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曲棹歌》及其历代和、仿作之比较研究

2016-07-02

关键词:比较研究

胡 倩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九曲棹歌》及其历代和、仿作之比较研究

胡倩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九曲棹歌》自创作以来便受到后世文人的大力赞颂,数目颇丰的和作、仿作在审美观念、意象选取、个人心绪、文化意蕴等不同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并在主题上有所深化,使得这些诗歌精彩纷呈又各具特色:宋代大体上沿袭朱熹叙述模式,但已有诗人另辟蹊径且效果显著;元、明代和、仿作的数量极为可观,部分诗歌已突显出自己的独特内容并出现了八句组诗,这无疑是对《九曲棹歌》的极大补充;清代的和、仿作数量较多,出现了“诗序合一”的现象,并且篇幅上较前代有明显增长,诗歌水平上出现了前代难以比拟的盛况。通过《九曲棹歌》及其历代和、仿作之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九曲溪的自然风光由一开始的棹歌主体渐渐变成诗人谈论往事的“陪衬”与“中介”,诗中的人、事、物实现了完美融合,这或许是棹歌创作由宋元及明清的一种发展趋势,既反映了武夷棹歌的嬗变轨迹,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九曲棹歌》; 和作; 仿作; 比较研究; 嬗变轨迹

1《九曲棹歌》:武夷山水的不朽诗篇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武夷山堪称“福建第一名山”,山光明媚,水色秀丽,风景极佳。不仅如此,此处还保存着大量的城郭、寺庙以及书院遗址。自秦汉以来,便有不少文人雅士集结于此著述、游览,理学创始人朱熹更是在此筑舍讲学,因此称盛一时,驰名海外。历代描写武夷山的诗歌不计其数,而朱熹的《九曲棹歌》无疑值得特别关注。

“棹歌”原指渔夫所唱的民间歌谣,后为不少文人用来歌咏山川名胜,因此后期的棹歌既有民歌的通俗活泼,又有文士的意蕴雅趣,《九曲棹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钱钟书就评:“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1]246。《九曲棹歌》又题“淳熙甲辰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掉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是朱熹与友人同游九曲溪时所作的一首七排诗,全诗由“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2]89开篇,既引出了自汉代就有记载的武夷君传说,又展示出九曲溪水的蜿蜒清澈,为全诗奠定了闲适快意的情感基调。接下来,诗人分别从九曲的自然景观和相关的人文遗址出发详细描绘了武夷山水的奇特秀丽,使读者流连忘返。与此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注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自己的人生感悟及其永恒的归“道”之心,使得全诗充满理学意趣。最后一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2]89,更是透露出历经艰难险阻之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该诗采用民歌形式抒发情感,完美实现了文人雅致与通俗活泼的有机结合,不仅完整而生动地展现了九曲溪的神奇魅力,而且散发着无限的艺术美感,自问世以来便成了赞颂武夷山水的经典绝唱。如今,诗中描述的自然景致和人文意蕴不仅给读者带来“人在画中游”的美好体验,更已经成为武夷山的“经典名片”被广为传颂,其对后世武夷棹歌创作的影响也极为深远。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说:“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3]1方豪《五曲书院晚眺》亦有:“平林欸乃声犹在,千载游人忆紫阳。”[2]325这些均表明《九曲棹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后世文人的唱和或模仿。笔者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四卷及相关史料统计,与其相关和作、仿作以及类似的诗歌多至227首,其中宋代60首,元代20首,明代78首,清代69首,大量的和、仿作与《九曲棹歌》一起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棹歌文化”,对武夷文化的生成、发展、流传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宋代:继承创新的发轫之始

《九曲棹歌》自创作以来便受到后世文人的大力赞颂,其和作、仿作更是数目颇丰,这无疑与山清水秀的武夷景色以及意蕴深厚的武夷文化有关,但也绝不能忽视《九曲棹歌》创造的情、景、事完美融合,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使之后的和作、仿作大受裨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后世之和及仿作。当然,后世和、仿作在审美观念、意象选取、个人心绪、文化意蕴等不同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并在主题上有所深化,使得这些诗歌精彩纷呈又各具特色。

