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迫切性1
2016-06-29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文/ 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迫切性1
文/ 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飞速发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家设计战略也不断进行及时调整,相应的高等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类型也需要适时改变,就目前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趋势及经济文化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来看,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发达国家的设计学科结构布局对于我国的设计学科设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经济文化环境给应用型设计人才发展提供的机遇,协调好国家和高等学校之间关系,国家应对承担设计类教育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设置与管理,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承担相应的设计教育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设计学学位建设及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设计学;学科专业;学位建设;迫切性
1本文根据作者在2016年1月15日,由国务院第七届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举办、江南大学承办的《设计学科转型与新实践—2016年全国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论坛》发言整理。
伴随着文化产业和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当下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区分,单从工作或实践活动的目的来分析,可将现代社会的人才类型分为学术型(理论型)、技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而构成,在能力培养中特别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灵活应用,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目前我国设计学学科发展趋势及经济文化对设计需求的角度上来看,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一、立足设计战略需求及学科属性系统思考学科专业设置
从经济上看,我国制造业还大而不强,在设计投入上存在短板。经济越往前走,模仿空间越小,越需要自己创新,设计创新是必由之路。发展设计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向“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目的是消化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并贯穿与“十三五”经济“新常态”,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这为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设计创意具有无处不在的生活普及性,设计服务具备与更多产业领域跨界融合、催生裂变新型产业业态的强大功能。
从文化上看,设计的内涵是文化,在当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但能为当代设计注入一份文化情节,而且也是形成当代设计特色的文化基石。把握设计文化的主动权,也是把握了文化的话语权以及信念、价值观的传播权。我们缺少文化品牌资源、软实力不强,是因为从文化产业源头缺少设计。中国的当代设计通过与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能形成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美。当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应该建立在人的审美需求与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是对传统文化充分理解后在设计创作中情感的自然流露。从中国设计的长远发展来看,要想赶上西方设计强国,必须首先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民俗、民风,民情,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从发达国家看,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调整重获设计制造业优势,几乎是所有工业强国的选择。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设计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举措。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英国提出“高价值制造”战略,法国也提出“新工业法国”,日本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抛出 “新增动力战略”。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英国的设计学科设置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游戏设计、信息体验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设计、交通设计、创新工程设计、陶瓷与玻璃设计、金工和首饰设计和当代工艺等二级学科;意大利的设计学科设置饰品设计、商业设计、汽车设计、服装设计、交互设计、室内和生活设计、服务和体验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和视觉品牌设计等二级学科;芬兰设计学科设置应用艺术与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空间设计、纺织艺术和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舞台和影视设计等二级学科;美国的设计学科设置工艺、民间艺术与手艺、设计与可视传播(综合)、商业与广告艺术、工业设计、商业摄影、时装设计、室内设计、图形设计、图解、设计与应用艺术等二级学科;日本设计学科设置陶瓷、玻璃、金工、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纺织设计、环境设计、信息设计等二级学科。这些国家的设计学科结构布局对于我们国家的设计学科设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1 基于设计学交叉学科属性的设计学学科专业设置
从我国新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来看,设计的交叉学科体系尚不完善。2011年,我国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此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一级学科及其相应的专业,考虑到设计与技术科学的交叉属性,设计学可以授“艺术学”、“工学”两种学位。但学科专业设置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影响到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其一,学科没有考虑设计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设计服务文化产业、设计服务人文关怀、设计引导消费趋势等需要人文社会科学支撑;其二,缺少作为艺术学的设计学及工学领域的设计学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与划分。工学领域设计可以完成原理、结构和功能层面设计,而原理、结构、功能相对稳定基础上局部改进的创新,产品形式的创新,引领服务消费等设计可以由艺术学领域的设计学完成;其三,缺少工学与艺术学培养的协作机制。在解决设计学交叉学科问题,可以跨学科合作,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学的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是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完成的。因此从学科属性看,设计学可以成为跨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五个门类的一级学科,所授学位应该根据涉及领域的不同,跨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和艺术学五个门类,这既是对设计学学科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传统的文学等学科门类固有观念发展,是建立在“大设计”观念和设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基础上的设计学科布局。
二、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强调分类设置、分工协作
