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2016-07-02赵雪聪陶金刚

人间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教育公平

赵雪聪 陶金刚

摘要:随着我国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也不断增加。农民工把自己孩子带到城市,旨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这就引发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本文就这类人群的的城市融入问题展开分析,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3;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36-01

农民工随迁子女是指因为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工作,随同父母来到异地就读中小学的未成年子女。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已经超过1500万。这部分人群从小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没有务农经历,渴望扎根城市,但这部分人存在一定的城市融入困难,急需得到解决。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

1.社会性排斥。

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处于“半城市生存”状态,这是城乡二元性矛盾导致的结果。[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公立学校目前存在两种,一种是城郊的乡镇学校,一种是城市中基础较薄弱的学校。一些本地居民会歧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经常被要求单独编班。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倾向于和自己有同质文化的群体交往,导致和城市子女的距离越来越远,虽然身在城市,但难以融入,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

2.学习能力不足。

农民工进入城市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受职业特点限制,他们所交往的群体仅仅局限于业缘群体、空间群体和同乡群体的范围之内,基本不与外界互动,这种社会互动状态导致其子女的教育环境也处于这个范围之内。[2]农民工随迁子女信息闭塞,与外界教育隔绝,思维方式固化,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难以适应城市学校教学。

《我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完全依赖学校教育,很少有机会参与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学习。和经常接受各类辅导培训的城市子女相比,农民工随迁子女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也相对较差。

3.自卑心理影响。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卑心理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不断地心理暗示,一方面是外界压力。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多来自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不高的地方,来到城市,现有生活环境与原来生活环境存在巨大反差,许多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怕被经济条件好的城市子女看不起、学习成绩垫底而不愿意到公立学校读书。[3]而且学校以及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现状也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感到自卑,农民工随迁子女被迫背负着各种标签定义,这些外界的压力加剧了这一群体的心理负担,导致其更加难以融入城市。

二、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措施

1.政策引导。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择校时受到社会性排斥的问题,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引导。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均等化工作,推进异地学籍联网进程,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转学提供便利,实现最大限度的教育公平。加快户籍制改革进程,建立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大力发展积分落户制度,促进外来人群城市融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公平的教育目标。

随迁子女的学校融入过程应建立在融入双方彼此平等的基础上,任何文化霸权或文化崇拜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入。[4]通过政策引导,营造文化平等观念,尊重乡村文化,不要盲目崇拜城市文化,进而消除城市居民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排斥的心理机制。

2.专为随迁子女开设辅导机构。

市场上现有辅导机构良莠不齐,商业性浓厚,农民工很难进行合适选择。初入城市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学习基础差、自卑的特点,与城市子女一起进行课下学习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应该在政策的支持下,开设专门针对随迁子女的辅导机构,首先在心理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健康心态,其次再根据随迁子女的需求,对其展开教育帮扶。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自身的特点开设课程,发掘该群体的潜能,努力使该群体达到与城市子女一致的水平。组织农民工随迁子女开展课外活动,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言语表达和组织能力等 ,为其与城市子女创造共同语言,加快这部分群体城市融入进程。

3.构建社区文化。

加快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进程,首先要保证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人才可能去追求自我实现需要。把农民工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环境,为其融入社会提供最基本的条件。[5]

社区文化是农民工家庭融入城市的桥梁,通过构建以社区居民为导向的社区文化,积极引导农民工家庭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加深农民工家庭对于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其融入城市。在共同的社区文化的驱使下,农民工家庭与城市家庭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可以有效改观城市居民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偏见,消除各种误会,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对于这一群体的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通过社区文化熏陶,感受到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获得性与有效性,更加迫切去融入城市,加快市民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罗竖元,李萍. 社区文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现实载体.广西社会科学[J],2013(12)

[2]王勃亮. 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问题研究:社会支持的分析视角.改革与开放[J],2012(8)

[3]石宏伟,孙静.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研究.江苏大学学报[J],2015(3)

[4] 戎庭伟.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校融入问题及其对策-—基于福柯的“权力分析”视角.教育发展研究[J],2014(6)

[5]周佳. 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社会融入政策研究.学术交流[J],2015(1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赵雪聪(1994-),女,汉族,河北辛集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读本科生。

第二作者:陶金刚(1994-),男,汉族,辽宁本溪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教育公平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对农地流转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