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与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比较观察
2016-06-30李士猛
李士猛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宿迁 223800)
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与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比较观察
李士猛
(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与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9例诊断明确且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在2种综合治疗方式后的生存状况,分为A、B组,其中A组20例,B组19例,A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诱导化疗后序贯同步放化疗,以替吉奥为同步化疗药物;B组采用吉西他滨与替吉奥联合化疗。采用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临床受益反应来评价近期疗效;远期随访以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为观察终点,并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A组可评估患者16例,B组15例。在完成周期治疗的患者中,A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优于B组(分别为31.2% vs 26.7%,81.3% vs 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47)。A组患者总的临床受益反应率高于B组(80.6% vs 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A组的疼痛评分降低及疼痛改善持续时间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体质量增加及KPS评分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略高于B组(5.8个月 vs 4.9个月,16.1个月 vs 15.3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0.348)。A组的1 a生存率(70.2%)略高于B组(6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在血液学毒性反应方面,A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道反应及肝、肾功能不全方面,A组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较联合化疗在肿瘤局部控制及疼痛控制方面上更优,但2种综合治疗在提高患者的生存方面效果相近;2种综合治疗的毒副反应均可耐受,其中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较联合化疗的血液学毒性稍低。
[关键词]局部晚期胰腺癌;吉西他滨;替吉奥;化疗;放疗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中位生存期极短,胰腺癌因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极高的致死率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局部晚期胰腺癌约占胰腺癌总数的50%~60%,因胰腺周围解剖复杂,相邻的重要脏器和大血管较多,结合胰腺癌较低的手术切除率及术后易复发的临床特点,临床上对局部晚期胰腺癌多采取非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经过积极合理的综合治疗可以增加临床获益,但联合化疗、同步放化疗和诱导化疗后的同步放化疗哪个方案更优越,临床研究的结果尚不一致。为了探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与联合化疗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前瞻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诊断明确且无法手术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在2种综合治疗方式后的生存状况,并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情况与分组收集我院肿瘤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期间诊断明确的且已失去手术机会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3~75岁,中位年龄63岁,KPS评分≥70分。
肿瘤标志物检测示CA199阳性率为74.3%,CEA阳性率为57.9%,且均经B超、CT、ERCP及病理(活检或细胞学)等检查确诊,有组织细胞学依据。其中导管腺癌34例(87.2%),腺泡细胞癌4例(10.2%),囊腺癌1例(2.5%)。原发灶位于胰头部28例(71.8%),胰体部6例(15.3%)、胰尾部5例(12.8%)。按TNM分期法,临床分期为Ⅱ~Ⅲ期,无远处转移,经肿瘤外科及影像科会诊无法手术切除。流行病学调查:吸烟(20支/d×10 a)14例(35.8%),饮酒(100 g×10 a)7例(17.9%),糖尿病4例(10.2%),胰腺炎病2例(5.1%),胆管疾病或胆管手术1例(2.5%)。
入组前均未接受抗肿瘤治疗,每例患者治疗前都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腹部疼痛或不适。纳入治疗的胰头癌患者中有1例伴有上消化道不全梗阻症状,辅以内镜下内支架置入术后缓解;1例明显黄疸,辅以经皮经肝胆囊引流术后缓解。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20例,B组19例,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诱导化疗序贯同步放化疗,以替吉奥为同步化疗药,B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联合化疗。以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体力及体质量改善状况,以及止痛药使用情况的变化等,计算临床受益反应;远期随访包括复查胸腹盆CT、肿瘤指标,并统计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进行监测,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1.2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在2007年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经病理学证实,且通过CT等辅助检查、经肿瘤外科及影像科会诊诊断为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
