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地州院校青年教师生存发展困境分析

2016-06-30李方璐皮婧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青年教师困境

李方璐 皮婧

【摘 要】 本文以滇西北地州高校为例,分析了转型发展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发展面临的知识技能转型和教学压力较大、科研发展和评级晋升前景不容乐观、专业发展方向定位模糊。对所在学校和地域的认同感不强、经济负担较重等困境,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建议,以期促进青年教师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 转型发展;边疆地州院校;青年教师;生存发展;困境;对策

一、引言

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人群中一个独特的群体,被戏称为“青椒”。他们有光彩光鲜的一面:高学历、知识分子、光鲜的职业、不错的收入等。他们同样面临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许多困境,如教学科研压力、经济负担重、晋升困难等。他们这些压力比八九十年代的青年教师要大得多,上升的平台或机遇不再像以往那样广阔。而当代青年教师是未来学术的中坚力量,是未来知识分子的希望,肩负国家科学文化创新、传承、传播的重担,他们发展的好与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青年教师的发展备受社会的关注。最近两年,教育部出台系列指导意见推动高校转型,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些意见要求高校办学要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高校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展已经是高校办学的大方向,全国的地方本科学校、专科学校都在积极推动转型和发展。[1]滇西北地州院校也在谋划转型发展,青年教师处于学校转型及升本发展的“十字路口”,机遇和挑战并存。通过对滇西北三所地州院校的5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一对一”的访谈,对边疆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发展困境进行概括分析,并提出促进该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几点对策。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

1、知识技能转型和教学压力较大

首先,转型发展首先聚焦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谋划取消一批专业,同时又开办一些新的专业。例如,根据《**校专业建设定位规划表(2016-2020)》的规划,**校在未来五年内将取消历史教育、物理教育、计算机信息管理等10多个专业,同时新增保健品开发与管理、电视节目制作、应用泰国语、旅游日语等10多个新专业。这对青年教师意味着失去原来的专业平台,须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新专业。2014年,该校在新教师招聘中,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聘了2名教师,而2015年就讨论准备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2名教师认为“学校变化太快”。其次,准备新开设的保健品开发与管理、应用泰国语、旅游日语等专业,由于目前缺乏专业人才,由于编制数量的限制又不可能大规模引进相关教师,很多专业的很多课程只能由“沾点边”的新教师承担。最后,转型发展要求专业的应用性更强,因此转型发展背景下,新教师面临的知识技能转型和教学压力是比较大的。

2、科研发展和评级晋升前景不容乐观

访谈的三所院校科研考核均实行“量化考核”,也正因为评职称需要发表大量的论文,形成了“论文市场经济”。多数期刊都在明里暗里收取较高的版面费,发表一篇文章动辄花费千元,发文章已经不是一个学术能力问题,变成一个经济问题。有的青年教师到了晋升职称的关键之年,一年发文章数十篇,耗资上万。而对于青年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教师,没有长期的积累,通常还是很难写出高质量文章,加之青年教师新参加工作经济收入较低,“掏不出”很多的版面费而不得不少发文章,青年教师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去发表大量学术论文。而对于课题申请而言,青年教师也是一个弱势群体。青年教师职称低,主持课题少,前期研究成果少,中标率很低,所以在课题申报方面是形成了恶性循环,青年教师通常“无人相中”,而学术大佬则是做不完的课题。加之目前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课题常常被“关系户”拿走。这些不良的学术生态,促使部分青年教师走向学术垃圾制造的道路,或对职业发展失去信心。作者所访谈的年轻教师中,有几位老师表示做科研很累,有的违背学术良心,或发表大量“垃圾论文”,或甘愿不发表论文,不参加晋升职称。在评级晋升方面因此,一些学校把大批管理岗位的教师转为专业技术岗,“提前使用”了大批高级职称的编制,处在助教和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晋升的“渠道”也变得狭窄;一些专科学校由于升本需要,学校一次性晋升了多名副教授和教授,为了升本提前使用了职称名额,把高职称名额用去大半,使得未来青年讲师要晋升副高和正高职称更是僧多粥少,专科院校的青年教师评职称难度比本科学校还大。参与访谈的青年教师共有5位表示“我再也不发表论文”、“我就终身讲师退休”。15位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教师,晋升讲师平均用了6年左右的时间,最高的花费10年才评上讲师。

