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
2016-07-05丁云华
丁云华
(嘉应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广东 梅州 514015)
教学管理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
丁云华
(嘉应学院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广东 梅州 514015)
摘要: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将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集合了翻转课堂的优势以及O2O商业模式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前景。高校管理者需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试点课程或专业的选择、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以促进O2O教学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O2O;教学模式;管理机制
“为积极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新趋势,直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1],教育部于2015年4月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倡导“有关专家组织和机构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理论、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研究”,要求高校领导及教师“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积极探索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加强课程选用管理及学分管理”等[2]。文章顺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翻转课堂的理念以及O2O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
一、 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学生在家通过观看视频等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3],即将传统学校教育中在课堂做的事情(听课等)改为在家里做,在家里做的事情(做家庭作业等)则在课堂上完成。这一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他们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勇敢尝试,并将翻转课堂进一步发展为“通达翻转课堂”(flipped-mastery classroom),即包含通达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完成一系列目标的学习任务)所有要素的翻转课堂。“通达翻转课堂”与此前所提的翻转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同一时间可以学习不同的主题;而在“传统”的翻转课堂模式中,所有的学生都在同一个晚上看同样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完成同样的任务或实验[4]25。此外,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旨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一对一指导的教学模式得到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5],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翻转课堂理念的发展[6]。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和“学”似乎是割裂开来的两部分。白天,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对众多的学生进行统一授课,拼命向学生传授知识,无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时间少;晚上,学生回到宿舍或家里完成教师白天所布置的作业,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无法解决。而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要求学生在家里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在学校则解决自主学习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翻转课堂有助于解决“教”和“学”的不统一,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一,翻转课堂聚焦于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使得真正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可以随时将教学视频暂停、播放,直到学会为止,学生无须再担心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感到焦虑或自卑。第二,翻转课堂使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时间的能力。翻转课堂让忙碌的学生不再缺课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效完成自主学习的要求。第三,翻转课堂使得师生、生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时间增多,有利于建立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不仅如此,翻转课堂还会让更多的人受益,除了将教师从不断地重复讲课中解放出来之外,学生的家人在学生观看视频自学的时候或许也会被视频内容所吸引,从而加入到学习队伍当中等等[4]39。
二、 O2O教学模式的特点
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指线上营销和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消费,即网上商城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等方式,把线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给线上用户,用户在获取相关信息之后可以在线完成下单、支付等流程,之后再凭借订单凭证等去线下商家提取商品或享受服务[7]。O2O模式在商业领域的广泛成功应用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教育行业和网络的整合势在必行。已有学者开始试图将O2O商业模式运用到教学当中,如朱海静等人所写的《O2O教学模式设计与探讨》,在分析某省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商务O2O教学模式,并从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计、资源平台的搭建三个方向进行了设计[8]。
在O2O教学模式中,学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将通知、课程信息等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获取相关的信息之后完成选课、支付课程费用、参加网上学习等流程,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上课或交流。O2O教学模式具有“三赢”效果。一是对学生而言,既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又省时省力。学生可通过网络全面、及时了解相关的课程信息,进行在线体验、选择及学习课程,完成在线支付等。二是对学校而言,可以获得更多的宣传展示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无形中提升了学校的形象;还可以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及时调整课程、改进教学服务以及通过在线管理、收取费用等方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等。三是对网络平台而言,可通过强大的推广作用及可衡量的推广效果吸引众多的学校加入,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三、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
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推进落实《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部署,教育部又于2012年3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认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并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只是改进教学手段、方法之类的“渐进式修修补补”,而应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9]。在过去十多年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常常停留在辅助教师教或部分支持学生学的工具性层面,难以真正触及教育教学本质,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10]。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将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见图1),其集合了翻转课堂的优势以及O2O商业模式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前景。
(一) 在线教育
学校通过互联网将通知、课程信息等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获取相关的信息之后完成注册、支付费用、选课等;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将录制的视频或相关的学习材料放到在线教育平台并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在线讨论与测评等;学生则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参与在线讨论与测评等。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建设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
暂时无条件建设在线教育平台的学校可将
注: X为在线学习成绩,N为在线学习成绩X所占总成绩的比例,Y为期末考试成绩,N由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现有的虚拟学习环境(如Blackboard)开放,或与慕课(MOOCs)平台进行合作等。MOOCs具有视频短小精悍、面向大众开放、在线交流非常活跃等特点,符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要[11],学校可充分利用MOOCs平台的优势进行在线教育。但是,借助相关的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在线教育需要解决课程相关性的问题。如当学习者在现实中所选择的实际课程内容在MOOCs中找不到时,管理者可组织教师录制课程视频放到特定的网站或服务空间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如博客、微信、飞信、QQ等软件的在线互动、群聊、多人通话、视频会议等功能进行在线互动。
(二) 线下教育
线下教育的环节与内容可参照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师生根据安排和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互动,开展协作性学习、期末考试、毕业答辩等活动。
(三) 考核方式
该模式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通过在线学习所获得的成绩和学生进行现场期末考试所得的分数各占一定的比例,具体的公式为“X×N+Y×(100%-N)”。如在线学习成绩X占总成绩的比例N为40%,则期末考试分数Y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0%-40%);如果学生在线学习成绩为80分,期末考试分数为75分,则学生的综合成绩为:80×40%+75×60%=77分。若规定学生综合成绩60分为及格,则该学生达到了课程考核要求。
