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诊疗室
2016-06-29韩丽艳
问题征集令
在声乐学习和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大量的刻苦训练不可避免。但必须要以保护嗓子为前提。嗓音的科学保健,是每一个从事声乐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仍未被大家所普遍熟知。为了帮助更多的声乐爱好者和工作者了解专业实用的科学用嗓信息。《歌剧》杂志特地开设“声乐诊疗室”栏目,邀请到首位跨医学与艺术交叉性的嗓音医学专家韩丽艳来“坐诊”,从专业的医学角度回答读者们提出的问题。读者们可以将声乐练习中遇到的难题通过邮件的方式发至本刊编辑部。我们将摘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韩医生——作答。编辑部邮箱:opera2001@163.com
问:为什么我每次练习之后,可以继续唱,但却说不出话?是我嗓子机能的问题还是练习方法不对?如果是方法问题,需要怎样改善?(唐雨,声乐系学生)
答:若要回答你提出的问题,让我先从说话与歌唱的联系与区别谈起。音乐声学专家曾对“说与唱”中的一个音素做过比较研究,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两者的关系,即“歌唱是说话的延伸”。这一关系表现在音长方面,说话是5-200毫秒,歌唱是5-1000毫秒,歌唱至少是说话的5倍;表现在音高方面,说话的频率是80-500赫兹,歌唱是55-1024赫兹,歌唱至少比说话高出一个八度;表现在音量方面,说话声音小于60分贝,歌唱可以达到100分贝;表现在音色方面,唱声比话声丰满或丰富,甚至还有“歌手共振峰”。
既然说话与歌唱在声音特性方面有以上明显的差别,那么它们在嗓音使用方面或声音控制方面又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呢?
1.话声和唱声都是经人的口部发出来的,所使用的发声器官是相同的。可由于说话是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交流的需要,一般人不太会注意怎么说、说得如何,即使是教师、律师这样的职业用嗓者也只有当嗓子出现问题时才会意识到“如何说”的重要性;而歌唱被称作“带音乐节奏的说话”,是需要歌者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视唱、练耳及声乐技巧才能驾驭的一门艺术。
2.发声的控制过程基本相同,都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反馈系统的建立(听觉在学习说话和歌唱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说话习惯的养成会受到家庭、社会、教育、生理、性格、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往往被误认为是“天生的”,是不容易改变的;而歌唱的控制过程是属于有意识参与的主动学习过程,按沈湘教授的话说,“这个过程就是制作乐器的过程,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身体控制音准、节奏、音量和高音的产生”,这个建造过程是有一定难度的。
3.说话和歌唱的辅音(也称子音或声母),产生的部位是相同的,但元音也称母音或韵母在歌唱时会受到高音共鸣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变得模糊,不像说话那么清晰。这一点在美声歌剧唱法中特别明显。
4.说话时的呼吸状态是自然的浅呼吸,吸气时口鼻咽喉不用兴奋打开,喉头不需要放松、下降,呼气发声时也不需要对气息加以控制。然而歌唱的呼吸状态是需要特别训练的,表现在吸气时鼻咽喉口不仅要保持闻花样、深吸气、半打哈欠的状态,同时腰肋部外扩(肋间外肌收缩所致)、腹壁向前膨出(膈肌收缩、下降所致),构成了鼻咽喉口胸腹腰背联合扩张的状态,而呼气发声时上面的呼吸通道(也是共鸣器官)仍然保持兴奋的吸气状态,下面的胸腰背仍然保持站定、外扩状态,只是腹部丹田之处(肚脐下三指的地方)向内向下收缩(深深地咳嗽的地方)与腰肋部外扩、膈肌下降产生的力量形成对抗,这个对抗的力量产生了一股气流,作用在闭合的声带下方(声门处),这个气流或压力被嗓音科学家称为“声门下压力”,正是这个压力促进或推动了声带黏膜的振动而产生基音。如果我们能用上这股力量或气流推动声带来发声,那么说话与歌唱的音质就会出来,否则即使歌唱有声音,而说话没有声音,可以怀疑他(她)的动力用错了地方,是用别的力量(声带左右两边的和声带上方声道内的肌肉)代替了腹肌收缩的力量所致,因此我对你吸气和呼气状态是否正确、起音是否准确表现怀疑。
