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
——基于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
2016-07-05苌庆辉
胡 超,苌庆辉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新模式的构建设想
——基于中美高校创业教育组织的比较
胡超,苌庆辉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美国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已经相对稳定,可归纳为“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三种典型类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其组织模式也可归纳为“独立学院模式”、“学院依附模式”和“多部门协作模式”三种类型。中美的典型组织模式各具优势,也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文章在对它们的优点进行吸收和融合之后,构建出适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组织模式——“创业中心模式”。这一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中美融合;创业中心模式
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美国成功开展了创业教育,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使创业教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大学已经建立起不断探索与院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的、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致使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实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我国自提出创业教育以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2002年9月,教育部确定了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多所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及优势已经构建出一些典型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一、 美国大学典型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分析
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起步早,并且发展十分迅速,经历了探索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后,现如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也相应健全,已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通常人们按照创业教育培养对象的不同,将美国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分为以创业学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聚焦模式”和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全校性组织模式”。但文章主要分析比较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师资、管理机构与职能、授课群体等要素不同程度的结合而形成的三种典型创业教育组织模式: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2]。
(一) 聚焦模式
聚焦模式起源于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指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负责创业教育的资源、课程设置和师资管理,授课对象局限于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的学生,课程内容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以系统讲授创业知识课程和建设创业学学科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在聚焦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系统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提升毕业生真正创业的可能性和比例;促使创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发展;强调团队合作和过程意识;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并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者;培养学生的领导潜力以及内在驱动力,强调学生必须拥有风险意识和警觉性。这些素质都是学生在未来创业以及就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该模式主要培养专业创业人才和创业管理人才,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非商学院或非管理学院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采用此模式的高校有哈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二) 磁石模式
磁石模式是指创业教育的资源、课程设置、师资、管理机构与职能都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负责,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以扩大创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在磁石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集中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专职从事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师资力量;通过设计系统完善的创业课程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教学活动[3];课程专业化程度低;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对创业知识拥有基本全面的了解,并融入接受创业教育的平台,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这种模式注重通识创业知识的教育,即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机会的把握等,为学生毕业后寻找就业机会及创造就业机会奠定基础,但毕业生中真正创业的可能性及成功率都不高。百森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采用此种模式。
(三) 辐射模式
辐射模式是指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创业教育委员会,创业教育的管理机构、课程设置、资源、师资等都呈现出高度分散的形态,由全体参与学院共同负责管理,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提升个人创业技能,并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发展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在辐射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高度分散,由各学院自行管理;教学活动采用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到与专业特色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针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开设不同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同学院的教师能够以创业教育为平台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在该模式下,创业教育的开展和落实主要基于专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然而面对这种复合型师资的需求及课程开发设置方面的现状,使该模式下创业教育的开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美国实施此模式的院校有康奈尔大学、仁斯里尔理工大学等。
二、 我国大学典型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分析
我国的创业教育是在全球化导致的社会分工、职业和工作岗位变化的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以就业形势为压力的双重驱动下起步的,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4]。目前只有38.2%的“211工程”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5],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仅开设一两门创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授课对象多是全校学生,并无明显的专业区分,对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不突出;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师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研究平台较少,只有一本专业类期刊;创业教育研究成果水平较低;创业教育课题研究还没有在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中引起足够广泛的关注。21世纪初,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进入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创业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院校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开展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探索[6]。作者依据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师资和课程差异将国内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分为“独立学院模式”、“学院依附模式”和“多部门协作模式”,分述如下。
(一) 独立学院模式
独立学院模式是指在大学里创设独立的二级学院——创业学院,课程设置及相关资源、师资、管理机构都由该学院负责,针对全校学生对创业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不同需求采取开设选修课程、设立辅修试点班级等方式,以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实施了独立学院模式。在独立学院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独立学院作为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全校创业教育工作,如温州大学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的创业教育学院等。师资目前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创业教育专职教师为辅,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通过开展专业师资培训项目逐渐增大专业师资的比例。课程设置方面有两种不同方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程,普及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不分年级和专业选拔开设辅修试点班级,依据学生兴趣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进行定向针对性培养(如:创业经理班、家族企业班、“雏鹰”成长计划班、管理精英储备班等)。该模式将课程按照整合程度和专业难度由低到高分层开展教学活动,扩大了创业教育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力,满足不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教育培养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但该模式面临独立学院学生的选拔和招生以及专业师资培训的问题,同时限于相关教育制度,独立学院在设立创业学学位的发展趋势上具有局限性。
(二) 学院依附模式
学院依附模式是指在各学院特色专业下附设创业培训方向,将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以第二课堂的形式面向各个学院的学生开展实施,课程资源、师资、管理机构由各参与学院负责,参与学院间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采用此种模式。在学院依附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由各参与学院共同组建。师资依照创业课程的分类进行配置:通识课程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师资为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的师资以各学院教师为主。在课程方面,各学院可扩大选修课比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开设“创业学基础”“创业者素质”“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选修课程;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辅以创业知识讲座、座谈会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重视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鼓励学生到企业挂职或参与校内实践。然而这种创业教育模式对学院的依赖性过强,它的发展取决于各个学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同时也不利于评价体系的构建和统一,各学院的创业教育易出现良莠不齐的发展状态。
(三) 多部门协作模式
