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草药包防治棘胸蛙常见疾病技术
2016-07-01曾庆祥曾学平黄雅贞郭婧金学东王春林洪丽香
曾庆祥,曾学平,黄雅贞,郭婧,金学东,王春林,洪丽香
(1.赣州市水产研究所,江西 赣县 341100;2.赣州市渔业局,江西 赣州 341000;3.信丰县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西 信丰 341600;4.大余县水产管理站,江西 大余 341500;5.赣州市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江西 赣州 341000)
利用中草药包防治棘胸蛙常见疾病技术
曾庆祥1,曾学平2,黄雅贞1,郭婧1,金学东3,王春林4,洪丽香5
(1.赣州市水产研究所,江西赣县341100;2.赣州市渔业局,江西赣州341000;3.信丰县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西信丰341600;4.大余县水产管理站,江西大余341500;5.赣州市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江西赣州341000)
疾病防治是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棘胸蛙一旦发病,治疗困难,病死率高,养殖户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棘胸蛙疾病的防治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十分重要。该方法运用生态防控理念,在棘胸蛙整个养殖过程中主要靠用中草药做成的中草药包来防病,适时使用食盐、生石灰等消毒,养殖中蛙类病害少,存活率高,产品质量安全,效果良好。
1 棘胸蛙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病因与症状
1.1水霉病
1.1.1病因皮肤有外伤,水霉菌从皮肤伤口侵入肌肉。
1.1.2症状多发于蝌蚪阶段。发病蝌蚪体表可见棉絮状物(菌丝体),游动异常,食欲不振,导致蝌蚪日渐消瘦,进而死亡。
1.2红腿病
1.2.1病因皮肤有外伤,伤口感染嗜水气单孢菌所致。
1.2.2症状发生于幼蛙和成蛙。急性型红腿病病蛙精神不佳,四肢无力,行动迟缓,不摄食,腹部胀气,腹部及腿部的肌肉呈点状充血、粉红色溃疡,严重者全部肌肉呈红色,内脏充血,脾肾肿大。该病发病较急,3~4 d便死亡,且传染性极强,可导致整个养殖池的蛙全部死亡。
1.3烂皮病
1.3.1病因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差、饵料单一、维生素缺乏等容易引起该病。
1.3.2症状发生于幼蛙和成蛙。发病初期,蛙的头背部皮肤出现白斑,然后表皮脱落并开始腐烂,病情严重者溃疡可蔓延至整个背部和四肢,眼睛瞳孔出现颗粒状突起,由黑色逐渐变成白色,最后眼球被一层白色脂膜覆盖。该病传染快,病死率高。
1.4肠胃炎
1.4.1病因水质污染、饵料不洁、消化不良等引起。
1.4.2症状发生于幼蛙和成蛙,病蛙发病初期焦躁不安,后期反应迟钝,闭眼,不吃不动。解剖可发现肠道充血、发炎。
1.5寄生虫病
1.5.1病因主要是锚头鳋、车轮虫等寄生虫寄生所致。
1.5.2症状多发于蝌蚪。虫体寄生部位的肌肉发炎红肿,易导致其他病菌侵入,发病蝌蚪行动迟缓,生长停滞,严重者死亡。
2 防治方法
从以上棘胸蛙常见疾病的病因可以看出,预防棘胸蛙常见疾病发生,除要做好水质水温调控、保持饵料与水质的清洁、维持蛙营养均衡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养殖水体和蛙池的杀菌消毒。
2.1食盐、生石灰消毒
养殖用水经过紫外线杀菌消毒后再进入棘胸蛙养殖池,转池前蛙体(蛙卵、蝌蚪、幼成蛙)用3%的食盐水浸浴15 min。所有饲养用具(工作服、套鞋、扫帚等)和饵料均用3%~5%食盐水消毒后才能进池或投喂。每天傍晚将食台残饵冲洗干净,并将养殖池沉污区中的污物排出池外。蝌蚪、幼蛙和成蛙养殖期间每25~30 d用3%~5%食盐水或5 mg/L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消毒,特别是养殖池的陆地区域,要常用生石灰水泼洒,做好消毒工作。
2.2中草药包浸浴
中草药包浸浴法是指将几种中草药按一定的剂量调配好装入包(袋)中,然后将整个药包(袋)浸泡在养殖池中,药物有效成分缓慢释放到水体中,以达到杀灭水体中、蛙身上以及养殖池中有害病菌。用于防治棘胸蛙常见疾病的主要中草药与用量:五倍子20~50 g、鱼腥草20~38 g、穿心莲20~35 g、蒲公英20~50 g、大青叶20~50 g、大黄20~30 g、槟榔20~30 g。
中草药包的制作与使用:药包可用棉布或网目40目的尼龙布做成布袋状,大小视药物量决定。装入中草药后扎紧袋口,放入池中,每20~30 d换药1次。
药包中的五倍子和大青叶能治疗皮肤溃疡;鱼腥草可增强免疫力;穿心莲、蒲公英及大黄对肠胃炎有良效,槟榔具抗寄生虫作用。因此,该中草药包对棘胸蛙具有防病、治病等双重功效。按照上述预防措施,棘胸蛙一般较少发生病害,养殖成活率可达80%以上。
3 小结
在社会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时代,用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不但可以解决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等引发的病原菌抗药性以及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而且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因此,该方法应用前景广阔。
中草药化学成分复杂,在应用中,要掌握好中草药配伍原则,寻求最佳的组合效应,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中草药包浸浴法防治棘胸蛙疾病,要适当控制换水量,不要频繁换水。中草药用量根据池水多少灵活掌握,以确保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为提高预防效果,要坚持定期换药,长期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5.015
收稿日期:(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