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2016-06-28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明朝自然灾害

杨 洋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杨洋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明朝末年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大明王朝的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灾害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尽管自然灾害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是也不能否认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使明王朝无法扭转衰败的局面,反而加深了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使其在农民起义和后金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灭亡。因此,从自然灾害方面来研究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利于探讨自然环境的变化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探索人地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关键词:自然灾害;明朝;天灾人祸

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历史学家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明朝灭亡是由于政治腐败、党争、经济混乱、财政空虚、军事衰败等原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学者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但是大都从某一方面去分析,缺少一个综合分析的内容。不同于以往朝代的灾害,明末的自然灾害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深刻。本文通过对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影响的分析,探讨明朝灭亡的另一个因素,完善学术界对明朝灭亡原因的研究。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与自然灾害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西汉末年的蝗灾,东汉末年的地震、水灾,唐朝末年的水旱灾害以及明末的自然灾害等。每一个朝代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大规模流民的产生,由此王朝末期的政治、经济等衰败,无力赈灾,就会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即使起义被镇压下去,王朝衰弱的形势也已经不可逆转了。当然,王朝初期也有自然灾害,但是由于政权初创,统治者大都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措施巩固统治,收拢人心;王朝初期,政治比较清明,统治者锐意进取,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也不会使王朝走向灭亡,而王朝末期大都政治腐败、政局混乱、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苦不堪言,一旦遇上天灾,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自然灾害对王朝末期的政治演变十分重要。

与其他王朝不同,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可谓旷古未有,据相关学者统计,明代共发生水、旱、虫、震、雪等十二类自然灾害3952次,其中水旱灾和震灾占到了自然灾害的四分之三[1]。而从万历年间至崇祯年间,年年都有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仅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就发生了水灾、旱灾、雪灾、蝗灾,一些地区还发生地震;每一次的灾害都造成大量饥民,特别是旱灾,往往与其他的自然灾害并发,比如,崇祯十年是夏“两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东、河南蝗,民大饥”[2]就是旱灾和蝗灾并发,这也是自然灾害的并发现象。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地方官员中饱私囊、赈灾不力,加上当时要抵抗后金的侵略,所以朝廷无法腾出足够的精力去应付这些流民,由此导致民心不稳,社会动荡不安,以致明王朝内忧外患,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1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受到极大损失

2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明朝的赋税征收

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必然会影响明王朝的赋税收入,不仅仅是田赋收入,还有占很重要部分的工商收入;明朝灭亡前夕,“户科右给事中黄承昊言:祖宗朝边饷止四十九万,神祖时至二百八十五万,先帝时至三百五十三万,迩来又加六十八万,今出数共五百余万,岁入不过三百万,即登其数已为不足,况外有节欠,实计岁入仅二百万耳”[4]。当时的支出高达500余万,财政赤字十分严重。崇祯帝“当此三空四尽之日,竭天下之力以养饥军而军逾娇,聚天下之军以冀一战而战无日”。明末,由于后金的崛起和入侵,边饷空前加重,但是国库收入根本无法应付边境的消耗,亏空十分严重,以致崇祯帝欲集中物力、兵力而一战的条件都没有,这和明初强盛的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此频发的自然灾害,必然会对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灾难,朝廷不仅很难进行正常的税收,还要进行赈灾,这就使原本就十分空虚的国库面临巨大的压力。朝廷无法拿出足够的银粮救灾,加上辽东局势的紧张,造成内忧外患,而又需要大量的银两,就只有加重赋税,对百姓来说又是沉重的负担,这种恶性循环也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3饥民的大量产生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

自然灾害的大量发生,使土地荒芜,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就使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并没有规避灾害的有效措施,加上朝廷不时地催征加派,农民苦不堪言;在王朝末期,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普通百姓在面临天灾人祸时根本无法生存,而且当时并没有引进土豆、番薯这种高产的作物,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流民。流民是社会不稳定的一种因素,如果政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就会导致农民反抗,也就是农民起义。“在传统社会里……自然灾害的频发会影响农业生产,民生日苦,同时也直接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进而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剧烈的动荡,形成大迁移、大移位、大战乱。”[5]不仅是在明代如此,但凡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自然灾害往往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且越到王朝末期这种影响就越大。

4极端天气的出现,导致明朝在与后金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18年,他宣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拉开了明与后金30年的军事斗争。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现在看来,这三种条件明朝很难具备,明中后期进入“小冰期”,这一时期,不仅导致气温冷暖的变化异常,还会导致极端天气的出现,也就是“天时”的变化。由于极端天气,如旱灾、雪灾、冰雹等灾害,引发了一些问题,诸如流民增多、农业生产受到极大损失、边军将士后勤不足、牲畜冻死等,而且明军与后金军相比更不耐寒,虽然这种寒冷对于双方来讲是对等的,但是后金满族人居住在东北,比较耐寒,适应能力大大高于明军,而后金军和明军的食物构成也有所不同,明军的军粮主要是依靠边疆种植和内地调拨,后金却可以依靠东北丰富的林业资源和动物资源,后金还常南下,依靠其精锐的满洲骑兵四处劫掠,不仅造成边地的财产和人员损失,还造成明军兵力分散、四顾不暇。据史料记载,崇德七年,后金劫掠明朝内地,努尔哈赤在天灾面前“毅然对明宣战,依靠掠夺辽东财富,成功地度过了一次大饥荒。因此自然灾害不是建州女真起兵反明的根本原因,但具有推动作用”[7]。因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地紧张的局势,不仅造成百姓的大量流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明军的士气,加上内部党争严重,农民起义军的逐渐壮大,三种条件明军都不具备,导致明军在与后金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

