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016-07-04贾路琦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借款人

摘 要:借款企业的违约不仅使商业银行资金使用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在目前暴露出来的主要信贷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一、引言

当前,借款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非常普遍,商业银行面临很大的信贷风险。虽然有一部分违约是因為借款企业经营困难,无力还款,但也有一部分违约是因为借款企业不讲诚信,故意拖欠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企业的违约造成了商业银行大量的呆账、坏账,这不仅使商业银行资金使用形成恶性循环,而且也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现代商业银行暴露出的主要信贷问题

1.借款人还款能力差,违约风险高。当前,在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中,有的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偏弱,执行客户准入标准不严格,对客户准入把关不严,对于还款意愿低、还款来源不稳定、还款能力差、具有极高违约风险的客户违规放贷。个别信贷人员还收受贿赂,为企业贷款提供便利,让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得贷款。

2.放贷人安全意识缺失,未设置贷款第二还款来源。商业化以后,我国银行发放信用贷款非常谨慎。不仅要求的条件多,而且额度一般都不大,通常只是对大型企业比如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信用贷款在商业银行的贷款中占比不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分为担保贷款。但在担保贷款中,抵质押贷款较少,保证担保贷款较多。由于缺少有效的抵质押物,一旦出现风险,借款人没有足够可执行的财产,第二还款来源弱化。而且担保单位多为互保、循环保企业,这些企业在多家银行融资,一家企业出现不良会对互保、循环保圈内企业造成代偿风险,一家银行压贷会对圈内企业造成影响。部分互保、循环保企业圈套圈、圈连圈,情况复杂,互相之间影响很大,导致实质担保能力不足、风险缓释度低。

三、《白毛女》给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带来的启示

1.严把客户准入关口,尽职履行信贷审查审批职责。第一,要严把客户准入,加大潜在风险客户退出力度。是否对借款人放款,主要是看该客户信用评级等级的高低。违约风险较小的客户,信用评级的等级较高,可以对其放款;违约风险较大的客户,信用评级的等级较低,就不能对其放款。因此,对于客户信用等级的评定要认真严格,而且要确保实现有效评级全覆盖。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制订各敞口定性指标的打分细则,为保证评分的质量,每一档次打分均要有相应的材料支持。要重点关注政府融资平台行业选择、分池评级方法选择、新建企业敞口选择和专业贷款敞口选择问题,准确选择行业属性、评级方法和评级敞口。同时,要扎实推进客户分类工作,加快潜在风险客户的退出步伐,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对支持类客户信贷投放力度可以加大,对维持类客户应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策略,对潜在风险客户要制定退出计划,并按计划稳步推进。第二,要尽职履行信贷审查审批职责,加强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贷前调查,掌握其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审查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信贷审查工作有质有效开展。为加强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借款主体、基础资料、财务报表、注(增)资、贸易背景、信贷业务品种等各个环节造假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防范要点要进行全面梳理,逐环节制定作业标准和细化措施,以强化信贷业务的真实性管理,有效防范和治理信贷业务各领域、各环节虚假现象,防控信用风险。

2.落实足值有效担保,确保第二还款来源安全充足、变现力强。第一,强化押品和保证人担保能力管理。对于申请抵质押、保证贷款的借款人,要至少安排2名信贷人员(1名为管户客户经理)进行现场实地检查,现场核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产状况,现场核实保证人担保能力,现场查验抵质押物情况。尤其要重点核查借款人是否具有承贷主体资质、企业用信额度是否合理、检查评估担保企业和抵质押物是否具备担保能力、是否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贷款期限是否合理等。对存在超额授信、超额担保、“空壳企业”、贷款挪用、约期不合理等情况引致潜在风险的,应及时采取压降授用信额度、追加有效担保、提前收回信贷资金或调整期限、承贷主体等风险化解措施。要加强抵押登记、他项权证保管、信息录入等关键环节的规范管理,清理期限错配,严防虚假抵押。第二,加强贷款承诺和保证金管理。要进一步规范保证金管理和信息录入,夯实保证金节约资本占用的信息基础。对于贷款承诺占用较高的,要严格执行贷款承诺控制计划,通过采取“分拆大额合同、签订小额合同”、约定合同提款有效期等方法,减少贷款承诺占用。加强表外业务保证金管理,减少表外业务增量计划配置。对风险较大的客户、风险集中暴露的行业和区域,应适当提高办理业务的保证金比例。

3.加强贷后管理,强化预警监控和跟踪处置。第一,强化到期贷款管理,加强贷后管理机制建设。信贷业务到期前,商业银行应及时查询借款人资金账户,分析判断客户还款资金情况,对账户余额不足、无还款能力或涉及小贷公司、关联企业、民间借贷等第三方融资的,要及时分析和揭示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在贷后管理机制建设上,应建立潜在风险客户退出的信贷结构调整机制,将压缩、退出类客户以及具有潜在风险特征的维持类客户纳入退出名单,在考核方案中加大压缩、退出类客户退出考核权重;建立大额用信客户分层集中监管机制,把大额关注类贷款客户,以及房地产、“两高一剩”行业中的低信用等级客户作为监管对象,通过监测企业授用信和财务变化情况及贷后管理履职尽责情况,防范大额用信客户风险,对用信余额较大的关注类贷款客户和高风险行业中的低信用等级客户应进行重点监管。第二,强化预警监控和跟踪处置。充分发挥在线监测预警作用,盯紧借款人的货物流、现金流、票据流,筛查分析风险信号。商业银行要做好预警工作,依托数据直通车及预警监测系统,对信贷业务进行在线风险监控,及时发布信贷风险预警,通过网络、媒体等多渠道采集信息,密切关注国家产业、行业政策变化和企业经营风险事件。加强逾期、关注类贷款的日常监测,特别是大额逾期欠息客户、大额关注类贷款客户、关注三级客户和新调入关注类的客户,要逐户分析贷款逾期或形成关注类的原因,区分客户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担保瑕疵、信贷期限错配等不同成因对客户风险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逾期贷款和关注类贷款风险。加强风险信号跟踪处置,要针对预警客户及重点风险客户,建立工作台账,持续督导风险处置。

4.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多措并举化解信贷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企业承压严重,钢铁、煤炭等行业举步维艰,银行贷款不良率攀升,不良占比大幅上涨,不良贷款余额成倍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坚持直接清收与依法清收相结合,创新产品、创新方法积极清收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对于贷后检查、用信重检中发现的风险客户,要及时采取增信、压缩授用信或提前收回信用等措施化解风险隐患;对暂时资金困难但具有较好持续经营基础、有望通过重组盘活走出困境的客户,在承债主体有实力、风险敞口不扩大、担保措施不弱化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再融资、调整期限和承贷主体等方式,化解潜在风险隐患;对重组无望、复活无门的企业坚决实施依法清收,提起诉讼。此外,应积极协调政府,促成政府及时对企业出台税收、土地变性、减免费用等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58-60.

[2]李冠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与保险,2011(4):124-125.

[3]乐扬.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9(7):14-17.

[4]孙广营,邵宏伟.“杨白劳”难煞“黄世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现象一瞥[J]辽宁财税,2000(6):51.

[5]朱学成.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11):49-51.

作者简介:贾路琦,男,1994年10月生,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河北经贸大学金融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风险借款人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乡城流动借款人信用风险与空间收入差异决定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小微企业借款人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商业银行对借贷人贷后监控与风险治理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