以宋代为例,辛弃疾便创作了《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

扁舟费尽篙师力,咫尺平澜上不来。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

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见说仙人此避秦,爱随流水一溪云。

花开花落无寻处,仿佛吹箫月夜闻。

千丈搀天翠壁高,定谁狡狯插遗樵。

神仙万里乘风去,更度槎丫个样桥。

山头有路接无尘,欲觅王孙试问津。

瞥向苍崖高处见,三三两两看游人。

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

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

自有山来几许年,千奇万怪只依然。

试从精舍先生问,定在包牺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师,日日吟诗坐钓矶。

费尽烟霞供不足,几时西伯载将归?

行尽桑麻九曲天,更寻佳处可留连。

如今归棹如掤箭,不似来时上水船。[4]239

此诗可谓开创了历代《九曲棹歌》和、仿诗之先河,并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极为明显之影响。作为《九曲棹歌》的第一首和作,此诗由“一水奔流叠嶂开,溪头千步响如雷”开篇,点明了武夷山形的陡峭严峻与水势的汹涌澎湃。接下来分别描述了幔亭招宴、玉女峰、仙人得道、架壑船、大藏峰、仙钓岩、隐屏峰、朱熹武夷精舍、仙掌峰等八曲景致以及一马平川的九曲风光,与《九曲棹歌》的顺序一致,对九曲溪及其周边的险峻环境和相关轶事均进行了简要介绍,不过此诗相对前者来说更加大了传闻逸事的比重,更添历史韵味。

另外,这一时期的和作还有欧阳光祖《和朱元晦九曲棹歌》(10)、方岳《又和晦翁棹歌》(10),仿作有留元刚《武夷九曲棹歌》(9)、白玉蟾《棹歌十首》(10)、蒲寿宬《重游武夷偶成棹歌一首》(1),此外还有白玉蟾《九曲杂咏十首》(10)也属于受其影响的棹歌创作。总的来看,这些诗歌大体上遵循《九曲棹歌》的叙述模式,从由近及远的时间推进顺序对九曲风光依次进行了简要描绘。但方岳《又和晦翁棹歌》和蒲寿宬《重游武夷偶成棹歌一首》却独辟蹊径,先看第一篇:

烧药炉存草亦灵,煮茶灶冷水犹清。

老仙一去无消息,只有飞泉落佩声。

桃花认得捕鱼船,醉着归来月满川。

山鬼已磨苍玉碧,要留名字与风烟。

家在清溪第几峰,谁搴薜荔采芙蓉。

渔歌未断忽归去,翠壁一重云一重。

群仙曾此醉觥船,插向苍崖不记年。

蕙帐夜寒闻鹤语,人民城郭自堪怜。

宿雨留云被半岩,晴光飘散雪毵毵。

沾衣不识骨轻重,下有老龙无底潭。

竹绕寒楼藓径深,茎茎手种玉成林。

翠屏向晚无人对,犹识先生一寸心。

又撑小艇过前湾,竹外庵居书掩关。

桃李无言开未了,春风元自不曾閒。

云气藏山雪卷滩,地灵不与俗人看。

一篙略借秋崖便,九曲欲穷山雨寒。

莫说水穷山势开,匆匆急棹酒船回。

溪山欲尽兴无尽,撑入白云深处来。

乘兴而来亦偶然,谁将阴壑作晴川。

笋舆更问星村路,去看溪南一线天。[2]90

此诗为借山水吟咏心迹的典型代表,全诗以“烧药炉存草亦灵,煮茶灶冷水犹清。老仙一去无消息,只有飞泉落佩声”开篇,神秘奇诡、闲适悠远的基调就此打下,之后虽有“捕鱼船”、“月满川”、“溪山”、“白云”等九曲溪景致和“搴薜荔”、“采芙蓉”、“撑小艇”等行为的描绘,却处处流露出作者想要隐归大自然、像仙人一样求仙访道的感慨和心绪。“群仙曾此醉觥船,插向苍崖不记年”、“桃李无言开未了,春风元自不曾閒”又引出作者对物是人非、世事难料的人生沧桑感,让全诗平添了几许怅惘之情。“夜寒”、“闻鹤语”、“雪毵毵”、“竹绕寒楼”、“翠屏向晚”等意象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些许孤寂之感。但是,诗人在流连自然的同时又心怀天下、颇具儒家济世情怀,“蕙帐夜寒闻鹤语,人民城郭自堪怜。翠屏向晚无人对,犹识先生一寸心”联想到了百姓辛苦与朱熹在《九曲棹歌》中表达的一生忧国忧民、满腔抱负无从施展的复杂心态。可以说,此时的诗人与朱熹产生了惺惺相惜的奇妙感觉,而这又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词人方岳为南宋著名神童,曾官至吏部侍郎,但由于刚正不阿、不惧得罪权贵而被弹劾罢官,因此仕途很不得意,其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其词多忧国忧民之篇,风格刚劲直率,颇似辛弃疾,为时人所称赞。元代洪焱祖就曾评论其“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而《又和晦翁棹歌》十首便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当时隐居田园的真实心态。诗歌最后,诗人又用“溪山欲尽兴无尽,撑入白云深处来”、“笋舆更问星村路,去看溪南一线天”使得隐居山水、闲适悠然之情展露无遗。至此,诗人对九曲山水的热爱、对求仙访道的执着、对人生历史的感叹、对百姓国家的忧虑四位一体,实现了情、景、人、事的完美融合。

再看蒲寿宬《重游武夷偶成棹歌一首》:

一派弯环九曲溪,溪深溪浅净无泥。

鹭鸶不作窥鱼计,飞入屏风也似迷。[5]868

这首诗不似其他的和、仿作,篇幅较小但韵味十足,诗人非常重视画面的描绘,采用白描的手法,“弯环”、“净无泥”、“鹭鸶飞入屏风”等宛然如画,让人浮想联翩,活脱脱一副雅致清新、恬静优美的九曲溪山水图。可见,宋代虽然大体上沿袭朱熹《九曲棹歌》的叙述模式,但已有诗人另辟蹊径且效果显著。

3元、明代:大体沿袭,局部取得突破

除了上述诗歌以外,元、明代加入《九曲棹歌》和诗创作的诗人有元代蔡哲(10)、余嘉宾(10)、明代刘信(10)、张时彻(10)、黄仲昭(10)、郑善夫(10)、马豹蔚(9)、江以达(10)。加入仿作队伍的有:明代邱云霄(10)。另外,明顾梦圭的《武夷九曲歌》(9)也属于受其影响的棹歌。由上可知,此期和、仿作的数量极为可观,很多诗人都加入了唱和、模仿《九曲棹歌》的行列。单就内容上说,此期的作品大体上沿袭朱熹,并无重大突破,但部分诗歌已突显出自己的独特内容,这无疑是对《九曲棹歌》的极大补充。请看郑善夫的这首和作:

幔亭彩幄会仙灵,紫雾蒙蒙薄太清。

奏罢人间可哀曲,凤笙龙管杳无声。

沙棠为楫桂为船,紫障丹陛锦映川。

我是开元李居士,铁龙吹散万峰烟。

不道巫阳十二峰,玉环珠佩净玉容。

美人婉婉秋波立,回隔天关百二重。

藏里黄棺壑上船,春风秋雨自年年。

觉来天地终归尽,炼得丹成亦可怜。

蜕骨藏真传此岩,土花石黛已氈毵。

那能悬绠探金槥,下捣龙宫万仞潭。

大隐屏前烟水深,九霄云覆紫芝林。

彤墀不作含香梦,丹洞忻传出世心。

水过苍屏湾对湾,山形密似百牢关。

巨鳌不戴东溟去,要与乾坤作大闲。

博罗东下三百滩,喷雪奔雷仰面看。

虬龙不出蝮蛇出,天风下来吹岁寒。

石鼓云楼天汉开,飞泉几道白龙洄。

探元笑入桃源路,黄叶千岩飞雨来。

九溪历尽兴翛然,乱瀑喧豗赴锦川。

寻源已到明河曲,飞鸟还过一字天。[2]95

此诗以九曲溪附近的传说故事为线索加以描述,由“幔亭朝宴”开篇,接下来又有“开元李居士”、“美人婉婉”、“炼丹”、“下捣龙宫”等一系列想象中的人或事,使得全诗充满“拟人化”韵味,而这些联想又是根据作者游览九曲溪的顺序而来,因此十分生动贴切。就意境来说,此诗还颇有李白诗的豪迈气概,“那能悬绠探金槥,下捣龙宫万仞潭”、“水过苍屏湾对湾,山形密似百牢关”、“巨鳌不戴东溟去,要与乾坤作大闲”、“博罗东下三百滩,喷雪奔雷仰面看”、“石鼓云楼天汉开,飞泉几道白龙洄”等等,以纵横笔势将九曲溪周边崎岖、险怪、峭拔、突兀的峥嵘地势描绘的淋漓尽致,那延绵奇崛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有茂密繁盛的植物以及山谷中水石拍打之轰隆之声恰似电影镜头排山倒海式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给人荡气回肠、目不暇接之感。这样的艺术效果既源于诗人将传说、山水与想象有机融合,也源于诗人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置于绮丽瑰玮的武夷山水中,堪称惊心动魄。

再看江以达的和作:

瑶台琼馆阁仙灵,漠漠仙居俯太清。

一曲紫芝人不见,云间吹落洞箫声。

羽衣金节木兰船,羽客翛然影在川。

石室独留丹灶冷,洞门深锁薜萝烟。

妆镜台前玉女峰,淡云香雾霭春容。

梦魂不遣襄王到,可是巫山第几重?

一水盈盈更进船,仙机轧轧弄何年?

寻源或是乘槎客,牛女相看意可怜。

蜕骨相传大藏岩,东风吹草绿毵毵。

金鸡唱彻洞中晓,一片白云摇碧潭。

绿藓苍苔一径深,洞烟崖日霁霜林。

游人只解求精舍,谁识当年卜筑心。

苍屏西转碧沙湾,浪说天游始叩关。

一望诸峰三十六,无心花发鸟声闲。

泼泼灵龟上碧滩,天壶岩下正宜看。

壶中日月人何许,铁笛一声云色寒。

鼓楼峰环鼓子开,灵鼍声掣万峰回。

移舟伫听云宾曲,何事仙翁去不来。

路尽桃源益惘然,仙家鸡犬隔晴川。

灵岩一线睡曾到,不道人间有洞天。[2]97-98

在结构上,此诗与前者并无二致,但相比而言它便“温婉”了许多,无论是“瑶台琼馆”、“漠漠仙居”、“洞箫声”、“木兰船”、“薜萝烟”、“妆镜台”、“水盈盈”、“仙机轧轧”、“金鸡唱晓”,还是白云、碧潭、绿藓苍苔、日霁霜林、花、鸟、桃源、鸡犬、晴川等,俨然一幅色彩鲜丽的田园风光,前诗里的飞瀑急湍、怪峰险壑在此一一消失殆尽。可见,同样是描写九曲溪风光及传说,不同风格的诗人笔下完全是别样的景致。

另外,此期顾梦圭还有一首《武夷九曲歌》也值得关注:

