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谋传承城市记忆之道
--评《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
2016-06-29张福昌
文/ 张福昌
厚积薄发 谋传承城市记忆之道
--评《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
文/ 张福昌
江南大学过伟敏教授主编的《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之《镇江近代建筑》、《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共三卷,已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卷学术著作始终围绕江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传统特色建筑艺术遗产,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既是过伟敏教授自1998年以来带领的“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团队,进行具有传统文化抢救意义的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的重要的阶段性总结;又是一项通过梳理江苏城市传统历史建筑文脉资源、保存江苏城市建筑集体记忆的十分重要的工作。
《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是系统性研究江苏地区城市传统特色建筑艺术遗产的新力作,一方面,本丛书通过强化建筑艺术遗产本体形态特征的专门化研究,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传统建筑艺术遗产的本体价值,建立了建筑艺术遗产形态特征的判断标准与传统历史建筑的认知方法,奠定了建筑艺术遗产的保护与再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本丛书各分卷对江苏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传统特色建筑艺术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总结,具有无可取代的史料和极其珍贵的档案价值。
本丛书充分彰显了以过伟敏带领的研究团队近二十年来甘于坐冷板凳,潜心于学术的工作态度,在当今学术界急功近利、浮躁的现实社会里,极其难能可贵。其扎实的研究积淀,其链接江苏城市记忆的热切,以及寻求江苏城市建筑文化复兴之传承设计策略与方法的探索,充分体现了作者团队对江苏乃至中华文化的热爱。可谓厚积薄发,谋传承城市记忆之道。
《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基于充分的田野调查和相关史料,分别全面梳理近代时期镇江建筑、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基本类型、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路径,并为探索中国中小型城市的建筑在近代前传统建筑的式样、及近代时期新建筑样式的肇始(传统建筑的转型)、定型与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本,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对当下镇江、扬州、南通三地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和镇江、扬州、南通三地的地域建筑传承具有较高的现实应用价值。
《镇江近代建筑》、《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等三卷的研究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分别全面调研与测绘镇江、扬州、南通三地大量传统民居建筑与现存近代建筑的基础上,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建筑、近代时期镇江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较为全面的总结;研究从建筑空间造型与空间结构、建筑造型等层面,分别全面地分析了近代时期镇江建筑、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基本类型与形态特征。
此外,《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的研究从设计学的角度,从南通、扬州、镇江三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历史建筑本体入手,分析其建筑艺术特色,并运用建筑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别寻求近代时期镇江建筑、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地方文化、使用与建造人等群体的心理特征、意识形态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反映。因此,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建筑、近代时期镇江建筑形态特征的总结和归纳,是研究内容上的突破;建筑研究与人文研究相辅相成,则是研究方法上的最大的特色。同时,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寻访与镇江、扬州、南通三地共实测研究样本建筑物共309栋(其中镇江130栋、扬州88栋、南通91栋),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图1 《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
其中,针对近代镇江建筑的研究,提出了其主体形态表现为“四种风格”和“七种空间模式”以及建筑造型普遍采用“折中性”设计手法,确定了镇江建筑在近代时期定型的“基本模型”;针对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的民居建筑的研究,提炼其“形”与“制”两个层面的建筑原型,初步构建了扬州老城区建筑遗产的主体形态特征的“基因”库;针对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提出了其式样表现为“五种基本类型”,探析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建筑语汇是如何通过融合,并最终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式样的四个发展时期。
《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还分别探索与总结了近代时期镇江建筑、扬州老城区明至近代以前及近代时期的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产生、定型、演化及对后世的影响。
图2 《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
《镇江近代建筑》、《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等三卷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观点正确,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其一,通过对南通、扬州、镇江三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历史建筑进行较为深入的本体形态研究,有助于全面地来认识江苏地区城市传统建筑的建造特征与文化的整体面貌,正确认识与比较江苏地区城市传统建筑所呈现出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发展脉络与鲜明特色。尤其对探索中国中小型城市的建筑在近代前传统建筑的式样、及近代时期新建筑样式的肇始(传统建筑的转型)、定型与演化,及其建筑风格形成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二,建立了传统历史建筑认知与价值判断的方法,为传统历史建筑的传承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试图通过对镇江、扬州、南通三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历史建筑的专门化研究,其核心是对断代史的地区性研究,其实质是获得关于某一具体地区某一时期建筑的研究方法和体系架构,使其研究成果更具理论深度和普遍意义。故其研究成果对相似领域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将起到启发作用。其三,为当下镇江、扬州、南通三地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和镇江、扬州、南通三地的地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了基础。
图3 《镇江近代建筑》
综上所述,《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立题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研究方法科学,收集的资料详实、珍贵;二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的研究精神可嘉,创新研究成果显著,结集出版的意义,不但利在当下,而且功在千秋。
(责任编辑:顾平)
AExcpclourmatuiolna toifn Agp pRriocahclhye sa tnod t hBe rInehaekriintagn cFeo orft Chi tVy aMsetmlyo,r ya n—— The Review of A Book Series of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DOI 编码:10.3969/J.ISSN.1674-4187.2016.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