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
2016-07-04张镖
张镖
摘 要:新课改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两个大方面论述了怎样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唱主角”: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只要教师积极退居幕后,学生一定会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定会在课堂上“唱主角”。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主角;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是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要求学生做什么学生就要做什么,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听众”,只是“看客”。新课改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针对怎样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唱主角”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知道,传统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权关注较少,师生关系处于对立之中,处于冲突之中。新课改积极倡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感情体验,能让学生体验平等、尊重和理解,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时,为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有怎样的教育观念就有怎样的教育行为,有怎样的教育行为就有怎样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自居,凭自己的意愿塑造学生,很少为学生考虑,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多说,不能质疑。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平等交往,和谐相处。
2.尊重学生人格
对人最大的伤害就是对其人格的不尊重,作为教师,应该把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当成自己的天职。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尊心较强,受人尊重的愿望特别强烈。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时刻注意保护学生人格,让学生带着自尊去学习,让学生带着自信去学习。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传统教学是“为教而教”,是“为学而学”,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更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得原本活泼的课堂一片沉寂,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没有学习积极性。在大力提倡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1.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如果教师气宇轩昂、情绪饱满、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用洪亮的声音问候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也会随之报以洪亮的声音,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如果教师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甚至带有不愉快的情绪,学生就会受其影响,也就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没有了参与热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信心十足地投入教学当中,让自己的那份爱、那份激情感染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在老师的带动下主动起来,他们也就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了。
2.开展竞争活动
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争强好胜是中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开展竞赛活动,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除法》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个男生组,一个女生组,上课之前,我这样对学生说:“学习完这节课的内容,我给大家出10道习题,每个小组我随机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做题,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就是优胜组,每人获得一颗星。”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并主动要求代表小组参战,正是这样的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总之,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學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再主宰课堂,不再搞“一言堂”,而是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我相信,只要教师积极退居幕后,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定会在课堂上“唱主角”。
参考文献:
[1]王靖敏.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8).
[2]王珊.浅谈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3]程丽仙.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国文化报,2009(5).
编辑 姚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