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2016-07-04李万莲王良举林传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黟县产业融合乡村旅游

李万莲 ,王良举,林传红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李万莲 ,王良举,林传红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文章以安徽省黟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作为调研对象,针对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了黟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与路径. 结果表明,黟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乡村传统人居空间向文化休闲旅游功能空间延伸融合、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场所与节事活动的重组融合以及乡村徽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三种类型. 产业融合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旅游业态、旅游要素、市场营销和企业组织形态四个方面.

关键词: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旅游创新;黟县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趋势明显,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对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大幅增长,旅游业正逐步进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市场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需求强烈.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和乡土风情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4月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人民币[1]. 伴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迅猛发展,乡村旅游市场也出现了诸多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景观城市化、服务低质化以及管理混乱等,亟需创新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创新的重要策略,现已成为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多次提出“旅游产业要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创新旅游产品与服务、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目标. 乡村旅游业同样可借助产业渗透、延伸和重组的方式实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创新. 本文以安徽省黟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作为调查对象,从产业融合视角对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各地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现状

产业融合是20世纪70年代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推动下产生的经济现象. 产业融合对社会生产力进步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厉无畏[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近年来伴随着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增加、资本市场的大规模介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跨界融合现象显著,出现了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影视旅游、体育旅游、康体养生旅游等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态及旅游服务管理创新,不仅能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和提升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融合类型、动因、模式及路径等领域.

1. 1 旅游产业融合类型

杨颖[3]、程锦等[4]将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包括旅游业六要素之间的融合;二是旅游业与非服务业的融合,即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 徐虹等[5]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包括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和制度融合. 张凌云[6]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 郭峦[7]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方式分成以下五种类型:发展支持型(如旅游与金融业的融合)、技术渗透型(如信息技术向旅游业的渗透)、资源利用型(如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工业、渔业、体育产业的融合)、复合利用型(如旅游与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的融合)、重组替代型(如旅游业与会展业、休闲产业的融合).

1. 2 旅游产业融合动因

有关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研究,杨颖[3]认为旅游的体验与闲暇二重性及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 张辉等[8]认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以旅游者需求变化为根本动力因素,信息技术起到助推作用. 何建民[9]指出,推动旅游企业、工业企业、乡村、各国政府与各地政府等相关利益者实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的动力因素是融合各方可分享日益扩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可优化资源配置、获得规模经济与协同经济. 程晓丽等[10]指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主要包括高度的产业关联(融合的基础条件)、消费需求的提升、技术进步与创新和系统性思维的介入. 鲁皓等[11]认为,社会与政府支持、建立产业对接机制、行业组织参与在内的环境引导力是我国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因.

1. 3 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旅游产业融合之所以能够促进旅游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差异化与多样化,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不同. 研究者们基于不同产业所在区位、属性及发展现状,提出适合于特定时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刘俊清[12]提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主要有技术渗透融合模式、功能附属融合模式、资源共用融合模式、市场共拓融合模式. 尹华光等[13]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存在延伸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一体化融合三种模式. 陶芳婷等[14]提出,都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文化资源的片区整合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和利用三种类型. 袁俊[15]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融合的模式主要有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和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三种.

1. 4 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各产业因自身特色、功能作用和技术优势的不同,及其与旅游业关联程度的差异,融入旅游产业的途径也各不相同,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麻学锋等[16]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有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等四种方式. 白晋湘等[17]从产品开发、组织合作和市场新模式三个层面提出,武陵山民族山寨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范文静等[18]提出,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农旅共融、红旅共融、科旅共融和文创旅游共融四个方面.

