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剧不同,似曾燕归来
2016-06-29费元洪
费元洪
这些年来,海外原版引进的音乐剧越来越多,演出票房和场次屡创新高。与之相埘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则普遍遭遇票房冷淡、经营不良。面对这样两个差异巨大的景象,作为中国剧场人,不免有一种奇怪的错位感。老百姓是喜欢音乐剧的,可“国货”难卖,确是实情。我们发展太快了,市场又太大,在“国货”尚未建立起市场口碑之前,世界“名牌”已经树立起了高端的形象与标准。就如同很多国人对海外名牌趋之若鹜,而国货哪怕价恪一降再降,依然无人问津。有人会提到剧目品质问题,这当然是不可回避的,但问题似乎又没那么简单。
作为以音乐剧为主要演出内容的剧场,上海文化广场支持原创华语音乐剧应是责无旁贷的。可作为以票房收入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剧场,支持原创似乎又是注定“赔小”的。的确,文化是不能简单从盈亏来看待。一时“赔”,不要紧,能“赔”出美好的未来,也是好的。何况对于“原创”这样给中国文化提气儿的事,总是需要培育和“试错”空间的。很多人说,百老汇和两区是商业运作的,日进斗金如何如何,似乎中国的音乐剧就应该按纯商业化运作才是对的。但他们是甭想过,我们有和英美接近的音乐剧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吗?我们有足够大的中产阶级和消费习惯吗?简单把两方的模式搬到中国,能行吗?对这些问题,我们都无法只用“商业运作”来做回答。
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策划运营展演的五年中,我们见证了原创华语音乐剧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这个行业近年来不仅剧目数量增长,品类上也更多样化。题材上,有古典的,有古戏今说的,有当代的,也有未来科幻的;音乐风格有摇滚的,电子音乐的,传统乐器的,还有将戏曲风格结合流行音乐语汇的;导演风格有写意的,有写实的——剧目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偌大的中田,歌舞人才又何其多也,似只等有识之上来开发与整合。这些年来,与其说会做音乐剧的多了,不如说想做音乐剧的人多了。特别是“国八条”之后,明显一个变化就是歌舞晚会大大缩水。可是歌舞团还在,于是音乐剧作为歌、舞、戏的综合体,一时成了香饽饽,似乎谁都能玩转。看看这两年全国各地的歌舞团,都扎堆地在策划音乐剧制作,还不包括隶属各大军队的文艺团体。于是也不奇怪,在近年涌起的诸多音乐剧中,滥竽充数的低劣之作的确不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的原创音乐剧展演至少没往年那么难做了。每当想到今年参演的6部原创华语音乐剧,是从12部中挑选而来的,就感到不可思议。五年前可不是这样。第一年策划展演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戏真少。仅有的几部,不是制作规模与我们的舞台不匹配,就是演出日程碰不拢。而演出方也认为来上海会越演越亏,没有信心。回忆第一届展演,仅有两部音乐剧参演。首届展演当然要热闹一些,在文化广场大掌巨大的新闻发布会背景板上,《断桥》和《天龙八部》各居一端,如此一南一北气质迥异的两部作品,倒也相映成趣。可没有想到的是,发布会后没几天,就有消息说《天龙八部》资金链断裂,我们还小明消息的真假,《天龙八部》剧组就来沪考察了。来自香港的导演热情似火,他用特有的港式普通话信誓旦旦地要求我们即刻开票,不必担心。怎么办呢?就两部戏,难道还得取消一部吗?那还算什么展演呢?于是我们按原定计划开票。可是开票不久,就得到消息说《天龙八部》的北京合作方,因为资金问题扣留了剧组的道具。眼看演出就要泡汤,文化广场几位同事前往北京协调,希望各方能暂时搁置争议,保证上海的演出。在几个不眠之夜后,依旧无功而返,这才发现这浑水不是我们能蹚的。用句小说里的话,真是江湖险恶啊!最后,2011年第一届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其实只有《断桥》一部戏,这大概是最落寞的展演了吧。
之后的几年,经验在增长,筹备时间更充裕,展演也办得像起了样子。从2012年的三部戏——《断桥》《昆仑神话》《纳斯尔丁·阿凡提》;到2013年《断桥》《国之当歌》《二泉吟》;到2014年《简爱》《纳斯尔丁·阿凡提》《搭错车》《昆仑神话》;再到2015年《又见桃花红》《锦绣过云楼》《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十年》,年年剧有不同,场次也不断增加。为了挑选合适的剧目,同事们前往外地城市观摩和了解则是常有的,谁叫咱们上海的原创音乐剧反而少呢?
