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学聚类研究
2016-07-04王小平
李 毅,刘 艳,刘 力,王小平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论著
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学聚类研究
李毅1,2,刘艳1,刘力1,王小平1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聚类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大肠湿热证、阴虚肠燥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寒热错杂证。结论聚类分析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有7类,为该病的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聚类分析;症状学;证候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学“痢疾”“泄泻”“腹痛”等范畴。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与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较多,各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侧重不同,在辨证分型中大多数学者是根据经验来进行分类,其辨证尚无统一规范,对其整体的宏观分布与演变规律的把握尚不够全面。现代流行病学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宏观分析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而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强调的正在于此[1],这种一致性,构成了中医学纳用流行病学方法可能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为了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规律,笔者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确保有效数学处理,多因素分析需要观测数至少是变量数目的5~10倍[2]。本项研究变量是30,故需要样本量n=30×(5~10)=150~300,故本研究选择232例患者。
1.2诊断标准①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中华医学会在成都会议修订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并经肠镜确诊。②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医诊断学》[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有关文献报道,结合专家咨询制定的分型标准作为诊断标准。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半定量分级计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症状分级量化表”,共30个变量,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划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用0,1,2,3分表示;对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分为不出现、出现,分别记为0,1分[6-7]。
1.3纳入标准①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周岁,性别不限;③汉族。
1.4排除标准①急性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者;②有严重并发症如巨结肠、肠麻痹、肠穿孔、肠梗阻等者;③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有癌变者;④粪便和结肠镜检时所取分泌物培养分离出痢疾杆菌,或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或粪便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蝴阳性者;⑤不能除外结肠克罗恩病及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肠结核等者;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伴有精神疾病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如失语、失认者,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史者;⑦合并严重心、肝、肺、肾、血液等系统疾病者;⑧目前合并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呼吸道疾病者。
1.5研究方法依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要求,设计《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史、临床表现、相关检查、中西诊断及辨证。现场采集资料严格按照临床设计方案,通过稳定调查人员、统一调查表格、统一调查时间、统一诊断标准,尽可能减少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6-9]。
1.6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系统聚类即分层分类,先将n个变量或样品看成n类,然后将性质最接近(或相似程度最大)的2类合并为1个新类,聚为n-1类;再从中找到最接近的2类加以合并,聚成n-2类;如此类推,最后所有的变量或样品全聚类在一类中[6-7,10]。将232例溃疡结肠炎患者资料调入SPSS 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以患者出现的症状作为变量,选用系统聚类中的变量聚类法(R型聚类),聚类参数(类间相似系数)选用最大相似系数法。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的中医证候。
2结果
2.1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体征表达频数 患者的症状、体征表达频数情况见表1,其中发生率超过37%的症状和体征是腹泻、腹痛、黏液便、脓血便;结合临床实际分析,认为这些证候群均为本病最为常见临床表现。
表1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体征表达频数
2.3聚类全过程树状图系统聚类法开始时各时相自成一类,然后每次合并两类成一个新类,直至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由聚类全过程可以直观地看出聚类变化的全过程。从聚类树状图根据类间的密切程度以及中医理论知识决定分7类比较合适。见图1。
图1 聚类全过程树状图
3讨论
查阅近10年溃疡性结肠炎文献中对其分型的描述尤为杂乱,各医家往往根据各自临床经验及认识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型方法, 如李万铮[11]将其临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肝脾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脾虚挟湿型、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王幼等[12]将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为肝郁脾湿型、湿郁化热型以及脾肾阳虚型;高亚陇等[13]则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寒证以及肾阳虚衰证。辨证者的思路和出发点不一样 ,所分证型参差不齐 ,少则3型,多则8型,对中医证型的临床判定随意性太大 ,缺乏规范化和可比性,给辨证治疗和临床经验交流带来了困难 ,亟待统一。因此,要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须开展前瞻性的大样本调查,通过科学的前瞻性设计,严格的调查实施,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使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得到提高。
聚类分析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给定对象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又称为“群落分析”,它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距离的远近与相似程度来判断个体是否有聚集现象[6-7,14-15]。聚类分析可将一些观察对象指标依据其联系的程度不同加以归类,其优点在于分类之前,这些类别不是人为划定的,且可将其结合中医理论选取代表性指标以简化,便于快速、简捷作出临床判断,从而避免了临床受到教科书的局限性的限制,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是一种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6-7,14-15]。应用聚类分析进行事物分类时,总体中各类别的划分以及最终分几类是不清楚的,只能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进行分类。它的基本思路是:如果对n个观测样本测量了m个指标,然后根据各症状之间的相关程度逐步合并,直至合并为一类。聚类分析法有多种,如系统聚类法、快速聚类法、有序样本聚类法、最优分割聚类法、模糊聚类法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系统聚类法。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法,结果显示7组症状群与某些中医证型相类似,其中第一类可归属“大肠湿热证”,第二类可归属“阴虚肠燥证”,第三类可归属“脾胃虚弱证”,第四类可归属“肝郁脾虚证”,第五类可归属“脾肾阳虚证”,第六类可归属“血瘀肠络证”, 第七类可归属“寒热错杂证”。聚类结果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基本相符。虽然目前聚类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尚属起步阶段,但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组合规律、证候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13-32
[2]蒋知俭. 医学统计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53-25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朱文锋. 中医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6]李毅,刘艳,寇小妮,等. 乙肝后肝硬化症状学聚类研究[J]. 中医药导报,2012,18(2):14-16
[7]李毅,张小萍. 1036例消化性溃疡症状学聚类研究[J]. 山西中医,2009,25(10):42-43
[8]李毅,张小萍,刘艳.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对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2011,22(4):1031-1033
[9]李毅,刘艳,寇小妮,等. 乙肝后肝硬化症状学主成分分析[J]. 中医药导报,2012,18(4):1-4
[10] 陈平雁,黄浙明. SPSS 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6-233
[11] 李万铮. 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体会[J]. 四川中医,1999,17(6):13-4
[12] 王幼,孟昭彦,王春霞,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 (12):401
[13] 高亚陇,高荣进. 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J]. 陕西中医,1998,19 (3):115
[14] 方开泰. 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8-200
[15] 耿贯一. 流行病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9-106
Clustering research of ulcerative colitis symptoms
LI Yi1,2, LIU Yan1, LIU Li1, WANG Xiaoping1
(1.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 Shaanxi,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00,Shaanx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t is to explore the symptom combination rules and syndrome rul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by clustering research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ing. Methods Using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 232 cases suffering ulcerative colitis were analyzed by system clustering method. Results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seven common syndrome types were found: syndrome of large intestinal damp heat,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and intestinal dryness,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syndrome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 cold-heat complex syndrome. Conclusion Clustering research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symptom combination rules and syndrome rul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 clustering research, symptomatology; syndrome
[作者简介]李毅,男,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病的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研究项目(2013JQ4009);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研究项目(2011JC05);陕西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014JK1200)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0.001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0-1027-04
[收稿日期]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