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6-07-04李孔德
李孔德
摘 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古至今,人性与情感都有着相似之处。因此,语文课的情感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还对其品行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要就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进行分析,旨在增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应用技巧,提升学生对人文情感的感悟,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情感教育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对情感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初中的语文教学既要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互动,又要体现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初中语文教材大多都是表现情感的课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情感融入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地位
1.情感教育的概念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制订好的教学目标,从事适当的教学活动。同时,根据课文对书面内容描写的形象、神态、语言等内在和外在的情感进行模仿和情景再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学情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教材、语言。在这三种因素当中,教师最为主要。教师是课堂的灵魂,只有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开发课堂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才能使新课改下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
2.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了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在保持师生良好互动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和引导,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感教育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方向
1.引导学生找到与文章的契合点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课文中所表现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相同的契合点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目光停留在课本上,从而让他们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要想有所进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找到与这篇文章的契合点。如《童趣》这篇课文,文中在描写作者的儿时,就以“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来形容,充分体现出孩童的稚气和童趣色彩。初中学生与文中孩子年龄相差不多,所以,在学习课文时,很容易就会和课文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文章的思想内涵,并积极讨论各自的童趣生活,慢慢将其与文章相结合,这就能很好地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
2.营造出符合情景的氛围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与成人的过渡期,叛逆心理较为严重。这就需要教师在情感和理性上做出正确的引导。一板一眼地对学生灌输学习内容,并不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巧妙地将学习内容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是情感教育的關键所在。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准备教案,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要将情感作为这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沿着教师的思路深入
课堂。
3.运用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
语文大多都是依靠文字来表达感情的,同时这些感情也都有相应的情景相烘托。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场景。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将语文文字以情景画面的方式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创设与课文相符合的情景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春天的景象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春的景色中,感受春天的美。学生可以在感受的同时,细细品味优美的文字,感受字里行间的春的气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释放出来,提升学生的上课质量。
4.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教师在教学时,只有让自己先融入课文,才能引导学生跟着你的脚步,与你进行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多一些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对文章的情景进行模仿,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师也可以在读文章时,将自己的情感伴随着文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声音的高低、语句的节奏、重点词的突出等,都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让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理变化。这才是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初中教师必须保持高度重视,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云.浅谈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0(05):31-32.
[2]王晓光.情感: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8):34-3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