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

2016-07-02刘韬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刘韬

摘 要 产业转型升级使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规模和层次不断扩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优化人才结构、加大技术供给、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功能导向,提升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缓解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缺口,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动力。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现实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办学定位要与产业转型相匹配,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契合,课程内容设计要与职业岗位相衔接,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步升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产业转型升级;专业结构;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0-0015-05

一、引述

当前,在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下降到中高速台阶,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重构与升级[1]。这一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包括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的平衡。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跟上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历程可见,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由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化工业构成,并且产业发展对高科技的依赖性较高[2]。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以人才与技术做支撑,而这两大支撑力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授,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将是决定产业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产业转型调整给高等职业教育也带来诸多问题与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必须积极学习国家经济政策,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分析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律和实际,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将比2015年增加近1390万(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加450万(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3]。针对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时刻保持人才培养方向、数量与社会需求缺口相对应,不断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为产业转型升级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适用于生产、管理、建设以及服务等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且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培养职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与契合度,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需求相吻合,如何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这些问题是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促动因素,也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外显特征

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代替低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代替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4]。产业转型升级是以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为目标,对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级化。其中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演进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农业、工业、服务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适应程度,将产业结构进行顺向递进。二是依据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者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适应程度,将产业结构进行顺向递进。三是依据附加值产业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价值链的高级化由微观到宏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工艺流程的升级,通俗的讲就是利用高科技技术与生产流程的简化与创新、生产系统的改良,使得产业价值链条中的某一节链条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第二层是产品的升级,即开创新的产品或引进新产品来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第三层是功能升级,是将价值链的链条节进行拆分与重组,形成新的更优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功能升级的最常见路径便是先为其他品牌进行生产加工,再到自主设计生产,最后成立自己的品牌;第四层是链条升级,即将现有领域内的产业链条进行改进形成新的产业链,或在现有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开发出新的产业链。

产业转型升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对产业发展所依存的各类必要资源按照不同贡献程度进行了分层,最终将产业升级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最初级阶段,主要靠资源消耗(天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第二阶段是投资驱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靠市场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第三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主要靠科技研发、技术进步、工艺流程创新等来推动产业升级。第四阶段是财富驱动阶段,主要依靠前三个阶段的财富积累来维持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该阶段属于经济衰退阶段[5]。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在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基础上又做出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当经济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前期与中期,产业升级依靠的是要素驱动以及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对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将近半数的经济增长量都是来自于投资驱动,当经济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时,要素与投资驱动效力已经充分发挥出来,此时技术创新成为最具潜力的驱动性力量[6]。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折点,而早在2011年,我国人均GDP就已经达到5000美元,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转折点上,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推动实质性的产业结构变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抉择,只有将投资驱动逐步转变为创新驱动,开发与创造新的产品、技术与服务,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三、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导向

(一)优化人才结构,缓解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缺口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根源在于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高职教育是我国各行各业人才的输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当前应将职业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发展位置。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换的关键节点,此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高技能人才供给缺口较大,难以满足产业转型的发展要求,然而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者对于经济发展走向和产业转型趋势缺乏有效分析和预测,对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盲目决策所造成的。因此,高职教育管理者应以社会经济转型所需人才种类、数量、规格等作为主要决策指标,而不能完全依照传统以教育主管领导的行政意志为导向开展教育决策和管理。通过加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品牌效应,满足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人才。

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注重发挥出人才供给结构的优化功能,推动产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在新技术革命发展的大环境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局部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劳动分工逐渐细化,岗位数量随之提升,尤其是大量新兴岗位伴随着产业转型逐渐涌现,传统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在这种新形势下不再适用。对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对口人才。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开设新专业,增添新课程,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与行业岗位相呼应。

(二)加强技术供给,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技术供给水平,来促进产业向信息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当前全球经济的运行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资本流动速率加快,以技术与知识为支撑的传统行业新经济体形成步伐加快。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依照产业调整升级的实际需要开展专业建设,适时调整专业布局,以此推动区域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新知识经济体的出现,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高职教育需提高技术研发和供给能力,优化技术供给结构,为企业的产业转型输送高端技术型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两位数增长持续了三十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社会各方面都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但需要强调的是,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依托,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加重、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以及人口红利逐渐退减,这种资源耗竭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可为续,为了消除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病,教育界有必要将传统的精英型高等教育模式转向面向社会大众的社会化职业教育模式,并号召高职院校以此为标杆,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技术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到位,提高自身技术供给实力,适应生产方式的变化,达到提高基层劳动者平均技术水平的目的,以此来推动产业整体技术层次的提升。