截至2012年11月,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之外)2242所高校中,有设计类专业的达191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3/4以上,其中视觉传达设计占据主要位置,设计在校生达200余万,比中国域外各地设计类学生的总和还多。毋庸置疑,中国是设计教育最大的国度,但不是最强的设计国家,设计人才培养过剩,近年的艺术设计、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学等设计类专业因就业低问题,在全国及部分省份列为红牌、黄牌专业。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设计类专业缺少分工,趋于泛化,缺少个性特色。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宏观上,国家应对承担设计类教育的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制定设计类学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不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还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都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办学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虽然培养目标不同,但是保持必要的流通性和分工协作是有益的,我们既不能将职业教育办成终极性的教育,也不可以将高等教育引入“学历教育”或“应试教育”的轨道。无论是哪一类教育或是哪一级教育,都应该是开放性的,从而给人才的流动和发展以较大的空间。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畅通,无疑将有利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二是从微观上,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承担相应的设计教育职责。综合性大学及综合性艺术院校主要承担起学科、学理层面的设计人才培养任务;理工及技术类大学主要承担结构、技术及材料应用的技术型设计人才;艺术与设计院校承担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层面的应用型设计人才;高职类设计院校承担实施层面的技能型设计人才。
设计类应用型人才是指“运用成熟的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发现和解决现实存在设计问题、服务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就目前国民经济发展的态势而言,社会急四种应用型设计人才:
1.中华造物文明传承的——工艺传承型设计人才;
2.致力于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型设计人才;
3.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服务型设计人才;
4.着眼生态文明大局,侧重理论研究与战略规划——策略研究型设计人才。
三、当前经济文化环境给应用型设计人才发展提供的机遇
1、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为应用型设计人才提供的机遇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建设德艺双馨的文艺队伍等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这为培育文艺人才、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加快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部等《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围绕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应用型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2、国家政策构建设计产业重点提供的机遇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提出“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互联网+”行动计划出台,新的社会化创新关系形成。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支持政策进行全方位部署。9月,《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加快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文件,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10 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利用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是一场真正的‘新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智能升级’,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因而必须要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 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提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数量向供给质量转变,从供给产品向供给文化转变,从供给作品向供给功能转变,设计创新是构成要素。国家自上而下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有助于实现设计驱动创新,破除产业瓶颈壁垒,发挥战略性的导向作用。设计中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在智力经济发展过程中将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
3、科技发展新潮流带动设计发展新趋势提供的机遇
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改变传统设计模式、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在虚拟设计中,设计系统高度集成、产品原型快速生成、复杂形体透明构成。数字制造发展,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打印生成产品。物联网传播加强,通过条形码、图像识别,原本不具有计算或数字感知特征的事物成功接入物联网。智能化生活拓展,自动化操作、信息化处理改变生活方式。科技推动设计服务两大制高点:大制造和微制造。大制造,包含高铁技术、集成创新系统等,是设计制造网络的协同与合力;微制造,面向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市场需求。如相关研究预测“设计者将成为数据库设计者、元设计者,不是设计具体物品,而是定义设计空间,以便更多网络用户参与和实现设计”。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新潮流直接影响和引导着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
4、“互联网+”语境重塑设计语言提供的机遇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可视化设计成为新兴产品。同时,设计师在界面设计上注重倡导隐形设计,他们的设计理念已被“优秀的设计是隐形的”占据,设计是要承载信息,而不是阻碍信息。此外,随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图标设计的传统内涵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在越来越小的阅读界面展现出更多的讯息和内容,设计师们研发新一代图标以适应全新的展示界面。加上设计平台的普及,设计参与者越来越多元化。在网络信息环境里,人人都有视觉理念,都有表达可能。视觉设计的呈现方式随着媒介多样化不断丰富,从一维到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受众被动到主动参与,发生深刻变化。这些新形势的出现给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一个方向。
5、民生需求呼应设计人文关怀给学校提供的机遇
老龄化化社会到来,生态环境的关注,城镇化问题,成为设计的关注焦点,设计回归现实,民生是根本出发点。由于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3. 74亿,占我国总人数的24. 48 %;到205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7%,进入老龄化高峰期。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相继展开,包容性设计、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设计为人人、跨代设计、全寿命设计等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设计进一步受到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设计,创造对话平台和互动体验空间,弥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裂痕,促进社会和谐。
6、传统工艺振兴给学校提供的发展机遇
传统工艺成为创意文化战略资源,传统文化成为设计新的“生长点”,传承人群培训与设计人才工艺传承实现双向融合,传统工艺融入当代设计也是趋势所在,具体是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手艺样式,以当代设计语言转化手艺文化内容,以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手艺产业,以品牌设计转化传统手艺代工。因此我们也就民艺复兴与设计文化发展提出六点建议,即进一步开展民艺研究,激发中国民艺的学术自觉;实施立法保护,重新修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加强政策扶持,制定“促进传统工艺产业的发展规划”;完善国民教育,将手艺纳入囯民教育体系统筹考虑;开展公益服务,为手艺人搭建“公平贸易”桥梁,推进设计转化,加强工艺资源当代设计转化。
四、设计学学位建设及“专业型博士”的设置问题
1、设计学学位类型。
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顶端是少数的研究型大学,中间是普通本科院校,底部是高职高专院校。针对设计学科及行业特点,设计类专业应该构建从职业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学士)、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