大王峰前紫霞矗,始向清溪寻一曲。

高人曾此炼金丹,留得山间石室寒。

探奇更人云深处,翠兕青虬左右看。

二曲移舟转奇绝,玉女双鬟宛相结。

万古翘翘倚碧空,不似巫山晓云灭。

谁见仙容临镜台,丹楼凤阙九天开。

镜中信有飞鸾影,燕雀猿猱不复来。

三曲浮槎架巉壁,依云薄雾留奇迹。

当年鼓枻渡银河,泛览十洲超八极。

紫翠阴森灵气含,时闻雷雨响空岩。

群仙杳杳乘龙去,蝉蜕分明在石龛。

四曲嶙峋洞门杳,金鸡仿佛栖丛筿。

游人不得闻金鸡,但见暮车出林表。

淮南遗事传至今,隙驹石火待人心。

玉华倘授胡麻饭,追逐青霄五色禽。

五曲文公有孤馆,隐屏万仞凌霄汉。

钓矶茶社占清流,铁笛声中彩云散。

更向山前构草亭,晚来常对一峰青。

楚辞歌罢扬舲去,人杰千年表地灵。

六曲奇峰现仙掌,峰头楼阁开银榜。

昨夜东风扫翠岚,掌上露华犹滉漾。

曲水萦纡香最真,芙蓉倒影碧粼粼。

穿云不惜罗衣湿,万竹千花别有春。

七曲溪边几回首,凤鸾翔舞蛟龙走。

天外空成锦绣纹,尘中曾有丹青手。

百尺寒泉树杪飞,客来秋暮欲添衣。

残阳且莫回孤棹,石廪琼芝可御饥。

八曲峰峦渐疏豁,溪声转急舟难达。

不因渔父入桃源,谁为仙家开锁闼。

怅望岩中鼓不鸣,王乔何处奏瑶笙。

醉来且待东林月,脚踏丹梯步玉京。

九曲虽穷意不尽,依依花柳仙村近。

欲解长缨濯碧滩,黄粱梦幻何须问。

来往风尘鬓早皤,不如此地卧云窝。

寄言世上浮名客,请听山中九曲歌。[2]111-113

此诗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四句组诗而转为八句组诗,组诗的每一部分又独立成篇,无疑大大扩充了诗歌的内容。结构上,先介绍九曲溪的具体曲段,继而引出相关的传说及事件并发表议论,例如“五曲文公有孤馆,隐屏万仞凌霄汉。钓矶茶社占清流,铁笛声中彩云散。更向山前构草亭,晚来常对一峰青。楚辞歌罢扬舲去,人杰千年表地灵。”中就提到了人称“武夷之巨观”的紫阳精舍,它坐落在五曲西东和隐屏峰下,旁边便有十二钓矶、铁笛亭、构草亭、晚对亭等建筑,诗人在此惊叹此地人杰地灵,无疑是对朱熹在此筑舍讲学、培养人才以至于理学思想就此产生并广泛传播、形成学派的有力歌颂,武夷山也正是因此而被后人誉为“道南理窟”。还有那“八曲峰峦渐疏豁,溪声转急舟难达。不因渔父入桃源,谁为仙家开锁闼。怅望岩中鼓不鸣,王乔何处奏瑶笙。醉来且待东林月,脚踏丹梯步玉京”中提及八曲溪水转急以及此处相关的神话、八仙故事,王乔便是古代下洞八仙中较有影响力的一位,他弃官隐居山中修炼仙术终而得道成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诗人在这里提到他就给全诗增添了神秘的传奇色彩,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表达了诗人对于“道”的崇敬之情。可见,在这首诗中,描绘自然景物事小,吟咏心迹、抒发感慨为大,在诗人笔下,先人的事迹便与九曲溪的风光紧密联系起来,这势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人、事、物融为一体,作为棹歌主体的九曲溪自然风光反而成了诗人谈论往事的“陪衬”与“中介”,这或许也是由宋元及明清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既反映了武夷棹歌的嬗变轨迹,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4清代:和、仿作的两项重大突破