1.3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病理学诊断明确的胰腺癌患者;3)经CT、PET-CT或MRI检查,或术中探查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均存在影像学可测量病灶;4)KPS评分≥70分;5)预计生存期>6个月,且入组前未接受有效抗肿瘤治疗,包括中药的治疗;6)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经实验室检查可耐受本研究所用的治疗方案;7)患者和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接受本研究的2种治疗方案的其中一种,依从性好。
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合并严重的全身多系统疾病、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病;3)经实验室检查不能耐受本研究所用的治疗方案;4)既往接受过抗肿瘤治疗;5)胰腺淋巴瘤或内分泌瘤;6)依从性不好。
1.4治疗方法所有的纳入患者均需要住院治疗观察病情,经门诊收治住院后,进行常规的对症处理及护理管理,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纠正贫血,控制感染等。2组患者前2周期的治疗方案相同,意在排除治疗开始后短期内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将接受放疗有利的患者分离出来。A组:先采用诱导化疗,吉西他滨 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替吉奥 40 mg·m-2口服,2次/d,d1~14,每3周为1周期,连续应用2周期后,复查病情稳定未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继续予同步放化疗序贯治疗。
放疗计划系统由美国CMS公司设计,放疗设备为西门子医用直线加速器。利用体部真空垫固定患者体部,平卧后抽真空,做皮肤标记,上腹部CT平静呼吸下扫描,层厚5 mm,以得到病灶及其上下各10~15 cm全部影像资料。将扫描信息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中,准确勾画靶区并标记周围重要敏感器官,如胃、脊髓和双侧肾脏等重要器官。确定肿瘤体积(GTV),根据GTV和周围危及器官设计临床靶区(CTV),一般为GTV外放10 mm。为克服呼吸影响和摆位误差,设计计划靶区(PTV)范围,为CTV外放10 mm。根据靶体积形状和大小,采用6 MV X线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适形调强放疗;常规分割,总剂量50 Gy/25次,辅以替吉奥40 mg·m-2口服,2次/d,同步化疗。B组:吉西他滨1 000 mg·m-2,静脉滴注,d1,8;替吉奥40 mg·m-2口服,2次/d,d1~14,每3周为1周期,连续应用2周期后,复查病情稳定未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继续予该方案联合化疗2周期。
1.5观察指标与随访近期疗效评价采用WHO的RECIST实体瘤疗效反应评价标准,以胰腺原发灶为目标病灶,观察目标病灶最长径总和的变化,以肿瘤标志物的升高等为非目标病灶,将近期疗效分为CR、PR、SD、PD,以CR+PR计算有效率,以CR+PR+SD计算疾病控制率。
另一项近期疗效评价指标是临床受益反应。对于局部晚期胰腺癌,目前很难从现有的治疗手段中获得完全的缓解和较长的远期生存时间,影像学也很难精确地分辨和测量该肿瘤的变化,因此,目前仍以姑息性治疗为主,而且症状缓解和体力状况改善的价值也优于客观肿瘤消退,临床受益反应正是这种针对疼痛、体力状况等的综合评价手段,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指标之一[1]。研究开始后,每周观察入组患者体力、体质量改善状况以及止痛药使用情况的变化等,计算临床受益反应,具体评定标准参考1997年Burris等[2]制定的临床受益反应标准:1)下列指标至少一项好转并维持不少于4周,并且其他指标无恶化:体力状况改善≥20分;镇痛药用量减少≥50%;疼痛强度减轻≥50%;体质量增加≥7%,但要排除体液潴留;2)镇痛药用量、疼痛强度及体力状况稳定并维持4周以上。符合上述标准均可评为临床受益病例。
远期随访包括复查胸腹盆CT、肿瘤指标,并统计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毒副反应采用WHO抗肿瘤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副反应分度标准进行分度,涵盖9个器官系统,由28个项目组成[3]。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的检测以评价药物的毒副反应。
2结果
2.1随访和治疗情况随访至2014年12月,随访率为100%。治疗中每2周期、治疗完成后1个月及每隔3个月复查1次。A组有4例患者在2周期联合化疗后出现短期远处转移,共16例患者顺利完成序贯同步放化疗。B组有3例患者在2周期联合化疗后出现远处转移,有1例患者因出现严重梗阻性黄疸、肝功能严重受损而终止联合化疗,共15例患者顺利完成4周期联合化疗。
2.22组近期疗效比较A组中完成序贯放化疗的16例患者中,CR 0例、PR 5例、SD 8例、PD 3例,有效率31.2%,疾病控制率81.3%。B组中完成4周期联合化疗的15例患者中,CR 0例、PR 4例、SD 7例、PD 4例,有效率26.7%,疾病控制率73.3 %;在完成治疗的患者中,A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47)。见表1。
表12组近期疗效比较
组别nCRPRSDPD有效率/%疾病控制率/%A组16058331.281.3B组15047426.773.3P0.0150.047