2 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黟县位于皖南山区腹地,行政区划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区域面积857km2,辖8个乡镇,近10万人口,境内是徽商、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保存有明清古民居3 900余幢、古村落10余座,被誉为“东方古老建筑艺术的宝库”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境内西递、宏村两个古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地. 上世纪80年代中叶黟县西递村率先挂起了“旅游接待站”牌子,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2. 1 旅游资源、景区及接待设施基本情况

皖南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厚重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画里乡村”的独特魅力,灿烂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为黟县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黟县旅游资源以文化生态复合型旅游资源为主,第一大类是遍布全县,形态保存完整的皖南古村落、徽文化载体的徽派建筑、徽派园林、名人故居等,其社会、文化、审美和经济价值显著;第二大类是独具皖南特色的山水风情、田园风光类旅游资源,其生态、审美、康体疗养价值高;第三大类是部分影视基地、乡村休闲农家乐等乡村生态观光体验型旅游资源,其文化、休闲、娱乐复合的体验价值较高. 目前,全县已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古民居旅游景点7处,5A级景区2处(西递、宏村),4A级旅游景区3个(南屏、打鼓岭、赛金花故居),3A级景区2个(龙池湾、木坑竹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2处. 同时拥有星级酒店4家、标准客房近千间、旅游购物点和固定店面700多个、国家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家. 另外发展了以猪栏酒吧等为代表的一批独具徽文化特色的古民居乡村文化客栈、酒吧、会所等.

2. 2 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黟县乡村旅游业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为核心,其他古村落、乡村景区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高,相继获得“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幸福感休闲城市”以及“首届中国十大县域旅游之星”等荣誉称号. 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不仅自身产业发展形势良好,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链不断向一产、二产延伸,促进了整个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目前,全县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2万多人,占全县劳动力就业人口的四分之一,重点景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0%来自旅游业. 2015年黟县游客量达1 3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 2%,占黄山市总游客量的29.3%;全年旅游总收入达9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占黄山市旅游总收入的24. 8%(2015年度数据根据参考文献[19][20]整理).

2. 3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黟县作为我国乡村旅游起源地之一,虽然起步较早,但是面对旅游业“智慧”化、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与突破.

旅游产品供给单一 黟县的乡村旅游供给,一是存在线路单一化问题:游客在热门游线时空范围内高度集聚,尤其是在高峰期,西递、宏村接待过度,其他景区接待不足的现象严重;二是景区同质化程度高:区域内旅游景区类型主要以徽派建筑古村落聚落为主,同质化程度高,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停留时间短、旅游业的延伸创收能力不足;三是旅游产品谱系较为狭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度假旅游等产品开发不足,参与式、互动体验式旅游项目少,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不利于口碑传播.

旅游市场开拓不足 黟县旅游资源品级高,但在旅游市场开拓方面,尤其是与长三角片区以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古村落旅游相比,在目标市场开发、独特旅游形象塑造等目的地管理与营销方面力度不够,集中体现在对较远省市游客的市场开拓不足,出现“坐拥世界级的资源,造就地区级的市场”的尴尬局面.

服务管理与创新理念滞后 对徽文化及游客消费心理的研究不够深入,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导致旅游接待服务,特别是景区内导游引导与讲解服务生硬化,而个性化、创新型服务严重缺乏.

3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梳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文献,结合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调查(分别于2015年4月和2015 年11月两次赴黟县各开展3天的实地走访调查与座谈),从融合产业结合角度,将黟县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3. 1 乡村传统人居空间向文化休闲旅游功能空间延伸融合

皖南黟县古村落是全国乡村聚落物质载体保存最为完好的代表性区域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性开发与利用成为区域内政府、企业、公民及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行为准则. 乡村传统的人居空间以徽文化特质显著的徽派建筑为载体,主要功能为居住和生活. 早期以对建筑与地域文化美学及内涵讲解为主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在此背景下,黟县旅游业的发展遵循了市场需求变化,旅游产品供给方将自发创新与自觉创新相结合,出现一批典型的、独具徽文化特色的民宿接待场所、影视拍摄基地型景区、艺术创作基地型景区等新型旅游空间. 这些新兴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大多依托传统的居住空间,在“休闲-文化-旅游”不同产业间通过功能的延伸融合,形成了产品创新、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不仅促进了黟县乡村旅游业从观光向度假的转型升级,而且推动了区域内保护型文化的“活化”利用. 同时,在融合过程中注重对区域文化内涵的延伸性开发与利用,为优化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2 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场所与节事活动重组融合

进入21世纪,随着游客参与式、体验式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要素及自然山水生态场所,着重发展以节事旅游为特色的体验型旅游项目,成为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趋势、赢得市场份额、提升知名度的重要抓手. 黟县境内除了拥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聚落这一核心旅游资源外,山水风光、田园风情等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环境质量优越,有“画里乡村”的美誉. 黟县在充分开展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基础上,积极推动“民俗-生态-旅游”要素在同一时间点上的融合,开发民俗文化节庆旅游、会展旅游、休闲运动与体育赛事等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全国山地车冠军赛暨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公开赛”、“中国黟县国际乡村摄影大展”为代表的一批连续举办超过十届(至2015年)的品牌节事活动,促进了民俗文化、休闲、体育活动和旅游的重组融合,增加了旅游经济收入,拓宽了旅游市场营销范围.

