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角度设计课堂练习的策略
2016-07-04陈冬梅
陈冬梅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用 课堂练习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074-01
语文教学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这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认知共识。但在实际操作时,课堂教学中人文性被人为拔高的现象非常普遍,就连课堂练习也是如此,脱离了课堂练习是训练工具的本质属性。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从语用角度设计课堂练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挖文本的语用价值
一位学者说过:“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是积极语言。”在设置课堂练习时,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找到语言运用的对接点,实现从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
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周庄水韵》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一组课堂任务:①写一段有意义的话,用上“石桥”“楼房”“树影”“云彩”“飞鸟”等词语。②学完《周庄水韵》后,请同学们谈谈题目中“韵”字的含义。③作者为什么写三次游周庄?为什么第三次详写?这样的安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课堂练习设计来看,该教师对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烈的。在第一个问题中,该教师对于词语的训练不过于注重解释,而用群词写话,这是针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第二个问题,教师让学生谈文章题目“韵”字的含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典型字词进行多种内涵解读,这个问题具有较高的语言训练价值,能帮助学生通过特定语境体会典型字词的含义。最后一个问题,该教师给出一组思考问题,包含写作结构、表现手法、作者情感等多种维度的内容,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更为全面。这一组课堂任务的设计反映了该教师的语言训练意识,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挖,寻找到适宜进行语言运用的点,才能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
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普遍缺乏系统性,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将会迷失学习方向。常见的学习方法有比较法、互换法等,下面笔者以比较法的运用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堂练习促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在同一主题下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对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大有裨益。鲁迅的《孔乙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孔乙己、范进)展开,都深入地刻画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的形象,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黑暗。这两篇文章在许多方面十分相似,然而在语言特色方面还是不尽相同,这为二文的比较教学提供了前提。在教学《孔乙己》时,笔者出示《范进中举》典型片段,让学生探讨:“《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语言特色相同吗?为什么?如果不同,两篇文章分别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刻画人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范进中举》是通过传神的人物对话立体地塑造了范进的人物形象,而《孔乙己》则采用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充分展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训练过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对比的学习方法。
三、拓展语言的运用范围
情境是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在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价值取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教师要特别注意拓展语言的运用范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言。
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生命之舟》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学习,理清了电视解说词导语、主体和结语的结构特点,然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傣族孔雀舞视频,让学生给其配上解说词。学生对这样的训练任务接触很少,其操作难度可想而知。为帮助学生顺利跨过思维瓶颈,笔者先对视频进行解说示范,学生观看特别投入。笔者联系生活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表达的情境,学生有感而发。有学生动情地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今天观看的是傣族最负盛名的孔雀舞,孔雀是傣族人民心中的最爱,象征着幸福吉祥。孔雀舞在傣族民间流传历史久远,每年盛大节日来临,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跳起优美的孔雀舞。”从学生的表达情况看,学生语言训练效果明显,有些学生的表现超出预期。
总之,语文课堂练习设计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学生语文学习成长的迫切需要。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