2.3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受益反应比较比较A组与B组在KPS评分改善、体质量增加、疼痛控制3项指标方面的差异,A组16例患者中15例食欲好转;9例体质量增加并持续,3例保持稳定,4例体质量减轻;11例持续4周以上镇痛剂用量下降了50%,4例疼痛完全消失;KPS评分变化也较小,13例保持稳定,2例增加并持续4周以上,1例KPS评分下降。综合指标,共有13例在临床受益反应中受益,临床受益反应率为80.6%(13/16)。B组中完成4周期联合化疗的15例患者中14例食欲好转;8例体质量增加并持续,4例保持稳定,3例体质量减轻;3例黄疸治疗后1个月全部消退;10例腹痛症状明显改善,持续4周以上镇痛剂用量下降了50%,3例疼痛完全消失;KPS评分变化较小,12例保持稳定,1例增加并持续,2例KPS评分下降。综合以上指标,共有11例在临床受益反应中受益,临床受益反应率为72.4%(11/15)。A组患者总的临床受益反应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其中A组的疼痛评分降低及疼痛改善持续时间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质量增加及KPS评分升高2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受益反应比较
组别nKPS评分增加稳定下降体质量增加稳定下降止痛药使用情况增加稳定下降临床受益反应率/%A组162131934231180.6B组151122843321072.4
2.42组患者生存状况比较纳入研究的2组患者中,A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5.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1个月;B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5.3个月。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均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0.348)。A组的1 a生存率(70.2%)略高于B组(6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见表3。
2.52组毒副反应比较31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有好转,顺利地完成了治疗计划。急性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Ⅰ~Ⅲ度血液学毒性和Ⅰ、Ⅱ度胃肠道反应(仅见1例Ⅳ度血液学毒性),其次表现为轻度(Ⅰ、Ⅱ度)肝、肾功能损害,未见重度肝、肾功能损害。
表32组患者生存状况比较
组别n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月中位总生存期/月1a生存率/%A组165.816.170.2B组154.915.367.9P0.4230.3480.315
在血液学毒性的分析上,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胃肠道反应方面,包括恶心、呕吐、腹泻,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肝、肾功能损害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毒副反应比较 n(%)
3讨论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率低,发展迅速,且临床可用的药物及标准化疗方案较少,治疗遭遇瓶颈。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物及治疗方式不断出现,胰腺癌的诊疗水平已有所提高。本研究对比了临床上常用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局部晚期胰腺癌中的疗效。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在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方面比B组有所提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放疗在肿瘤局部控制方面更优。也有研究对该类试验选用的近期评价指标是否可以精确反映临床疗效提出质疑,本研究采用的是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有研究[4]表明在胰腺癌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中采用有效率结果是不可信的,因为现今仍然缺乏精确分辨和客观测量这些肿瘤大小的影像学手段。近年来关于胰腺癌的临床研究纷繁复杂,不同药物及不同治疗方式的组合相继涌现,但结果令人满意者少,且未达成共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部分也与尚缺少精确而公认的影像学评估标准有关。
A组的临床受益反应率也较B组高,特别是在疼痛控制方面更显优势。胰腺癌疼痛的原因主要是癌肿牵张或刺激了血管、腹腔神经丛,浸润或压迫了周围内脏,侵及了内脏包膜或腹膜,阻塞了胆管或胰管等;癌肿本身的破溃,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坏死或水肿也会引起患者的疼痛。疼痛会影响患者的饮食和睡眠,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止痛是胰腺癌治疗的重要内容。但传统止痛药有不同的毒副反应,而且有的止痛药有天花板效应,对神经痛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放化疗可以通过缩小瘤体、抑制癌细胞的快速增殖来改善临床症状。放疗对肿瘤局部控制优于化疗,这也许是放疗在疼痛控制方面更显优势的原因之一。
但本研究结果发现,在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1 a生存率方面,A组与B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少研究[5]已经证实现代放疗具有明显的局部治疗优势,肿瘤局部控制率的提高无疑与远期生存率存在正相关,但本研究却未观察到这一现象。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尚未充分发挥现代放疗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有观察终点指标带来的偏倚。