3. 3 乡村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渗透融合

黟县乡村旅游拥有底蕴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区域内凭借徽商、徽剧、徽菜、孝文化、砖雕、竹雕和石雕等民俗技艺及其他特色徽文化元素,通过“创意-文化-旅游”三者之间的渗透融合,诞生了众多创新型旅游产品,如文化演艺项目《宏村·阿菊》、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音像出版物等,不仅创新了旅游吸引物、提升了黟县旅游产品品质,而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近年来大大增强传播效应,已在国内外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多年来,通过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农旅融合等多种产业融合形式,使黟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度得以提升、产品谱系得到拓宽、旅游市场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其创新发展路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4. 1 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业态创新

依托黟县深厚的徽文化资源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通过普查全县范围内相关产业资源,围绕适应和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历史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多层次地赋予旅游产业融合更多的徽州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彰显黟县旅游产品的文化特征和生态特性,着重从“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林业”、“旅游+艺术创造”等方面创新旅游业态,提高全县乡村旅游产业的独特性、吸引力、生命力和发展力.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产业融合的黟县乡村旅游业态创新

4. 2 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产业要素创新

黟县在深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进县域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加大旅游产业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向“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的转型发展,取得良好成效,具体见下表2.

表2 黟县乡村旅游产业要素创新

4. 3 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拓展营销渠道,重点强化黟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和联合营销.

在网络营销方面,着力突出现代互联网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互联网+”思维,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渠道. 通过加强与携程、乐途、同程、驴妈妈等专业旅游网站合作,加强对黟县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开辟腾讯、新浪官方微博,设立微信平台,开设黟县旅游和徽黄旅游天猫旗舰店等,多元化拓宽旅游营销渠道[21],充分利用网络在线平台,策划各类活动发展粉丝,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宣传推广黟县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 另外,全面融入“智慧黄山”精品旅游信息化工程,加快建立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行业管理系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完善黟县旅游网多语化网站建设,与4个以上知名门户网站链接,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网站建设,组织全县所有星级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和农家乐等旅游企业进入黄山途马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信息共通、互利共赢”.

在联合营销方面,注重与休闲运动、体育赛事及文化节庆活动联合开展营销推介,比如,与知名自驾车俱乐部联合策划举办“寻梦桃花源自游行”等自驾游黟县活动;与国内户外旅游俱乐部联合举办“寻找陶渊明足迹”的户外露营、探险活动;与老年学会联合举办以棋、书、画交流载体,开展“文化遗产探访之旅”、“水墨徽州书画展”、“夕阳红健身体验游”等主题游活动,联合营销,共同开拓市场.

4. 4 基于产业融合的旅游企业组织形态创新

黟县传统的旅游企业以“小、散、弱”为主要特征,企业实施产业融合行为多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组织发展模式,自觉的他组织行为较少,融合型旅游新业态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不足,需要培育大型、骨干旅游企业集团,成为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主体. 具体地说,一是主动引导大型旅游企业采用技术创新、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形式,开展与相关产业领域要素整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近年来,黟县以京黟旅游公司、徽黄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平台,不仅实现旅游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并积极依托其规模效应、品牌优势、资本优势,在全县旅游业中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组建农家乐、乡村酒店等旅游行业协会,实行资源信息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发挥协会在营造良好旅游经营环境中的监督作用. 三是分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经营企业通过参股入股、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政策扶持等多种合作形式与区域内其他产业企业合作,打造运营多种业务、适应旅游产业多环节多业务的综合型旅游企业集团.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游客旅游需求的快速变化,黟县作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产业融合理念的推动下,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于区域旅游发展现实需要,从“乡村传统人居空间向文化休闲旅游功能空间延伸融合”、“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场所与节事活动的重组融合”以及“乡村徽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渗透融合”等方面开展了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创新,从旅游业态、旅游要素、市场营销和企业组织形态四个方面开展了推进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创新.为我国其他特色文化型乡村旅游地实施产业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在国家大力提倡“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黟县未来乡村旅游业需要进一步加大与信息技术、创意产业及乡土文化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关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应,使产业融合真正成为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 去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客超22亿人次[EB/OL]. (2016-04-29) [2016-05-01]. http∶//www. chinanews. com/cj/2016/04-29 /7854337. shtml. html.

