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完善研究
2016-07-04黄芬肖
黄芬肖
摘 要:学分制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来考核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积的平均分绩点为衡量标尺,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实行选课制,二是学分制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三是学分制具有自主性和自愿性。学分制探索和实施过程中,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上又显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三方面提出了学分制下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分制;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07-02
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已经20多年了,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建立了学分制管理制度。从学分制的实施效果来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的一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需求的深刻变化,当前普遍实行的学年学分制已经显露出一些不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
一、学分制的概述
(一)学分制的含义
学分制最早兴起于西方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来考核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积的平均分绩点为衡量标尺,学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学分制又分为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方式。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主要以学年学分制为主。
(二)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特点
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行选课制,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课程要求设置大量的选修课,并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开学之初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自己的具体课程和授课教师。二是学分制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只要能够顺利完成大学生培养教育方案规定的不同模块所有课程对应的学分,就能够毕业,不必再受三年、四年、五年等学习时间的限制,它更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掌握程度。三是学分制具有自主性和自愿性,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全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只要能够修购所选专业所规定需要修满的学分就能获得相应的专业毕业证书,因此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但能够修好入学时录取专业的学分,还可以自主选择修取第二学位的证书,因此它能够有效地打破大学专业的限制,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复合化、合理化。
二、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务管理队伍思想、理念落后
要保证大学教学工作正常工作,必须加强教务管理。学分制促使大学教学管理逐步由过去的单一、静态模式向多元、动态方向发展,对大学学制、选课制度、教学管理方案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大学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一些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学分制改革模式的需要,从而制约了高效教学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二) 高校师资力量薄弱难以完全满足学生需要
传统上大多高校实行学年制教学管理,通过专业组织教学,因而在教学管理上必须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局面。但实行学分制必须以学校能够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基础和前提,因而对同一门学科可能会要求开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大面积缺乏能够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优秀课程的优秀教师,从而很难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和创新精神,成为制约高校学分制改革的一大制约瓶颈。
(三) 选课自由度过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过去许多高校像中小学一样实行“一张课表定终身”,固定开设一定数量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按照定人、定时、定地点进行教学。学分制实施后,高校给予了学生较为充分的选课自主权利,使得学生能够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甚至跨学校选择课程和老师,在这样比较大的自由度下,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选课修学分现象。例如:一些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得选课的随意性太大,偏科现象太严重,学生知识结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利于自身的综合性发展;一些学生为了熬学分、凑学分,只是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易学的赏析课程等,放纵了自己的惰性,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一些学生盲目选课,造成较多的漏选、代选、不选、退选等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
三、学分制下完善和改进普通高校完善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僵化、教条和缺乏人文关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很难适应学分制改革发展的。因此,普通高校在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把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放在高等教育的第一位,促进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选课权利与自由、促进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未来幸福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多关心、关爱、理解、尊重学生的课程兴趣和需求,积极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实现高校教学的良性互动和持续健康发展。
(二) 全面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高效教師是实行学分制改革成败的另一重要和关键因素,其中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广义上的教师)是执行学分制考核的“执行官”。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使其真正能够适应学分制改革和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强学习培训,使得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对前沿的先进的教学管理理论、模式等了然于胸,并具有较好的前瞻意识、发展意识、分析意识和创新管理能力。三是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以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三) 完善导师制与选课体系,加大对学生选课引导
由于受培养目标、学习计划、教学条件、信息不对称、学生知识水平和自我规划能力差异等因素限制,在学分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很难做到对所要选择的课程和教师的真正深入了解和认识,因此一些学生在自由选课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盲目性,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选课。为避免在学分制执行过程中一些学生出现对课程和学分多选、少选、错选、漏选、重复选等问题,应及时建立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软件管理技术,完善选课软件管理、提示、监督、协调功能,不断完善选课体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优化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学分制改革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作为我国引进的一种新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制度,学分制仍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之中,并且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改革、改进和完善,都要把握好学分制改革的核心——那就是要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切实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回归。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田海霞,卢佳颖. 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2:138.
[2]张海霞.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以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为例[J]. 艺术百家,2009,S1:204-206+152.
[3]张燕. 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完全学分制改革为视角[J]. 教育探索,2013,03:58-60.
[4]罗竞. 学分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 中国职工教育,2013,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