比小型枝条粉碎机提高了4.5倍。

1.7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

(1)调查了示范基地近3年《基地县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基地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基地县蚕桑生产资料费用变化情况》,并调研基地县的蚕桑生产扶持与补贴政策、基地县蚕桑生产经营的主要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高基地县蚕桑生产经营效益的思路与对策建议后,为及时完成调研任务,立即安排试验站团队成员和基地县南部县、西充县、阆中市、嘉陵区、蓬安县的技术骨干进行调研,按时提交了调研材料。

(2)2015年南充综合试验站对本试验站区域和四川省的蚕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完成了《2015年度南充综合试验站区域蚕桑生产情况及发展现状与趋势》情况报告1份,提交给蚕桑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

1.8基础性工作

(1)对试验站“十二五”期间蚕桑产业技术研究的论文、论著、专利、成果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提交了《2015年和“十二五”成果统计表》、《南充综合试验站绩效评估报告》。

(2)对保存的350余份蚕种质资源和770余份野生桑资源、地方桑资源、进行了形态性状、经济性状、生物学性状等基本信息调查,对80余份蚕品种资源进行了丝质成绩检测,对28份果桑资源进行了主要成分分析,并拍摄了各品种各阶段的图片。对育成品种的亲本来源、育成经过、经济性状、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建立了桑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和四川桑树种质资源数据库。

(3)对试验站区域的基地县桑园土壤进行了采样调查。

(4)开展了养蚕与栽桑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使用情况调查和相应信息的收集。

(5)整理并提交了《基地县标准化建设情况总结》、《2015年基地县桑园间作调查表》、《桑园套种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果桑-沙参-西瓜”栽培技术要点》、《阆中市蚕桑立体种养模式》。

1.9自主研发工作

建立了适合本试验站区域使用的蚕桑专重大户高效养蚕模式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四川省丘陵山区多批次滚动高效养蚕技术》1套,从劳动力安排,各批次的养蚕布局,各批次饲养量的分配,各批次桑叶采摘,桑园品种选择,桑树管理,蚕室、蚕具及养蚕环境的消毒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化的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体系,并提交给南部、嘉陵、蓬安等基地示范推广。

2015年在试验站示范基地县南部县建兴镇、三清乡,嘉陵区文峰镇、土门镇,蓬安县龙蚕镇大面积示范推广该项技术。全年养蚕6个批次,养蚕15 650张,增加养蚕量7 900张,户均养蚕量提高了50.48%;667m2桑园产茧量由89kg提高到126.50kg,提高了42.13%,养蚕效益从2 938.00元提高到4 174.50元,提高了42.08%。

1.10应急性任务

2015年5月22日,接到南部县蚕桑局电话求助,三清乡雨顺蚕业合作社8户养蚕大户饲养的200张蚕种已发育到了5龄第4d,急需15 000kg的桑叶供应。试验站立即安排人员从试验站8.33hm2桑园基地和嘉陵区新庙乡果桑基地采摘桑叶调运到三清乡各养蚕专重大户的蚕室中,解决了蚕农的燃眉之急。

2工作情况总结

(1)开展调研工作,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在2015年工作计划确定以后,试验站站长张友洪带领团队成员到各基地县与蚕桑生产主管部门、重点基地乡镇的相关领导和基地县技术骨干座谈交流,探讨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关键技术需求,并安排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先后到南部县、阆中市、西充县、嘉陵区、蓬安县5个基地县20余个乡镇调研和座谈,为2015年各项工作的开展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

(2)加强试验站组织管理,发挥团队成员和基地县技术骨干的作用。参加本试验站团队的成员共4人,试验站站长负责总体规划和指导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各团队成员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强调团队合作,相互配合,围绕试验站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有效推进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团队成员陈义安负责家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养蚕省力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黄盖群负责新桑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桑树栽培与优质高产水肥管理研究与示范,李文学负责蚕桑病虫害预测及防控技术与桑果菌核病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王晓芬负责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及桑园林下种养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年试验站团队成员、基地县技术骨干到基层提供技术咨询服务6 390人次。

(3)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养蚕专重大户和示范合作社。2015年在5个基地县7个示范基地重点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示范基地蚕桑生产现代化水平。建设标准化小蚕共育室20个,标准化室外钢架养蚕大棚15个,建设标准化省力化蚕台9 000m2,标准化桑园建设333.33hm2,新建消毒池110口,添置方格蔟35万片,推广省力化设施设备302台(套),打造蚕桑生产专业村9个,蚕桑生产专业组20个,培育年养蚕量30张以上、户均养蚕收入3.50万元以上的养蚕专业大户562户,年养蚕100张以上、蚕茧收入10万元以上的业主15户。培育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个,新培育合作社1个,辐射带动川东北蚕区渠县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1个。示范基地小蚕共育面达到100%,省力化栽桑养蚕设施设备普及率达到95%以上,栽桑养蚕劳动效率提高了32%。