[2] 厉无畏, 王慧敏. 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4)∶ 5-11.

[3] 杨 颖. 产业融合∶ 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 旅游科学, 2008, 22(4)∶ 6-10.

[4] 程 锦, 陆 林, 朱付彪. 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1, 26(4)∶ 13-19.

[5] 徐 虹, 范 清.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旅游科学, 2008, 22(4)∶ 1-5.

[6] 张凌云. 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J]. 旅游学刊, 2011, 26(4)∶ 6-7.

[7] 郭 峦. 基于产业融合路径的旅游创新产生机理[J]. 江苏商论, 2011(11)∶ 110-113, 122.

[8] 张 辉, 黄雪莹. 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 旅游学刊, 2011, 26(4)∶ 1-2.

[9] 何建民.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 旅游学刊, 2011, 26(4)∶ 8-9.

[10]程晓丽, 祝亚雯.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9)∶ 161-165.

[11]鲁 皓, 张玉蓉. 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动因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5(13)∶ 124-126.

[12]刘俊清. 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与路径探析[J]. 经济论坛, 2012(11)∶ 113-115.

[13]尹华光, 王换茹, 姚云贵.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35(4)∶ 39-43. [14] 陶芳婷, 秋 实, 李雪丽, 等. 上海都市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 上海商业, 2010(11)∶ 28-41.

[15]袁 俊, 张 萌. 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28(2)∶ 17-21.

[16]麻学锋, 张世兵, 龙茂兴. 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 经济地理, 2010, 30(4)∶ 678-681.

[17]白晋湘, 蒋才芳, 石 东. 武陵山区民族山寨旅游与生态农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J]. 吉首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33(5)∶ 102-105.

[18]范文静, 唐承财. 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 资源科学, 2013, 35(12)∶ 2376-2383.

[19]黟县统计局. 黟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4-26 ) [2016-05-01]. http∶//zw. huangshan. gov. cn/CommonPages /TitleView. aspx?Category=3&UnitCode=JG001&ClassCode=140200&Id=409718. html

[20]黄山市统计局. 2015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 [EB/OL]. (2016-04-05)[2016-05-01]. http∶//web. huangshan. gov. cn/JA031/ NewsView. Aspx?id=116620. html

[21]韩丹妮. 黄山黟县“互联网+”加速旅游产业发展[EB/OL]. (2015-06-26)[2016-05-01]. http://ah. ifeng. com/city/detail_2015_06/26/4046431_0. shtml. html

(责任编辑:陈 丹)

Path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ased on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Yi County

LI Wanlian, WANG Liangju, LIN Chuanho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s the main path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tourism in Yi County(Anhui Province). First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i County were analyzed. Then,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the model and path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Yi Coun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in Yi County had three types, there were the extensional converg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living space to the cult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functional space, the recombinant convergence from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rural place to festival activities, the penetration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rural Hui Culture resources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The innovation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ial convergence mainly included four aspects∶ tourism commercial activities, tourism elements, tourism marketing and tourism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forms.

Key words∶ Industrial convergence; Rural tourism; Tourism innovation; Yi Country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6)05-0026-06

收稿日期:2016-04-18;

修订日期:2016-05-05

基金项目: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AHLYZJ201401); 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ACKY1316ZDB)

作者简介:李万莲(1973— ), 女, 安徽凤台人,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旅游, 旅游消费.

猜你喜欢

黟县产业融合乡村旅游
安徽省黄山市:油菜花开景如画
“腊八豆腐”香飘黟县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画里乡村水为魂 钟灵毓秀客忘归——安徽省黟县环保局治水记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