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经典同行,让文明成习惯

2016-07-02谭武强

关键词:经典文明习惯

谭武强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中小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蒙学经典《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如果能根据时代的特点,当从小处着眼,从孩子着手,摒弃其中不合时宜的章节,或给予恰当的引导,给孩子所应秉承的德行操守、形成敦厚纯良之性,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奠定基石。

【关键词】 经典 文明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04-02

一、从小引导,诵读经典

俗话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当代文豪胡适先生在康乃尔大学博士毕业时说:9岁前在父辈严格的要求下,我把众多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熟背如流。小时候严格遵循父辈教导,按照经典规范自己的言行。随着不断的学习,这些经典对我的影响日深,对我的文学、哲学思辨的影响与日俱增。

《弟子规》是国学蒙学教育常见书籍,是一种文化启蒙阶段与人格初步养成阶段的基础教育。它采用三言的形式,并押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诵读其中,品味期间,许多做人的基本规范、待人处事的哲理油然而生。例如:“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通过诵读、看对应的故事、讨论,孩子们就能从中感悟到做人不能贪小便宜、私取物品不但可耻,还能引起长辈的不安;在衣着上需注重整洁,不必讲究昂贵、名牌、华丽。穿着应考虑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不要为了面子,更不要让虚荣心作怪,无谓的开销就是浪费。日常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不可以偏食,三餐常吃八分饱,避免过量,危害身体健康。又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就是引导孩子们应该具有良好的作息、卫生习惯。它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有着同曲异功,且比后者更易上口,更易理解,更好地应用,更好地引导孩子把握日常的规范,乃至应用到现实生活、学习中,促进学校、社会文明的建设。

二、结合实际,应用其中

净空教授说:“儒所讲的大道就在童子所学的《弟子规》里。我告诉学生:《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会念会背,没有用处,要能做到!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落实,一生都不能违背,从我们开始学到老死都不能违背,都遵守,就真的学成了!这是圣学的骨干,像我们盖一栋大楼,这是楼的架构、钢架!一切经纶是房屋里面的陈设啊!《弟子规》是结构的架子,非常重要,要真正相信,理解,肯做,不能只做表面。”

苏东波诗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经典、就是为了理解经典,就是更好地应用经典,通过诵读妙文,就是为了更好地践行。良好的习惯就是在践行中体现。

三、组织学习《弟子规》的探索

(一)布置环境,营造氛围。孟母三迁的故事源远流长,孟母为把孟子培养成才,她为了给孟子学习的提供良好环境,而三次搬迁,尽管邻人不解,她却依然我故。正是孟母的坚持与执着,才成就了孟子日后的辉煌。俗话所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就是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期间大都在学校读过。如何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条走廊、每一楼梯不但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校园的特色,而且还能使其成为学习的源泉、一面面育人的镜子?中国画的特色是水墨香浓、色彩淡雅、字画相容,典雅尽现。通过把经典里的许多故事、佳句以一幅幅国画的形式装饰教学楼的每一层楼、每一走廊、每一楼梯,使之紧扣经典、而又有各自特点,使校园充斥着浓浓的书卷气息,让学生在投手驻足之间、有意无意之间学习到知识,感悟经典的精粹。我校的教学楼呈“回”字结构,有三把楼梯,五层楼。我们把三把楼梯建设为《弟子规》谨信楼梯、把一楼的走廊建设为中华古代教育名家走廊,二楼的走廊建设为经典诗文走廊、三楼和四楼走廊建设为《弟子规》经典故事走廊、五楼的走廊建设为当代名人殿堂。教室里,以学校教师、学生以书画的形式把《弟子规》里有关学习的经典句子张贴其中,如“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又如“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等。典雅的环境布置,不但让学生感悟环境氛围,学习蒙学经典、先贤模范,或许能在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儒雅人士。

上下课的铃声,也是校园文化的有力组成。把经典诗文以歌曲的形式,录制成校园铃声,不少学生在课间闲余之际,学着吟唱,诗篇成歌,,德育建设与典雅的书香校园建设,相得益彰。

(二)经典进课堂、上舞台。现代心理研究说人在3-13岁这段时间,记忆力是最好的。俗话说的“三岁定八十”,说明少年时期的教育将会影响其终身。我们探索,每天抽出10来分钟的时间诵读,不少学生能在半学期内轻松地把一千一百零八个字的《弟子规》背诵。在六年小学学习里,只要坚持,先贤经典,学生熟记吟诵,通过点拨、自省,形成其知识体系、提升其人生修养,形成良好品质,促进校园、社区文明建设。

(三)家校合作,促进文明习惯。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使经典在学校、在社区里传播,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社区文明和谐发展。

明天早上7:00,学校家长义工队的成员佩戴标志来到学校,分成3组。第一组:校门口,以90度鞠躬礼加主动问好迎接每一位师生到校。师生回礼问好,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明线。第二组:楼梯口,微笑指引孩子们安全有序地进入多媒体室。第三组:在多媒体室组织孩子们诵读《弟子规》、讲解《弟子规》、组织观看有关故事影像。

每一学期,学校家委会还邀请社会上知名人士来校给孩子讲学,给家长上课、分享。如邀请社会热心人士张姨给孩子讲读《弟子规》,张姨以其切身言行给学生细述经典,教育孩子们在熟读经典后以行动践行。邀请李教授给家长做题为《幸福人生,从<弟子规>开始》的讲座,引导家长从自己做起夯实践行,并使用《弟子规》教育孩子,使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等。

(四)学习《弟子规》要与时俱进。梁启超先生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言点破了对少年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地域、每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对少年的教育必不可少。道德规范的教育,如何教育下一代做一个有道德人,除了环境的影响,先贤留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经典教育对孩子形成良好品质,有相得益彰之功。《弟子规》就是其中的一本。

对《弟子规》的学习,诵读是基本,重在指导学生(家长的参与,效果更好)把其要义应用于生活践行中,重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是非观和行为准则,通过内化这些“是非观和准则”,把自己锻造成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材。充分利用班队会的时间,通过组织诵读,大中队活动、故事分享、角色演绎、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等丰富的形式学习《弟子规》。学习《弟子规》并不像学习数学、科技等知识,没有上一段做基础就无法学习下一段。学校提倡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遇到的问题,灵活调整学习的顺序、不必刻意求全——结合实事情境的学习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时代在变迁,只有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经典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成书于清代的《弟子规》难免地有其历史局限性,其中有些道德要求并不切合当今时代的情境,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在讲解与引导中,应注意分析古今时代的差别,让学生体会其教诲重在对待去世亲人的态度,而非恪守形式,某些不甚恰当的段落也可以略过。在践行中,也要注意灵活性,而不是死抠字面。如“长者先,幼者后”。孩子们在进电梯时恭敬地请长者走在前面,而等到出电梯时长者位于电梯的最里面,孩子们还是非要请长者从里面挤出来先出去,这不仅让长者不方便,也耽误了电梯里众多人的时间。这时我们不妨先出了电梯,为长者控制好电梯门。又如“亲有疾,药先尝”。在古代,最常用的药是中药,是汤药,中医讲究汤药要喝温,喂药的人经常会先尝一尝,只是用嘴唇碰碰,试温度,并非真的尝药。今天医学发达,药的种类有很多,一般都是不能尝试。

“致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古人一言道破教育之根本。荀子在《劝学》里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小学德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弟子规》在“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对弟子作了详细规范,简洁明了。在实际探索运用的过程中,取其精华,着眼细处,恰当应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校、社区、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之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经典文明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好习惯
对不文明说“不”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文明歌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