(4)面向基地县政府部门和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2015年各基地县蚕桑生产面临产业结构调整,谋划“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方向的问题,摆在了省、市蚕业管理总站、基地县蚕桑主管部门和分管领导的面前的是下一步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的问题。试验站团队成员应邀参加了省、市、县政府部门的研讨会和座谈会6次,各基地县蚕桑主管部门多次到试验站座谈协商,综合试验站也组织团队成员到各基地县进行调研摸底,与县、乡镇负责人进行座谈,在分析了四川省蚕桑生产情况及发展现状与趋势和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保资源、转机制、调结构、增效益”的产业发展方式,协助制定了全省及试验站各基地县蚕桑产业发展规划。

(5)加强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产业化示范与应用推广。2015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筛选出的新蚕品种芳·绣×白·春、金·兰×明·晖,新桑品种川桑98-1、嘉陵20号已被省蚕业主管部门接纳,并作为四川省的主导品种在全省推广应用。2015年试验站的重大工作是扩大新品种的推广面,2015年在生产上推广新蚕品种4.85万张,占全省蚕品种使用量的3.63%,新桑品种15 790hm2,占全省桑园面积的13.16%。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普及面达到100%,切桑机、桑树伐条机、升温补湿装备、方格蔟的普及面达到95%以上,养蚕劳动效率、人均效益、桑园单产得到显著提高。

(6)推动了基地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发展,打造基地县蚕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改变基地县蚕桑产业单一的蚕茧生产模式,“十二五”及2015年在基地县开展多元化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在稳定蚕茧生产、提升蚕茧质量的同时重点开展了桑树林下养殖桑园土鸡,桑枝栽培食用菌,发展果桑产业、桑叶饲料等多元化产业。在示范基地西充县、南部县、嘉陵发展桑树林下养殖桑园土鸡3.7万只,鸡蛋10万枚,产值330.8万元;种植桑枝栽培食用菌90万包,种植桑枝大球盖菇10hm2,产菇98万kg,销售收入1 089万元;在示范基地南部县、阆中市、西充县、嘉陵区发展果桑786.67hm2,投产果桑280hm2,产果1 352t,产值1 146.9万元,发展休闲旅游果桑基地80hm2,收入85万元;栽植饲料用桑66.67hm2,生产家禽用桑园饲料345t。目前,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产业正在各基地县蓬勃发展,势头良好。

(7)加强基地县蚕桑产业基层创新型人才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骨干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适应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的需要,急需培养一批基层创新型人才及农村先进适用技术骨干。2015年针对科技管理干部、蚕桑生产主管部门人员开展了:①四川省蚕桑生产情况及发展现状与趋势;②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潜力分析与开发对策(蚕桑);③四川省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趋势、问题和政策建议;④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4个方面的培训。针对企业技术人员、农村创新创业型人员开展了:①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与创新利用的前景分析;②桑树(枝、叶、果)的多元化创新利用(包括桑枝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桑叶禽畜蛋白饲料开发、桑园林下种养殖);③省力、高效蚕业系列机械设施、设备的研制与应用;④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及其配套技术集成4个方面的培训。针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骨干、农村务工人员开展了:①丰产桑园栽培管理技术;②蚕、桑病虫害检测与防控技术;③小蚕标准化共育技术;④大蚕省力化、标准化蚕棚(蚕台)育技术;⑤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⑥果桑栽培管理及菌核病防控技术6个方面的培训。

(8)技术培训和服务。2015年先后在试验站示范基地企业、乡镇、村社召开技术培训会19场次,召开蚕桑产业现场会3次(嘉陵区标准化果桑管理现场会、南部县小蚕标准化共育现场会、标准化、基地化优质高效蚕茧生产及林下养殖现场会),利用乡镇广播和有线电视举办讲座6期。培训和科技服务10 498人次。其中试验站组织培训县、区蚕桑生产主管部门、企业的技术人员59人次,乡镇蚕桑技术辅导员116人次,乡村、合作社的共育户、养蚕专重大户、蚕农3 933人次,试验站团队成员、基地县技术骨干向年养蚕量在10张以上的种养大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6 390人次。接待了来自省内外各蚕区150人次到示范基地的现场会观摩学习,使基层技术骨干、种养大户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9)工作日志填报情况:到2015年11月30日,已填报工作日志153篇,其中会议交流12篇,科学试验14篇,田间试验12篇,技术服务53篇,技术培训21篇,调查研究24篇,其他17篇。各篇日志和信息全面详细地记录了试验站团队成员和示范基地技术骨干的工作情况,是一年来南充综合试验站工作的缩影。

32016年工作计划

(1)在试验站区域和省内各蚕区加大筛选出的蚕桑新品种芳·绣×白·春、金·兰×铭·晖,嘉陵20号、川桑98-1,嘉陵30号的宣传力度,扩大繁殖量,完成蚕桑新品种的更新换代。

(2)加强示范基地的规模化、现代化建设,示范推广省力、高效蚕沙生产关键技术、设施设备,提升示范基地的集约化水平。

(3)在示范基地重点培养专业养殖大户、蚕桑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蚕桑经营主体,培养一批具有带动能力的基层创新型人才和先进适用技术骨干。

(4)在基地县开展多元化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桑园林下种(养)殖,果桑产业,桑枝开发利用,桑叶茶(粉)、桑叶饲料的研究与示范。

(5)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及其配套技术集成,集成推广养蚕专重大户优质高效蚕茧生产技术。

资助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22)。

猜你喜欢

桑枝试验站养蚕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养蚕不易
养蚕记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桑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