技能型设计人才: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承担。技能型设计人才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出发,职业教育必须肩负起技能型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必须要形成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共同努力的建设格局,要创建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注重教育各领域及教育教学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本科学士设计人才: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和市场需要为基本原则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采取专业学位+行业职业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硕士及专业硕士: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硕士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
学术型博士:探索设计本质、学理及设计学共性问题,偏重于专业知识、学理的系统研究与应用,这类人才以高深知识为工作对象,以学术创新为目的,具有“学者”的基本素质: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知识、广博宽厚的跨学科知识;卓越的学术能力,包括独立的探究意识、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批判能力;以学术为志业的品质,包括独立人格、对学术的热情、忠诚于学术及坚强的意志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专业型博士:专业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强调系统掌握设计理论知识,密切关注专业实践,注重研究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并灵活处理设计实践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强调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生产的独创性,偏重设计管理型及设计问题系统解决型。
2、设计学专业博士专业及培养原则
目前,我国设置的艺术类专业学位为专业硕士,目前全国有300余所高等学校获得专业硕士培养权,除了31所独立建制院校外,90%以上在其他院校,这比3/4左右高等学校有本科、高职艺术教育的比例还高。但就设计专业博士而言,承担高校类型应该以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为主体,承担设计学专业型博士的培养工作,以突出设计专业博士的实践问题导向,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其综合学科优势培养学术型。
专业领域设置的动态发展原则。目前学术型学位,教育部负责一级学科设置,但设计学专业博士领域不宜按照学术型博士设置方法,有关职能部门应该根据各独立建制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根据社会急需应用型设计人才设置学科领域,如工艺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等,并采用动态管理机制,根据有关高等学校有针对性地布点,布点范围不宜过广。
3、跨学科培养及问题导向评价方式原则
生源的跨学科背景原则:专业博士应该强调学生的多学科学术背景,特别是艺术学、工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背景。在培养方式上,可以考虑跨校培养,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与帝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合作跨学科培养,值得我们借鉴。
问题导向评价方式的原则:专业博士不宜以论文评价为依据,而应该强调问题导向的解决问题能力、策划能力与设计管理能力。作为世界最早设立设计学博士学位的澳大利亚斯文伯纳技术大学做法值得借鉴。斯文伯纳技术大学Allan Whitfield教授说:“传统意义上的博士是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最终形成一本学术著作,然后学术著作进入图书馆,这就是博士科研成果的最终归宿。与现代的其它传播方式相比,进入图书馆就像进入坟墓,这是博士在现代社会的尴尬,也是其弊端所在。”斯文伯纳科技大学的设计学博士教育在世界上是开展是最早的,而且非常有特色。设计学博士毕业生不再是以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为评价依据,而是选择有实践意义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课题进行设计策划,并对方案策划的整个过程进行说明,形成文本,以此作为博士毕业的评价依据。如,一位学生针对某亚洲国家父亲在家中吸烟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的这一社会问题,先是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资金资助,然后在该国的孩子中间调查他们对父亲吸烟的态度,最终从家庭伦理观念出发做出劝阻父亲在家中抽烟的公益广告。在这一过程中,从为孩子设计他们能看懂的调查问卷表到最终做出这一广告便是他的博士课题项目。又如,我国台湾地区在该校的一位博士设计了面向中国市场的椅子,获得六项专利,并建立了自己的产品推广网站,然后将这些内容形成文本。这种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方法值得借鉴。
总之,中国文化复兴、经济转型与升级、科学技术发展升级,都为应用型设计人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家、高校应该从学科专业设置、宏观把握、微观落实等多层面科学构建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满足经济文化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责任编辑:顾平)
参考文献:
1.http://www.sdada.edu.cn/show.php?id=563055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代表团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的工作报告
2.潘鲁生.设计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潘鲁生.设计九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4.刘念才、程莹、刘少雪.美国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借鉴.世界教育信息[J]2003,1-2,27。
5.Donald Norman,why design education must change,http://www.core77.com/blog/columns/why_design_ education_must_change_17993.asp
The Urg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Design Talents
Key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design science; discipline; degree construction; urgency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has gone through great changes and reforms. Consequently, timely adjustments of national design strategies have been made,which urges us to make correspondent and timely changes in terms of the types of talents cultiv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idering the trend of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design science in China at present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mand for design talents,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design talents is of great urgency.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design science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iscipline setting of design science in China. Therefore, w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hat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 prov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design tal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nation should classify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ofer design education, arranging and managing them accordingly. On the other h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undertake correspondent responsibilities in design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advantages and overall conditions. In a word, the n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ivide their labor and cooperate, together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ause of the degree construction of design science as well as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design talents.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2.005
作者简介:潘鲁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