3、专业发展方向定位模糊

参与访谈的青年教师表示很难做到研究方向专一。青年教师研究生时期的研究方向是结合了学校的专业优势、学科特点、个人兴趣额导师的建议而形成的。而青年教师毕业后参加工作,尤其是到处在边疆民族地区学校工作,青年教师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不得不考虑到学校和地域的现实情况,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兴趣难以坚守。为了争取课题和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很多青年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研究方向和兴趣,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定力的研究方向。研究问题得不到聚焦会导致一些青年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成效却不显著,难以崭露头角。此外,学校的转型发展,伴随着开设专业的取消和设置的快变化,一门课都没有熟透又得新上一门课,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变得模糊不清。另外,还有一些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需要先从事几年的辅导员工作,他们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上课和参与课题的机会相应减少,这些人对自己的定位也是模糊的。还有部分高校为了提高专业技术岗教师的数量,把大部分的管理岗转为教师岗,造成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由此又延伸出了不得不设置大量“双肩挑”的岗位,即同时从事行政和教学。该校“双肩挑”岗位所占比例达到学校教职工总数的1/4左右,加剧了高校体制本身就存在的教学和行政的矛盾。在“双肩挑”岗位上,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很高,因为年轻老师希望可以通过“双重身份”来增加收入和晋升机会。“双肩挑”岗位的青年教师既要还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要承担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和提升专业能力,专业方向定位和发展变得模糊。[2]

4、对所在学校和地域的认同感不强

认同感更多是一个文化和心理问题,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定位。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从访谈中获悉,这三所滇西北地州院校的每年都会流失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有的通过考博继续深造,有的下海创业,有的考上公务员从政,有的跳槽到省会城市的高校。当问及为什么会离开学校,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1)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认同感不强;(2)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尤其是教育医疗水平滞后,不愿定居此地;(3)气候和饮食习惯的不适应;(4)可以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从青年教师的整体流动性来看,省内生源教师稳定性高于省外生源教师,本地教师稳定性高于外地教师,省内高校毕业的教师稳定性高于省外名校毕业的教师。

5、经济负担较重

首先,一些专科学校为了实现专升本评估的“达标”要求,需要提升师资数量和比例,需要改善职称结构,学校引进大批新教师,造成某些专业的教师囤积。升本成功能使青年教师站在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而升本失败造成的“后遗症”影响最大的则是青年教师。学校大规模地招聘教师,但学生招生人数并未增加,财政拨款并未增加,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全校老师的平均课时量下降,收入增长缓慢,对于处在买房买车还贷款阶段的青年教师来说,经济压力是很大的。一些青年教师因为每周课时太少,收入太低而离职创业。还有一部分课程非常少的青年教师已经把精力完全放在了校外从事的第二职业,有的做起了“微商”营销,有的在校外开办培训机构,还有的做起了销售。其次,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州院校的综合改革力度较大,绩效工资分配和绩效考核也涉及在内,由于青年教师的职称较低,未能掌握学校发展的“话语权”,因此在改革调整之后,青年教师的工资绩效收入相比之前有所降低。青年教师由于正处于择偶、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的人生关键时期,他们身上的经济压力是较大的。

三、改善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几点建议

在不能改变我国高校体制的情况下,青年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学校也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改变具体的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校在推动转型发展的同时,要为年轻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学习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攻读博士学位,为年轻教师的知识转型创造良好条件,使其能够很好的主动适应学校的转型发展。(2)为青年教师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年终考核、院系考评、职称晋升、教学科研、分配制度等方面在合理的范围内向青年教师倾斜。设立青年课题、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选评中青年骨干教师、建青年教师公寓等做法都是一些好对策。针对职称晋升困难,有的高校还自己制定内部规定,对比较优秀但受名额限制而无法晋升的青年教师给予上一级职称待遇。(3)青年教师自身要有定力,要能够坚守学术良心和道德底线。面对不容乐观的环境,青年教师不能“坐、等、要”,要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努力克服困难,迎难而上。虽然社会急功近利,社会风气浮躁,但既然选择高校教师职业,也应该有一种献身于教学学术事业,淡泊明志,甘于清贫,甘于坐冷板凳,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依然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激情。青年教师要平衡好教学和科研、教学和行政、科研和职称评审、职业和家庭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尤其是要守得住学术道德底线,不能“积极作为”,那么“有所不为”是可以做到的。[3]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晖生前说:“应该将对体制的不满转化成追求真学术的动力,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体制之恶采取一种疏远甚至抵抗的态度,将自己定位为体制的中等生或许是明智的选项,既不做顺应体制通吃逻辑的优等生,也不做基本考核都无法通过的差等生。”[4]

【参考文献】

[1] 张兵,孙中伟,韦锐,宋昆仑.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4-8.

[2] 邹军,袁兴国.教学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岗位设置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5.05.84-86.

[3] 陈亮,王光雄.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J].教师教育研究,2015.06.26-33.

[4] 中国教育在线.高校青年教师高压之下,如何突围?[EB/OL].http://teacher.eol.cn/jiao_yu_ren_cai_zi_xun_52/2013

0704/t20130704_981822_1.shtml, 2013-07-04.

【作者简介】

李方璐(1988-)女,湖北枝江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教育人类学.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青年教师困境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跟踪导练(一)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