胰腺癌是一种中等放射敏感的肿瘤,但肿瘤周围解剖位置复杂,包绕脏器较多,使之成为传统放疗难以实施高剂量治疗的主要障碍。目前国内外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放射治疗大多仍采用的是常规剂量50 Gy左右,2013年的一项研究[6]针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前瞻性Ⅲ期临床试验采用的总剂量就是常规剂量54 Gy,该研究给出了阴性结果,提示化疗后序贯同步放化疗对比继续化疗没有优势。但我国空军总医院的学者对该试验设计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如该研究中54 Gy的放疗总剂量过小,没有发挥当代放疗的优势,利用目前精确的放疗技术,完全可以将总剂量加大,使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得以增加。Chang等[7]回顾性分析了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放疗技术托姆刀(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用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疗效,共分析了39例患者,结果显示放疗生物等效剂量大于70 Gy可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分析得出生物等效剂量是否大于70 Gy是肿瘤局部是否得以控制、远期生存是否得以提高的独立预后因素。可见,加大胰腺癌放疗剂量,可使肿瘤局部控制率进一步增加,并可延长总生存期。虽然托姆刀并未在国内普及,我院也尚未引进该种先进的放疗设备,但在现今已经普及的调强适形放疗、图像引导放疗的情况下,放疗剂量也是可以适当增加的,但由于缺乏大量临床试验的支持,以及观念的限制,放疗剂量一直没有得到提高,期待未来可以改善。本研究采用的放疗总剂量也是常规剂量50 Gy,常规分割,笔者认为该剂量也有增加的空间,尤其是现在照射精度不断提高、周围危机器官的防护越来越到位的今天,靶区剂量得以提高的硬件基础已经具备,但临床应用上仍有滞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仍有提高的空间。
除了放疗总剂量有待提高外,有学者也对该种分割模式是否应该优化提出质疑。分次放疗的生物学基础是使分次照射休息期间亚致死损伤细胞得以修复以及干细胞得以再群体化,从而保护正常组织;同时通过肿瘤细胞的再氧合和再分布,从而对肿瘤有敏化作用。但分次治疗使得总治疗时间延长,亚致死的肿瘤细胞也可以得到修复和再群体化,抗肿瘤效果也打了折扣。根据放射生物学,人体组织中的早反应组织对分次剂量的变化不太敏感,但对总治疗时间的变化很敏感,而肿瘤细胞更新快,类似于早反应组织,应尽量缩短总治疗时间以保证肿瘤的控制效果。本研究是按照常规分割的,每次2 Gy,放疗疗程较长,不利于杀灭肿瘤;治疗次数增加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延缓了后期的巩固性治疗,因此高剂量少分割方式逐渐受到放疗医生的青睐,如第2类立体定向放疗。第2类立体定向放疗结合了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的优点,不再局限于小体积肿瘤,并可分次放疗。关于胰腺癌的立体定向放疗报道较多,分割总剂量25~36 Gy,1~5次完成,局部控制情况好,1 a局部控制率可达85%[8]。但立体定向放疗分次剂量大,晚反应组织损伤严重,如晚期消化道出血、溃疡、梗阻,但总体可耐受。本研究可借鉴立体定向放疗的经验,将分次剂量提高,如每次3~5 Gy,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但当分次剂量大于2 Gy时,晚期并发症明显增加,减少晚反应组织的毒副反应保护周围危机器官同样重要。
另外,如何找到更好的放疗增敏剂也很重要,替吉奥是目前较好的同步化疗药,但放疗同步单药化疗远处转移仍很常见,是否可以同步多种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值得探索。但这是否会提高疗效、增加严重的毒副反应也有待证实。
另一方面,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等远期观察指标对研究结果也可能产生偏倚。总生存期容易观察,是评价大多数治疗方案最可靠的指标,但其定义为从随机到死亡为止,难以排除后续治疗包括支持治疗的影响。与总生存期相比,无进展生存期更能反映肿瘤相关疾病的因果联系,受到后续治疗的影响较小,在胰腺癌这种完全应答率很低、总生存期获益很困难的肿瘤中更合理。但如何定义肿瘤进展标准至今没有权威的标准,本文采用RECIST标准,但仍需补充一些细节。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仅1例Ⅳ度毒副反应,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轻度肝、肾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经统计学分析,两2间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B组较A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更高,考虑可能与其中吉西他滨有较强的血液学毒性有关;2组间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A组和B组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过程中的肝、肾功能损害程度及胃肠道反应相近。
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无疑制约着综合治疗的抗肿瘤疗效,但大多数抗肿瘤手段在杀伤肿瘤的同时难免损伤正常组织。毒副反应有时可使治疗被迫中止,甚至带来致死的损伤。但毒副反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曾有学者[9]在研究乳腺癌时发现化疗中出现骨髓抑制的患者有相对较好的预后。还有学者[10]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中位生存期成正相关。因此若在有效对症支持治疗下,如在升高血细胞的集落刺激因子、止泻药易蒙停、保肝护肾药等的保护下,可以适当放宽对毒副反应的限制。
综上所述,2种综合治疗均可使局部晚期胰腺癌获益,尤其是以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方案效果更好,其止痛、退黄效果明显,局部控制率高,毒副反应较继续化疗未增加,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序贯替吉奥同步放化疗方案局部控制率的提高却并未带来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延长。本研究病例数尚少,有关照射剂量、分割次数、观察指标也有争议,因此要客观评判该综合方案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映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胰腺癌诊断与放疗是高度依赖影像学的,目前的影响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寻找更清晰的影像手段、更有效的放疗增敏剂、更好组合化疗与放疗方案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贾林, 袁世珍.胰腺癌化疗新指标-临床受益疗效及其应用[J].医学综述, 2002, 8(5):304-305.