及至清代,加入唱和《九曲棹歌》队伍的有张坦(10)、朱谦明(10)、僧明钦(10)、王复礼(10)、董天工(10),另外,杜洪的《追和白真人九曲杂咏十首》(10)、何澣《武夷九曲棹歌》(9)也与《九曲棹歌》有关。此期的和、仿作数量也较多,出现了“诗序合一”的现象,并且篇幅上较前代有明显增长,在诗歌水平上出现了前代难以比拟的盛况。

首先来看第一点。诗和序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清代的和、仿作中却出现了在诗歌之前先有一段序文的现象,以记录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诗歌中无法表现的心绪等等,这就为诗歌奠定了一定的时空基调,如张坦的《和棹歌原韵 并序》:

方舆之内,称洞天者三十有六,而闽之武夷,其一也。自朱子筑精舍子隐屏,大业名山,远萃道南之绪;而千百世下,莫不深山高水长之思。余旧闻《武夷图志》,即神游其间,以不得一至为憾。茲幸承乏闽疆,分巡南剑,于小春望前行部,道出崇安。邃迂途至武夷宫,偕友谢子其灿,登小筏、折清流过五曲,谒紫阳书院;缘仙掌而上登天游绝顶,俯视诸峰森列,秀拔奇伟,万象苍茫,迥非人境。向之目遇于志图者,固未能仿佛其什一矣。余廿载风尘,久疏吟咏,但既勤蜡屐,恐负名山,因依考亭原韵,敬和棹歌十首,敢云步武前徽,亦以稍申仰止云尔。

万年宫阙护真灵,纵有尘机到此清。

我趁松风天籁好,与君重谱棹歌声。

一曲轻移上水船,幔亭倒影印澄川。

群仙宴后红云冷,散作双林万壑烟。

二曲飘然别有峰,回身恰现女儿容。

春来可倩梨花雨,添入青螺黛两重。

三曲誰乘架壑船,天机罢识问何年。

偶来飞舄台边立,翠巘丹崖净可怜。

四曲金鸡洞顶岩,藤萝百尺挂毵毵。

月明夺尽颔珠彩,惊起幽虬夜出潭。

五曲看山山更深,玉华运起覆平林。

隐屏精舍成千古,晚对亭高识素心。

六曲渟泓翠一湾,平开仙掌插云关。

妙高台上凌空望,只有天游日月闲。

七曲潆洄转碧滩,天壶峰衬白云看。

最怜绿树红泉影,吹落珠玑万颗寒。

八曲楼台天半开,青山列嶂鸟飞回。

明年倘或还留此,须趁桃花放后来。

九曲舟行忽旷然,名山阅尽到平川。

齐云亭下星村渡,鸡犬桑麻又一天。[2]98-100

这首诗里先用颇具散文特质的诗序介绍了作者对武夷的认识由来“余旧闻《武夷图志》,即神游其间”、游览武夷的缘由“茲幸承乏闽疆,分巡南剑,于小春望前行部,道出崇安”、同行的人物“偕友谢子其灿”、观景顺序为武夷宫、过五曲、谒紫阳书院、缘仙掌、登天游绝顶,在看到武夷山的奇崛险怪之后感慨颇深,接下来便自然而然的引出全诗。

再看杜洪《追和白真人九曲杂咏十首 有引》:

余闻云外子十岁应神通科,即能赋织机诗。及长,文思汪洋,顷刻数千言。今游武夷,知其尝讲法于冲佑观之采隐堂。武夷题咏,美不胜收,尤爱其《九曲杂咏十首》,吟哦之下,心旷神怡,不禁步韵,书于冲佑观壁。

峰奇水曲树阴阴,苍鹿元猿侣翠禽。

一自宾云高会罢,仙踪隐见到而今。

玲珑石洞羽衣家,森列峰峦排晓衙。

丹就十三仙去后,几回开绽碧桃花。(一曲

升真洞)