5.由于说话的音域没有歌唱那么宽和高,声带的弹性张力变化也没有那么大,声带振动的表现是以真声或重机能为主,表现为黏膜波动明显,振动的幅度和弹性较大,因此真声听起来比较结实饱满。而歌唱涉及高音问题,高音的产生是与其声带的张力成正比、与质量和长度成反比,增加声带张力的办法基本有三种:一种是通过环甲肌收缩使喉腔前后径加大而使声带被动拉长、张力增加的方法,这也是美声歌手常运用的所谓“掺假声”“进头腔”“混声歌唱”的方法;另一种是通过声带自身张力的增加而提高音调的方法,类似两个人扳手腕的等长性收缩的方法,从喉镜检查来看是基本保持一个姿势长度状态来发不同音高,戏曲演员或通俗歌手会使用到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喉腔紧缩、喉头上提,把声带挤小的办法来唱高音,这种情况会出现在初学歌唱的人身上,也是一些人唱完歌后嗓子不舒服、说不出话来的原因。而你有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喉镜检查得以证实。
6.说话为了语言表达的便利和准确,更多是以前部的唇齿舌的咬字器官运动和口腔共鸣为主;歌唱为了获得一定的音量、优美、统一的音色和方便的高音,是以口腔后边的咽腔作为主要共鸣腔体来使用,这个腔体在医学解剖学来看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鼻咽腔,它们分别负责低频、中频和高频的共鸣,它们正好位于声带(声源)的上面,对共鸣或音色起着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我通常会让学生朗诵诗词来观察他们的咬字和发声行为,有些人会把咬字器官当作发声器官(呼吸、振动和共鸣)来使用,导致韵律和连音缺乏,你是否会存在这个方面的问题,一试就知道。
通过上面对说话与歌唱之间联系与区别的分析不难看出,尽管歌唱是说话的延伸,但说话是歌唱的基础。你是否存在不用声带说话或躲声带发声的问题,是否养成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练声习惯,这对说话和歌唱训练来讲都很重要;你说你能继续唱,而说不出话来,我想一定是你练习的方法有问题。
我上面做了一些分析,供你思考,特别是动力用错了地方、喉部挤卡的问题,需要引起你的重视。为此我为你提出如下建议供你学习参考:
1.从说话状态改起,建立起良好的、舒适的、以真声为基础的说话状态;尽量与生理条件或声部符合。将说话的嘴“搬家”到胸和腹上,好像真会“腹语”发声一样。可以通过口腔边做咀嚼放松动作边用腹、喉、鼻根部哼出[MU]音的练习来寻找,然而张开口发[MA]音。男中音的说话位置一般在B(123赫兹),女高音比男中音高一个八度的说话位置。
2.歌唱训练前先做一些不出声的无声练习比如张嘴伸舌抬头吸气练习(主要练习软腭的抬举、咽腔的打开、舌头的放松、喉头的下降),狗喘气练习(主要练习腹肌和膈肌的弹性运动)等,将参与发声的肌肉唤醒。
3.从打哈欠放松叹气发[IO]音或打嘟噜开始练习,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练习,如同热身一样,并注意腹部丹田内收之力的运用、咽喉腔放松打开吸气的感觉和声门向下闭合挡气说话的意识。注意起音的准确,注意每个字、每个音都建立在呼吸支持、下巴及颈前肌肉放松、舌根放松的基础上,无论是高音还是强音。
总之,要对你说话方式和歌唱状态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不仅要听你的声音,还要关注你产生此声音的行为和状态。问题找到了,距离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不远了。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