这些年来,一个最明显的感受是,从最初“请人来,别人不来”,到如今“别人想来,我们还要委婉拒绝”。这个变化当然是因为剧目多了,有得选;而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来自二三线城市的音乐剧,能来大上海在文化广场演出也是一种鼓舞。简单说,我们的展演是一个平台,不是考场,我们提供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契机,未来的路,还得靠自己去走。因为展演带来的契机,许多来自外地的原创音乐剧已形成了“上海首演,全国巡演”的操作模式,既节约了成本,也为整个全国巡演打响了头炮。
今年2016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在数量和整体品质上均优于往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岳云》,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儿童音乐剧,大人观看也毫无倦意。我依然记得三年前,前往北京观看我人生中第一次在早晨观赏的音乐剧。一大清早,十几辆大巴士带着组织而来的中小学生们来到北京中国儿艺剧场。我素来对组织看戏也没什么好感,加上孩子们熙熙攘攘叽叽喳喳,让我一个成年人身在其中很不自在。可没想到开演不一会儿,人声鼎沸的学生们就安静了下来。这在中国的剧场还很少见。《岳云》故事跌宕起伏,不拖泥带水,音乐既有节奏动感,也颇有悲壮豪迈之气,歌词又极其吻合。舞美与剧情可谓一气呵成,不禁让人莫名升起一股子家国情怀来。戏中,岳家军与金兵开战,旋转的舞台上岳云将金兵从高台上打入乐池,真是惊险带劲儿。演出结束,我到后台去见了导演兼主演赵宇。赵宇曾在日本四季剧团工作表演了近十年后回国,也算是老演员了。他告诉我,为了这戏,他筹备三年,找来了我也认识的好友、同样留学日本四季的王翔浅老师担任编剧和作词。我想呢,怪不得这部戏很精彩,原来主创都是身经百战懂戏的人。我当即和赵宇说,欢迎这部戏来上海演出。两年后在伦敦我又见到了该剧作曲程进老师,人在他乡,交谈也格外亲切。这是多么奇妙的巧合。因为国有院团的相关规定,这个项目前前后后谈了三年,如今才水到渠成,想到此不禁异常欣慰。
台湾音乐剧是今年展演的重头戏,因为不来则已,一来来俩。台湾人力飞行剧团的《向左走,向右走》,改编自畿米的同名漫画,该漫画还被拍成过电影,知名度可算是很高了。音乐剧版则聚集了多位台湾的大咖,黎焕雄执导,陈建骐与苏打绿作曲,由魏如萱、王大文、王若琳主演,他们都是台湾一线主创与唱将。美妙的音乐,配合畿米漫画美好的视觉,透过多媒体设计,放大了绘本中的视觉元素,是一次绝妙的视听之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向左右,向右走》上海开票一周,就卖出了近千张票,票房飘红大概是肯定的了。另一部台湾音乐剧《天天想你》,来自台湾广艺基金会。此剧有别于传统音乐剧的创作方式,将台湾著名唱作人张雨生生前23首经典歌曲串烧而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邀请到了张雨生音乐路上的重要创作伙伴樱井弘二(Koji Sakurai)担任音乐总监和编曲,忠实延续小宝哥的精神,同时赋予歌曲以新生。《天天想你》于2014年台湾首演时,获得了热烈回响和好评,场场一票难求。今年恰逢张雨生冥诞50周年,无论你是否了解张雨生,《天天想你》都将以全新的姿态感动你,带你感受小宝哥音乐的创作力和独特魅力。
而《摇滚西厢》是一部古代题材但又颠覆古代的新作。怎么说呢,它借《西厢记》的故事,加入了新的血肉之躯,让经典重生于当下。顾名思义,摇滚乐成为了叙事的载体。半年前,我在北京北展剧场观看了首演,现场摇滚音乐的颠覆感与传统的故事之间形成了强烈反差,暗自吻合着故事的当代性和叛逆精神。我很少看一部音乐剧看到心怦怦跳,此为其一,都是被摇滚乐震的。《摇滚西厢》还邀请了谭维维来录制拍摄歌曲《一生一世心上一个人》的MV,梦幻感扑面而来,音乐好听极了。这戏有一句广告语:“有钱有房有车有权,算什么?有种,你爱我!”,颇吻合这部戏的当代调调。想一想这话是由西厢里的崔莺莺说出,味道你能感受到几分?
还有一部音乐剧《梦@时代》,来自梅州汉剧传承研究院。无论梅州还是梅州汉剧,很多人不了解,看不懂这算哪一出。传统戏曲在如今这个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这部音乐剧就是取材于梅州汉剧团的真实的故事。一位被师父辛苦栽培的90后戏曲天才,被当下娱乐圈选秀节目感染,想去更大的舞台追求自己的明星梦,并且在选秀中一路过关斩将。就在剧院将她作为主角量身定制经典戏曲的同时,她收到了电视台的晋级通知,却遭到了师父和剧院的强烈反对……这恐怕是这个时代都会面临的状况。我的良师益友,武汉的沈承宙老师向我推荐了这部作品。他专程跑去梅州,看了不下五遍。在发布会上,我见到了90后主演管乐莹,这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演唱呈示部时,我还没有感觉出戏曲的影子,但一到高潮汉剧唱腔加入之后,顿时充满了奇妙的味道。中国很多人在寻找一种方法,将民族音乐与流行语汇相融合,产生一种独属于中国式审美的音乐。我想无论是戏剧叙事还是音乐风格,《梦@时代》会让你对此类创作拍手称快。
就如同到了春天,我们都不应辜负春光一样,六台音乐剧,好戏连台,布满了春天三月的每一个双休日。戏好,价还不贵,原创音乐剧展演的平均票价低于180元。有外地的业内朋友已经打算整个三月待上海了,一部都不想错过。支持原创就是支持未来,年年剧不同,似曾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