何年竟自下巫峰,独立溪头照靓容。

时把云鬟梳晓月,霞裳翠带薜萝缝。(二曲

玉女峰)

机杼声声落晓风,锦成天女逊奇工。

添伊月里霓裳艳,剪剩晴丝袅太空。(三曲

仙机岩)

一碧琉璃万丈渊,苍岩千仞矗晴烟。

金鸡咿喔初啼罢,朝散群真下九天。(四曲

金鸡岩)

孤亭相伴碧芙蓉,月在长空凤在松。

夜半仙翁吹铁笛,一声声和有吟龙。(五曲

铁笛亭)

岩石经仙手劈开,得教有路上丹台。

请看幻迹深年月,不许无端长翠苔。(六曲

仙掌峰)

当年有寺寄枯禅,雷雨何来起暮天

欲辟桃源奇面目,摧林陷石作平川。(七曲

石堂寺)

崇岩飘渺结丹楼,下瞰松涛翠欲流。

山静天风传暮鼓,几人尘梦不回头。(八曲

鼓楼岩)

棹歌声尽九重滩,一带村烟绕碧山。

遥见酒帘须沽饮,微醺便趁夕阳还。(九曲

星村市[2]113-114)

此首也是先介绍了诗人之所以游览武夷山是由于对前人的景仰,对武夷的题壁诗作感到心旷神怡,因此和诗一首,题于冲佑观壁。“峰奇水曲树阴阴,苍鹿元猿侣翠禽”向读者展示了武夷的山清水秀、物种繁盛之福地特征。接下来,诗人在每一曲风光下都使用了大量色彩鲜丽的意象及词语,如玲珑石洞、碧桃花、云鬟、晓月、霞裳、翠带、薜萝、霓裳、晴丝、琉璃、金鸡、碧芙蓉、铁笛、翠苔、桃源、平川、丹楼、松涛、碧山等等,均体现了诗人来到这里之后的愉快之感及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之情。在此,武夷的景致令诗人欢欣雀跃,同时这堪比“桃花源”般山水画的诗作又为武夷山的文化意蕴增光添彩,相得益彰,令人惊叹。

再看第二点。此期的和、仿作以及与《九曲棹歌》相关的诗歌篇幅也都明显增长,极大扩充了诗歌的容量,最佳例证便是何澣的这首《武夷九曲棹歌》:

依稀桃源问津处,怪石嵯峨穿云树。

引人入胜第一溪,身世都随竹筏去。

神仙久矣别乡村,寂寞空山叫夜猿。

一自宾云歌唱罢,幔亭谁复唤曾孙。

二曲溪畔临玉女,侍儿雁行双延伫。

球琳为骨瑛为姿,壁立亭亭销云雨。

天花散作翠鬟春,洛浦湘江迥绝尘。

秋水忽生迟暮感,镜中绘出意中人。

三曲高峰射朝旭,晓云乍收豁心目。

花开花谢人不知,落叶萧萧满空谷。

仙家器物为沉销,架插危岩耐寂寥。

好把双舟迎太姥,再将飞板造虹桥。

四曲舟过题诗壁,诗绪思向仙机织。

如何仙人懒和诗,只爱峰尖吹铁笛。

响答空岩人棹声,鸡随仙去未曾鸣。

策筇有客舒长啸,寂寂溪山万籁生。

五曲隐屏云一片,紫阳归来成书院。

溪风岫月万古存,谁道曲终人不见。

青灯辉映翠岚间,晚对亭迎秋水湾。

当日长留直秘阁,几几闲却此名山。

六曲危亭云中起,三三六六一览里。

世事半是大略间,怎得穷僻都躬履。

仙迹犹传指掌图,个中消息有耶无。

游人弗及闲推究,转棹前山听鹧鸪。

七曲最高日三仰,俯视日升与仙掌。

只因见山不见溪,偏侧弗得称山长。

仙居大抵类人间,换骨应愁免俗艰。

机杵钓竿无不傋,点金也有铸钱山。

八曲峰不陡溪侧,芙蓉滩头流转急。

笋洲若有卖酒家,酡然山中醉七日。

空谷传音鼓不鸣,岚光开爽一溪晴。

停篙岩下闲听雨,溜落桃花涧里声。

九曲山溪趋西北,灵峰卓尔云霄立。

眼界忽辟平川开,回头悠然渺无极。

逍遥蓬岛脱尘寰,不觉秋波已出山。

直到舟里星渚渡,方知身复落人间。[2]115-116

此诗有明显的纪游性质,写诗人游览武夷的所见所想。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武夷群峰的许多描绘非常生动逼真,例如“二曲溪畔临玉女,侍儿雁行双延伫。球琳为骨瑛为姿,壁立亭亭销云雨”里将玉女峰比作妙龄少女的亭亭玉立、飒爽英姿,让人不禁流连忘返。还有“仙家器物为沉销,架插危岩耐寂寥。好把双舟迎太姥,再将飞板造虹桥”将架壑船与迎太姥、造虹桥的神话故事结合起来,生动有趣,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5结语

可以说,朱熹的《九曲棹歌》无论从山水情趣、审美观念、意象选取还是空间顺序、个人心绪、文化意蕴等方面均深深影响了后世和、仿作的创作及风格的形成,它对武夷文化的意义绝不终结于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而是作为一笔伟大的文学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作为武夷山的“形象大使”,受到了历代诗人的崇拜与敬仰。他与众多和、仿作者们为武夷山水谱写了光辉的诗篇,为武夷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同推动了地域文学作品的发展。虽然和、仿作大体上存在模拟前者的通病,但它们价值不一,一些局部甚至还是对《九曲棹歌》的创新与深化,研究的时候也应轻重分明、区别对待,其意义不仅涉及诗歌影响史研究范畴,更对诗歌创作及艺术风格研究具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中蕴含很多值得挖掘的内涵。只可惜,笔者目前尚未发现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本文旨在提出这一话题以引起学界重视,以期对《九曲棹歌》以及和、仿作之间继承与创新关系进行更加细致入微的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钱仲书.宋诗迭注[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福建省武夷山市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夷山志[M].(清)董天工,修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3]郭沫若.郭沫若闽游诗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4](宋)辛弃疾.辛弃疾全集[M].徐汉明,点校.武汉:崇文书局,2013.

[5](宋)蒲寿宬.心泉学诗稿[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8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责任编辑陈红娟)

On Comparative Study ofNineOaringFolkSongsand Joint Work,Replication of Past Ages

HUQian

(SchoolofChinese,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Nine Oaring Folk Songs has been greatly praised by later literati since it was created,a large number of joint works and replications were also innovated in the aspects of aesthetics concepts,image selection,personal emotion,and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also were deepen in the topics,making these poems and songs more wonderful and special.In Song dynasty,Zhu Xi's narrative mode was inherited generally,but there were some poets who took unconventional approaches and got obvious effects.In Yuan and Ming Dynasty,joint works and replications were numerous,and some of them also highlighted their own particular contents and formed eight-sentence poems,which undoubtedly gave the great complementation to Nine Oaring Folk Songs.In Qing Dynasty,there were a lot of joint works and replications,which presented the phenomenon of integrated poems and prefaces,became longer in the length than before,reached the highest occasion at the level of poetry.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ine Oaring Folk Songs and joint works and replications of past ages,it can be found out that natural view of Jiuqu Storm gradually became the contrast and the medium of poets' talking about the past events,and thus realized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human,events and things.This perhaps is one development trend of folk songs from Song,Yuan Dynasty to Ming,Qing Dynasty,reflecting the changing track of Wuyi folk songs,and the necessity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Nine Oaring Folk Songs;joint works;replications;comparative study;the change track

收稿日期:2015-11-10

作者简介:胡倩,女,安徽池州人,厦门大学中文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唐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16)02-0075-08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