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6-06-30卜朝相范娟
卜朝相 范娟
摘 要: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环境、范围、对象等因素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辅导员的团队建设方面下功夫,以增强团队的向心力。但是,我国现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都是以院系成员为主,发挥不了整个辅导员团队的合力。为了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探索更积极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建设模式,长沙师范学院打破院系局限,组成“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种辅导员团队工作的氛围,探索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框架与运行模式,通过有效的团队构建,调动每个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
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有关。因此,我们在探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时,需要结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转变思路,立足于学校层面进行团队建设,以克服院系工作团队的局限性,实现与院系团队的功能互补,探索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新途径,切实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教育对象等诸多方面,辅导员都要面临很多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缓解辅导员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
1.适应学生重要发展阶段的需求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他们大多数在18~22岁之间,情感很丰富,但一般情感波动会较大,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化;抽象思维发展迅速,但思考问题比较主观片面,不太会换位思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相应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不小心就可能误入歧途;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但自我认知发展不足,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的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理解和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适应学生工作复杂性的需求
辅导员工作,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其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育过程必然包含许多事务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繁多,而且往往涉及学校诸多部门,所以其工作的整个过程会因为不同部门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目标等的不同而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结果轻过程、重解决轻预见、重共性轻特殊等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十分不利,也直接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同时还导致辅导员长时间低效重复地工作却很难出工作成效的状态。
3.适应学生工作广泛性的需求
学生工作的广泛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年龄、性别、所受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学生本身的心理和认知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思想行为多样性;从辅导员角度来说,其工作范围包括班级常规管理、班风学风建设、宿舍管理、奖助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青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单调繁杂的工作,在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的前提下,怎样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规范的管理、贴心的服务是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需要加强团队建设,集思广益,整合资源,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激发创造潜力,通过团队协作创新,推动辅导员成为学生工作领域的专家。
二、以“‘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为例,浅谈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途径和对策
随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风云变幻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负面信息增多,生存压力增大,虚假信息充斥。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正处于发展时期,极易受到严重冲击,导致在该群体中负能量逐步增加。高校是高知识群体与思想智慧火花的集中之地,也是青年才俊不断成长之地,我们必须不断向当代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全学程的始终。我校一直致力于弘扬徐老“身教重于言教、不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德育为先、人师经师并重、劳力与劳心并进”的育人精神,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要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正能量。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探索辅导员团队工作新模式,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由此“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应运而生。
“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追求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团队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自我、服务学生为共同的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以及与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经过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对辅导员团队的建设思路与对策做了深入的思考。
1.增强团队意识,营造团队建设的工作氛围
共同目标的建立可以极大地强化整个队伍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的强弱又直接决定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团队应该凭借有效的手段去统一成员的思想,使得协同合作关系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团队成员的认同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团队意识的谈化则必然会导致团队的瓦解。
要增强团队意识,首先,应该将团队成员的共同期望与团队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这样团队成员才会更有归属感和凝聚力。辅导员团队应该通过共同的目标来营造协同合作的工作氛围,与此同时帮助每一位辅导员树立主人翁意识,让他们领略到协同合作的魅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其次,还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大家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通过充分的、全方位的有效沟通,实现对辅导员的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有效指导。这样做不仅提升了成员的个人综合素质,而且还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团队交流合作的氛围。
2.创新工作模式,广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1)工作内容方面。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因此辅导员团队建设可以根据这些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工作团队,如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党团建设团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团队等,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规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以推动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研究,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2)工作形式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辅导员的辅导模式,将以往的“一对多”或“一对一”模式转换为“多对一”或“多对多”的辅导模式,即以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辅导员对多个学生或一个学生进行辅导,而我们现在要积极探索多位辅导员针对同一个学生或同一个班级进行指导的辅导模式。这一辅导模式可以极大地发挥工作中的互补优势,改变以往辅导员单兵作战的状态。
(3)工作平台方面。为了加强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应制定相应的研讨交流制度,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辅导员一起交流研讨,营造一种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另外,还要积极创建网络交流平台,如辅导员团队的QQ群、BBS、博客等,通过网络能更加便利快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3.优化内部结构,实现共享互补的工作效应
为实现辅导员团队结构的内部优化,我们应大胆地尝试在学校层面实现辅导员团队的自由组合,挑选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团队负责人,在全校范围内根据团队需要和个人意愿配置团队成员。在专业结构方面,我们应该考虑至少有一至两个依托学科出身的成员,再考虑专业背景的多元化;在年龄结构方面,应该尽量考虑新老结合,以实现老带新的目的;在功能结构方面,应尽量考虑给专职辅导员安排与其专业特长相关的工作,而将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分流给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在运行结构方面,应该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和协商,共谋应对之策。
根据以上原则,我校进行了有效尝试,鼓励辅导员突破院系限制,在全校范围内随机组成特色鲜明的辅导员团队。 “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共有 8 名成员,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形成了合理的年龄梯度,同时工作年限也有梯度,有利于工作的传帮带;学缘、学科结构合理,毕业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辅导员在一起可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氛围,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建立。 团队8个成员来自6个不同的系部,有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背景和学术专长,有利于学术创新并能最大化地服务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学生。
4.完善制度保障,促进团队的有序高效运行
为确保辅导员团队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其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首先,为更好地限定和指导团队的各项工作,辅导员团队要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和当前的形势,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制度。我校辅导员团队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建设方案》《“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建设制度》《“正能驿站”辅导员团队建设实施细则》等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可以制定出有利于辅导员团队发展的激励政策。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团队带头人和团队成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发展滞后的团队予以解散或者合并,从而为辅导员团队的健康发展营造有竞争性的政策环境。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团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通过明确团队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规范团队工作的开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提高团队的自我管理、控制和更新能力。通过目标管理、竞争激励等方法,强化团队带头人的责任机制和团队成员的末位淘汰机制, 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评教机制,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周邵生.用团队模式建设辅导员队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2]贺新芳.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0(10).
[3]丁志卫.论高校专职辅导员团队构成及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