[2]Burris HA 3rd, Moore MJ, Andersen J, et al.Improvements in survival and clinical benefit with gemcitabine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s cancer: a randomized trial[J].J Clin Oncol, 1997,15(6):2403-2413.
[3]Falavigna M, Lima KM, Giacomazzi J, et al.Effects of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J].Syst Rev,2014,3:72.
[4]Sakamoto J, Morita S, Yumiba T, et al.A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aclitaxel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caused by advanced or recurrent gastric carcinoma: a new concept of 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 for non-measurable type of gastric cancer[J].Jpn J Clin Oncol, 2003,33(5):238-240.
[5]Louvet C, Labianca R, Hammel P, et al.Gemcitabine in combination with oxaliplatin compared with gemcitabine alone in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of a GERCOR and GISCAD phase Ⅲ trial[J].J Clin Oncol, 2005 ,23(15):3509-3516.[6]Gurka MK, Collins SP, Slack R, et al.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with concurrent full-dose gemcitabine for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 pilot trial demonstrating safety[J].Radiat Oncol, 2013,8:44.
[7]Chang JS, Wang ML, Koom WS, et al.High-dose helical tomotherapy with concurrent full-dose chem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2,83(5):1448-1454.
[8]Gurka MK, Collins SP, Slack R, et al.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with concurrent full-dose gemcitabine for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 pilot trial demonstrating safety[J].Radiat Oncol, 2013 ,8:44.
[9]Saarto T, Blomqvist C, Rissanen P, et al.Haematological toxicity: a marker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efficacy in stage Ⅱ and Ⅲ breast cancer[J].Br J Cancer, 1997,75(2):301-305.
[10]Di Maio M, Gridelli C, Gallo C, et al.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and treatment efficacy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three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 Oncol, 2005 ,6(9):669-677.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the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Li Shimeng
(DepartmentofOncology,theFirstHospitalofSuqian,Suqian223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wo comprehensive programs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MethodsThirty-nine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were divided into the two groups.20 (group A) received gemcitabine and S-1 combined with synchronous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19 (group B) received gemcitabine and S-1.ResultsThe response rate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the group A were higher than the group B (31.2% vs 26.7%, 81.3% vs 73.3%), which remain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5, 0.047).The 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 was 80.6% in the group A, and 72.4% in the group B,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clinical benefit response (P=0.035).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nd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of the group A were higher than the group B (5.8 months vs 4.9 months, 16.1 months vs 15.3 months),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423, 0.348).The toxicities in the blood system of the group A were inferior to the group B(P<0.05).The others toxic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gemcitabine and S-1, gemcitabine and S-1 combined with synchronous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has better disease control and pain control for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but it can’t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The toxicities in the blood system of the group A were inferior to the group B, but the others toxic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Key words]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gemcitabine; S-1;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作者简介:李士猛(1969-),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肿瘤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工作。E-mail:932153260@qq.com
DOI:10.3969/j.issn.1673-5412.2016.03.010
[中图分类号]R73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12(2016)03-0216-06
(收稿日期: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