四、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探索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创新试验,需要教育改革者的远见卓识以及大刀阔斧、敢为人先的魄力,需要教育改革者充分考虑到影响此教学模式的内、外部因素,只有这样其才能获得系统的、可持续的发展。从内、外部因素来看,设置课程时是否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的接纳和认可、高校内部的软硬件设施是否完备、高校之间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等无不影响着此教学模式的开展。具体来说,高校管理者需从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试点课程或专业的选择、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一) 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要实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学校首先要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完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如升级整个学校网络系统,扩大服务器空间,建设或引进更加人性化的互动交流平台以及相关的学习软件等。其次,学校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学校已建立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网络课程,但是建成之后除起到“展览”作用之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际效果。高校可以进一步整合已有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网络课程,还可考虑与其他高校或MOOCs平台等进行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 选择合适的课程或专业,组建O2O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试点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O2O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微课程设计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即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视音频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养[12]。同时,在线教育平台的蓬勃发展既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提供了教师之间合作的契机。有人预言MOOCs的出现会使许多传统教师面临失业的威胁,更有甚者认为MOOCs的到来预示着传统教师职业的终结,预示着一大批实体大学的退化直至消亡!2013年中国两次关于MOOCs的学术研讨会已形成共识:目前,MOOCs还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13],但是信息技术将推动学习基础设施升级以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育评价方式等的变革却是不置可否的事实。高校及教师个人应如何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个别教师单枪匹马地进行教学改革或许能激起朵朵浪花,但却不能形成劲流。在线教育平台的蓬勃发展既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提供了教师之间合作的契机。高校可考虑选择合适的课程或专业,组建O2O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试点。
(三)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学生较少地受到外界的干扰,注意力相对集中;而在线教育不仅少了传统教育的约束(如按时到固定的地点上下课),还多了许多分心的约束(如家里或宿舍里面其他人的走动,网络上时不时跳出的新闻、广告等)。因此,在线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更多地转向借助机器互动的方法和策略,增加在线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设置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完成低一级的学习任务之后,系统会自动推送更高一级的学习内容;作业的形式可设计成以“通关”或“PK”的形式,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既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又巩固了知识。线下教育的师生关系也将得到重构,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越来越弱化,逐渐转变成教育资源的提供者、选择者和组织者,转变成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14]。因此,线下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应从传统的“讲授式”转变为以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为主的教学。
(四) 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及时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及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
大数据时代,高校可以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及软件轻松地收集到大量关于教与学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到及时的反馈。如MOOCs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既可以全面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又可以为教师、学习者以及合作伙伴提供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功能[15]。因此教学管理者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相关的移动终端,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进行开放式、协作式互动,使日常的教学管理更加精准、开放、有效[16]。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及时更新教学管理制度及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促进O2O教学,包括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2];确立有效的O2O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手段;将O2O教学试点与创新强校工程、教学质量工程或教改项目联系起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等。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推翻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在线教育资源等新的元素,通过对教育时空的拓展和各元素的重新组合,构建真正的充满对话、自主与协作的课堂[17]。因此,高校在实践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理念、课程特点、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激励与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谨防“技术至上”的实施误区,警惕不分学科的“一刀切”和“破坏式创新”的推进方式[5]。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28)[2015-06-12].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9.htm.
[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2015-04-28)[2015-06-12].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8.htm.
[ 3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赵中建,张燕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3.
[ 4 ]伯格曼,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 5 ]李允.翻转课堂中国热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18-23.
[ 6 ]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85.
[ 7 ]卢益清,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J].企业经济,2013(11):98-101.
[ 8 ]朱海静,王红梅,蔡爱丽.O2O教学模式设计与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4(S5):114-115.
[ 9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58-67.
[10]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7-129.
[11]王竹立.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56.
[1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13.
[13]刘洪玲,孙汉文,朱超,等.“慕课”(MOOC)——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13-15.
[14]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2(9):124-127.
[15]董晓霞,李建伟.MOOC的运营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34-39.
[16]张世波.MOOC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4(32):168-169.
[17]李利.翻转课堂:如何革新传统教学——兼谈翻转教学的整体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49-52.
(责任编辑赵俊杰)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O2O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Idea of Flipped Classroom and Its Management Mechanism
DINGYunhua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enter, 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dea of flipped classroom, O2O teaching model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 online and offline education and assembles the advantage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2O (Online To Offline) business model. It reflect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 era, and it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it will bring up new horiz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O2O teaching model, university managers should carry out top-level design on such aspect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selection of pilot curriculum or major,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team, the conversion of teaching metho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etc.
Key words:flipped classroom; O2O; teaching model; management mechanism
doi:10.13316/j.cnki.jhem.20151127.004
收稿日期:2015-10-12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第十二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JYJG20150229)
作者简介:丁云华,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从事高教管理、教师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381(2016)01-0111-05
网络出版时间: 2015-11-27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51127.1124.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