(三)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强化服务产业升级能力

高职院校应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党和政府之所以号召社会各界创建创新型国家,是为了摒弃以资源消耗作为经济发展资本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依靠创新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创新型人才、新型技术、创新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之一,通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先进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培养新一代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使经过高职教育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推动企业创新性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应承担起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继承与传播功能,还应努力扮演好全民创新意识启蒙者和创新能力塑造者的角色[7]。作为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院校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工作重心,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供给。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创新型教育制度建设,在服务产业转型中发挥制度创新功能。高职院校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纵深性的分析与研究,找到其中存在的漏洞与弊病,有的放矢地进行修补与改善。相关立法部门也应该积极学习国外高职教育法律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要在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本、学生就业为纲”的前提下,形成规范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生态体系。

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要与产业转型相匹配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由传统的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然而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解决。一是要加强高职教育的顶层制度建设。高等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必须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顶层制度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大潮,专业建设要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二是要通过鼓励区域经济创新来助推高等职业教育找准办学定位。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引导高职教育找准定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要面向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办学定位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8]。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各高职院校之间的错位互补式发展,在专业建设方面逐步减少不良的“同质化”竞争,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发挥集群优势来推动产业升级能力的提升。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契合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根本。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承接技能学习与社会应用、人才配置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专业建设直接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9],评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要从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轴,产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高职教育必须密切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在专业设置上必须随之及时、准确调整。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分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对口人才。明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长板与短板,提高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专业设置要以优化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转型,对部分传统岗位进行了革新或者淘汰,同时伴随着产业调整又涌现出大量新兴岗位和职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处于动态变化中,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作出科学预判,以作为专业调整的依据,形成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专业,以满足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要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同度越高,其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也就越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也就越快[10]。因此,高职教育要紧紧把握住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向,配合新兴产业的崛起,调整专业结构体系,支持现代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要产业的发展,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相匹配。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以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大多数岗位对员工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区域产业发展也需要掌握大量新技术、具备新思想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持续推进内涵建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教育目标等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与此同时,高职教育应当兼顾劳动力市场上各类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资源的科学配置,以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弥补一线人才的需求缺口。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计要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

课程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1]。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是人才与岗位对接的重要平台,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深入会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要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职业人才规格的要求相衔接,以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建立产教“零对接”、具有区域特色、灵活高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厘清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目标,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要以相应的课程为依托,而课程设定的目标之一就在于推进高职人才供给、技能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衔接。找准目标是课程设计成功的基础,坚持校企合作是实现课程设计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将校企合作作为课程设计目标实现的载体和途径,严格遵守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与技能需求的变化规律,不断推进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实现高职课程设计与岗位的有机衔接。第二,课程内容的设定要充分与职业发展相衔接,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在高职课程安排中要尽可能地使企业实际生产工作情景在课堂中重现,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职业技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

将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引入到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中来,并作为高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与教学过程的必要延续,不断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全面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职业素养。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离不开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12]。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寻找适合其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与相关企业进行配对,系统深入地研究企业的实际生产运作流程与具体工作内容,并将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出来,作为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育的辅助资料与实训课程的设计基础。一些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在学校中建立工厂专门用于学生的实训,并努力保证校内实训工厂在管理、运行上与真实工厂保持高度一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合企业文化的职业素质。为保持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衔接,需要教学内容时刻向企业生产看齐,根据企业生产过程与经营目标的变化,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同时,还要拿捏好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时间与实习时间的分配比例。在整体上,要实现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灌输,到校内模拟训练的开展,再到企业或工厂实践过程的引导,然后再将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知识,最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完整教学过程。

参 考 文 献

[1]程宇.新形势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选择与取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5(6):32-35.

[2]张原.职业教育助推经济转型升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12(07).

[3]吴一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动力与调适(1996-2015年)[J].教育发展研究,2015(19):7-14.

[4]刘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职业技术,2012(6):110-112.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49.

[6][美]霍利斯·钱纳里,谢尔曼·鲁宾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5:145.

[7]纪慧蓉.产业升级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27):11-13.

[8]吴一鸣.产业转型升级视阈下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4):8-10.

[9]王忠昌.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探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75-78.

[10]罗旭华,党印.高等职业教育推动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15):8-10.

[11]桑凤平.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2(6):150-154.

[12]钱可铭,黄晓丽.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问题的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80-182.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