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ば⊙Ы逃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16-07-04焦姣
焦姣
摘 要: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是上海市唯二两所设置培养小学师资专业的学校,上师大作为同专业标杆院校,自天华小教创建之初就仿效其本科生培养模式。随着天华小教专业规模的扩大,建立起符合其自身定位与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日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从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课程结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见习、实习)三个方面对比两校小教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寻找其中的具体差异,以此进一步完善天华小教学生培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并重的未来小学教师,而天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小学教师人才的培养。其次,上师大小教所设置的课程更加细致与深入,因此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与此同时,课程的涵盖面广,利于各教育专业之间资源共享。天华小教课程受到学生规模较小、教师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开设课程不够丰富多样。再次,上师大小教拥有的实训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天华小教。就改进天华小教学生培养模式而言,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实施,即清晰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优化课程设置与整合教师资源、扩大实训规模。
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244-02
一、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建于1954年,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历史,而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则是一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建校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院校,至今学校已走过十年风雨。众所周知,上师大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教育学院下设5个系,即教育系、初等教育系、学前教育系、心理系和管理系,包含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以及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本科专业分别是: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上师大小教专业分为小学教育(文科)与小学教育(理科)。天华学院教育系下设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即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与艺术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小学文科课程方面的师资。2013年9月,天华学院决定撤销教育系行政建制,成立教育学院,专业设置上并无变动。上师大小学教育专业是同類专业中的标杆院校,自2010年天华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学习甚至效仿的对象。
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就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而言,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错位竞争发展的要求,天华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确定了“具有国际视野文科见长的应用型小学师资”的专业定位,最初的人才规格就是培养应用型的小学语文教师,从2013级开始将培养方向分为小学语文师资和小学英语师资。而上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希望培养出同时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与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师资,将人才培养分为两大方向,分别是:小学教育(文科)专业与小学教育(理科)专业,文科方向对人才的培养强调掌握文科方向的基础理论、小学文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小学(文科)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的能力,理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则强调掌握小学理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技能,具备小学(理科)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文科专业旨在输出具备小学(文科)两门以上课程教学能力的师资。根据以上专业发展定位的说明,一个作为同领域的标杆院校,希望培养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一个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高校,希望培养出综合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人才。就天华学院小教专业提出的人才规格国际化而言,基于天华学院美国太平洋大学博士班教师的师资注入小教专业的优势,以及2015年教育部批准的与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合作办学的项目启动,天华小教国际化的目标将慢慢达成。
三、专业课程设置
关于具体课程的设置,就公共必修课程而言,两所学校小教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设置并无多大区别。关于专业必修课程,从数量上来看,上师大小教专业必修课比天华多了七门,学分多了九个。就课程设置和课程名称而言,两校之间还是存在相当的差异。首先,上师大小教的专业课程更加细致。其次,上师大小教的课程名称更加专业,名称直接指向小学师资素养的需要。再次,上师大小教的专业课程设置更加丰富与饱满,有些课程天华小教专业从未开设过。关于限定选修课程两所学校的学分与学时几乎一致,课程均从第三学期开设至第七学期,设置目的都是为了小学语文、小学英语与小学数学方向的划分以及对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与丰富。以2011级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文科)为例,所有的限选课程共三十一门,被划分为四大类课程:教育心理类、艺术类、专业方向类(一)和专业方向类(二),其中专业方向类(一)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课程,而专业方向类(二)则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关课程。上师大小教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之间必须选择且只允许选择一个作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相比之下,2011级天华小教限选课程只有十二门,被分为语文方向与英语方向课程,学生一样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修读。由于学生人数偏少与师资问题,2011级天华小教并未施行学生限选,全体40名学生,一起修读了小学语文方向,限选方向从2013级开始顺利施行。从整体教学计划实施上看,天华小教专业规定了每学期开设限选课程的名称, 而上师大小教只是在教学计划表中规定了每学期限选课程的数量及应修学分。相比之下,只规定开设数量与应修学分而不指定开设课程的做法更加灵活机动,不管是对教学安排还是学生选课都给予了更大的空间。其次,上师大小教开设的限选课程覆盖面广、专业性高,贴合培养人才需要,如开设了天华学院小教所没有的审美教育、中外儿童文学比较和小学教师技能实训等专业课程。
四、教学实践环节
教师职前教育计划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肩负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操作的桥梁作用。在本科培养中,实践性环节的充实与高效是培养对象是否符合期望人才规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两校2011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计划为例,实践性环节所占学分均超过总学分的10%,基于天华学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强调,小教专业的实践学分更是高达总学分的15%。但是,伴随着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的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演变,两校的实践学分都在不断增加,所占有总学分的比重也愈来愈高。
上师大小教专业的教育见习为每學期一次,为期一周,本科阶段一共四次,分别在第三、四、五、六学期,每次学分为0.5,一共2个学分。四次见习共有四本不同内容的见习手册,随着见习次数的增加,见习手册的难度及深度也在递增。天华学院小教专业的教学计划表中一共有三次见习,分别在第四、五、六学期,每次为期两周,学分为2,一共6个学分。与上师大操作方式类似,每次见习使用一本与之前不同的见习手册。从见习手册内容上看,两校小教专业的见习内容与作业深度并无多大区别,但就见习学校数量与质量而言,上师大小教专业的见习基地比天华学院小教略高一筹。具体而言,上师大小教的见习学校大概有二十所左右,几乎都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比较好的小学,虽然天华小教专业规模较小,但见习基地都局限在上海市嘉定城区,数量上也仅仅在5至8所小学左右。
教育实习持续十二周左右,两所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相比于见习基地并无多大变化,但是组织形式上仍有很大的差异。天华小教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学校,如此操作原因有两个:第一,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与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实习学校;第二,缓解学校实习实训工作压力。而上师大小教在专业规定的十二周内强制将学生安排在学校的实习基地,好处在于确保实习质量以及便于校方管理。而第八学期,学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学校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寻找自己需要的学校。学生实习期间需要完成实习手册,实习手册中包含以下内容:实习纪律、实习作业、实习学校反馈以及专业内部反馈。上师大小教实习手册内容注重学生在实习期间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就,如同课异构环节,而天华小教则更家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如教室环境创设、班级活动组织等。
五、结论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合理借鉴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学习同专业标杆院校的人才培育优势。但是,仿效上师大小教模式并不适合以及不利于天华小教的发展。由于学校性质、专业发展历史、师资配备、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两所高校小教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实践安排的差异。在明确这些差异不可避免的同时,也促进天华小教明确了需要进一步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专业错位发展,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与师资整合优化课程设置,扩大实训规模与改善实训条件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建构——以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改造为案例.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8-22.
[2]李艳红,张艳丽.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6:21-22.
[3]马云鹏,解书,赵冬臣,李业平.小学教育本科培养模式探究.2008,4:39-45.
[4]秦启轩.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2-3.
[5]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上海,2010.
[6]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课程简介.上海,2010.
[7]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2012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上海,2011.
[8]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012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上海,2011.
[9]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师范大学2012级本科生培养计划.上海,2011.
[10]张海钟.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辨析.教师教育论坛,2014,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