多部门协作模式是指高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个参与学院共同组建创业教育平台,分别负责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知识灌输、创意开发、参与竞赛和实践等不同阶段的培养工作,课程资源、管理部门和师资来源由各部门协调分配,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活动,以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在多部门协作模式的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管理机构由多部门组建的创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各部门相互协作。学校整合团委、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及各参与学院等部门的师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知识竞赛、创新企业参观实践等。课程方面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及学生创业兴趣组建创业团队;团委和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组织创业知识讲座,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并促进各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和支持,加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引导和保证学生的创业活动获得实效。该模式下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部门间协作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职务或责任不清的状况,而且各部门单独负责创业教育不同阶段的培养工作,也容易造成创业教育整体过程的脱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实施了此模式。
三、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新组织模式——创业中心模式的构建
美国的创业教育通过数十年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三种典型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也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启示。同时,我国创业教育阶段性的成果对今后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列举了美国创业教育三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和我国创业教育起步阶段初步形成的三种创业教育组织模式,针对这六种模式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都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六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作者因地制宜地融合构建出适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组织模式——创业中心模式,这对于解决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师资队伍构建和培训、完善课程体系三大问题,以及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创业中心模式(如图1所示)是指高校设立平行于团委、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管理机构——创业中心,全权负责开展有关创业教育所需的各项工作,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与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的双重路径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组织模式。
图1 创业中心组织模式构架
(一) 管理部门与机构建设
创业中心模式注重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创业教育管理部门与机构建设方面,将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全部环节都集中于创业中心负责。该中心设置教学管理部,负责新生以创业意识培养等为目的的入学教育、课程研发和设置,以及多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考核评价部负责筛选各阶段接受创业教育的对象以及对毕业生(即创业教育成果)的跟踪和评价工作;师资培训部负责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的培训及聘请企业管理者作为创业中心校外指导老师等;创业实践部负责组织和承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创新竞赛,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创办实体企业等;校企联合部负责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办学工作,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创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依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开发创造出的商业价值也可成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机构建设部负责创业中心教育过程附属机构的完善工作,例如创业园区等“孵化”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等。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引起学校和各学院对创业教育的广泛重视,管理部门的责任目标十分明确清晰。
(二) 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
在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方面,目前以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师资为主,并鼓励各个学院教师参与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专业师资培训项目的课程中,如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SYB师资培训项目等,以满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同时聘请成功企业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更多地了解创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过程。未来随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及更多师资培训项目的开设,创业教育专业师资的队伍将不断壮大,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 教育体系构建
在创业中心模式下开展创业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该模式的教育体系分为入门、促进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依据不同培养目标开设不同课程,以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业教育。
在入门阶段,注重创业概念普及、创业意识培养以及创业通识教育的灌输。重点学习有关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创业理念、创造性开发、创意激发、商业机会判断、商业机会评估、创新战略、组织设计、税务制度、合同与交易、市场竞争结构等内容[1],以必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在普通的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
创业中心模式促进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创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创业实务操作实践的提升两个方面,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新公司的创立和开办、团队组织模式、管理沟通能力、市场营销、产品创新开发、商业机会选择、制定商业计划书、资本筹集、组织创业团队、创新企业的建立、危机管理等[1]。该阶段的课程按照创新程度从低到高的序列,为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创新的不同需求而展开,可满足具有不同水平、不同能力及不同创业需求的学生选择接受教育的内容[7]。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和教育,在创业中心模式的深入发展阶段开始依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该模式将面向的学生群体分为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生和其他学院学生两种类型,前者的培养目标是更加深入地拓展创业管理知识,内容有创业企业融资、企业内部创业、风险投资和企业成长资本、创业企业营销、创业领域专题学习和研究等,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创业教育和创业管理课题研究的实践性课程[1]。而后者则根据专业特点,面向各自专业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鼓励学生创业团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竞赛,注重自己本专业创新研究成果的开发和实际转化,培养发现和创造更多将创新创业竞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机及就业机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这种混合中美典型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并结合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构建的“创业中心组织模式”下,通过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最大限度地拓宽和增加了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范围和机会,很好地解决了不同专业领域对创业知识的不同需求,同时加强了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并合理地分配师资力量,在各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还能有效解决创新成果实际转化率低的问题。这样,通过新的组织模式——创业中心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将促进创业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并有助于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稳步迈向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 1 ]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5):59-63.
[ 2 ]梅伟惠.美国大学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93.
[ 3 ]常建坤,李时椿.美国的创业教育及启示[EB/OL]. (2006-01-08)[2015-04-15].http://www.gmw.cn/content/2006-01/08/content_35273
0.htm.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
[ 5 ]付鸿彦,廉晓洁.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启示[J].大家,2012(5):348.
[ 6 ]张宝,胡杨,刘正宗.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49-52.
[ 7 ]刘德恩.创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课题[J].外国教育资料,2000(4):64-68.
(责任编辑刘伦)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Organization Pattern of Chinese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HUChao,CHANGQing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China)
Abstract:The organization patterns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ve been relatively stable, and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typical types: “focus pattern”, “magnet pattern” and “radiation patter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10 years of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 is showing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re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The organization patterns can also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types: “independent college pattern”,“attached to schools pattern” and “multi sectoral collaboration pattern”. Each of these typical organization patterns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meanwhile faces many problems. By assimilating and fusing their advantag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organization pattern named “entrepreneurship centre pattern”. This pattern could effectively solve such problems as managerial institution, teaching staff, practice plat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rganization pattern; fus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ntrepreneurship centre pattern
doi:10.13316/j.cnki.jhem.20151127.007
收稿日期:2015-06-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880039);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JX11-056);天津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HEYP6025)
作者简介:胡超,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1-0080-06
苌庆辉,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创业教育研究。
网络出版时间: 2015-11-2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51127.112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