极端天气的出现,使本来处于边地下风的明军处境更为艰难,明朝边境只是延伸到了长城沿线,不像汉唐边境一直深入蒙古草原,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由于天气的寒冷干旱,植被的受损,明军无法提供充足的马匹来组织骑兵,后金的骑兵是明军的最大威胁。后金可以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劫掠内地,而明军对付女真骑兵的有力手段就是火器,但是北方天寒地冻,明军处于下风,火器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加之明廷政治腐败,后勤供应严重不足,也使明军在与后金战斗中处于不利地位。后金通过掠夺和一些手段将大批百姓掳掠北去,不仅给其增加了劳动力,还给后金提供了相当的人才,比如后金招揽了部分学者、将领等,像范文程、洪承畴之类。他们在明朝或不得志,或受到猜疑排挤,在后金的重利许诺下纷纷前去投靠。

恶劣的自然环境不仅对于明朝和后金来说是一次考验,对于周边民族也是考验,在明朝和后金周边的各民族部落中,蒙古族各部落的地位十分重要,虽然蒙古族的力量有所削弱,但是,如果获得这样一个强大的盟友将极大增强自身的力量,当时后金通过军事、姻亲等手段与蒙古各部结成同盟,比如清朝的孝庄太后就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这种政治军事同盟大大增强了后金的实力,使蒙古在后金与明的战争中倒向了后金,于是在天命四年后金与札鲁特蒙古联盟结好。“盟誓期间,蒙古国因无粮谷,屡至开原、铁岭掠粮。或掠粮而去,或被擒拿,夺其牲畜,凡有七八次,获牛计千余。”[8]满洲八旗因此有了蒙八旗,而反过来明朝却没有这种意识;在外无盟友、内部纷争、政治混乱的情况下,明朝已经无力回天,明晚期,长期积累的王朝弊端和社会矛盾,加上崇祯的用人不当,政策失误和性格彻底断送了大明王朝。

5自然灾害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朝廷极为重视的事情,因为自然灾害对古人来说有时候象征着“天谴”,是上天对人惩罚。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讲到:“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则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陨石……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不肖枉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9]也就是说,灾异是上天降下来的,当政者如果违背了天意,犯了错误,上天就会以灾异的形式警告他,如果王者不明赏罚,亲近小人,远离贤臣,就会发生灾难。这就会对统治者产生震慑,因此,每当灾害发生时,朝廷除了赈灾以外,君主往往下诏罪己,以示改过,《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二月己酉,诏以时事多艰,灾异迭见,痛自刻则,停今岁行刑,诸犯俱减等谕。”[2]329可见,在明末灾害频发时,皇帝通常诏谕群臣反省,或自省,以求获得上天的宽恕。在古代,人们认为灾害就是上天降下来警告人或者统治者,如果天降异象,就会有王朝更迭的谶语,所以发生灾害后,就会举行祭祀以求上天的原谅,度过灾害,但是,这种祈祷祭祀根本不能起到作用,朝廷如果不采取实际行动赈灾的话,形势就会越来越严重,就难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一旦局势无法控制,就面临更大的危机。和一般王朝灭亡的规律一样,明末松散的政治结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不作为,官员的腐败,生存无法得到保障的底层百姓此时只能铤而走险,发动起义,而且农民起义的烽火很快席卷大半个中国,已经日落山河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和后金的绞杀下走向了灭亡。

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为自然灾害不只是在王朝末期才会发生,在王朝初期中期乃至强盛时期也会发生。比如明洪武七年十二月:“直隶苏州、湖州、嘉兴、松江、常州、太平、宁国、浙江杭州俱水。九年,江南、湖北大水。七月,湖广、山东大水。十年六月,永平滦、漆二水没民庐舍。七月,北平八府大水,坏城垣……十五年二月壬子,河南河决。三月庚午,河决朝邑。七月,河溢荥泽、阳武。是岁,北平大水。十七年八月丙寅,河决开封,横流数十里。”[2]445“(永乐)二年六月,苏、松、嘉、湖四府俱水……十二年十月,临晋涑河逆流,决姚暹渠堰,流入硝池,淹没民田,将及盐池。崇明潮暴至,漂庐舍五千八百余家。十三年六月,北畿、河南、山东水溢,坏庐舍,没田禾,临清尤甚。”[2]446诸如此类在明初也是比比皆是,而且也给明初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虽然发生了如此大的灾害,但是明王朝并没有因此陷入困境,原因就是明初国力强盛,政治比较清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民,比较关注农民的问题,洪武元年下诏:“令水旱去处,不拘时限,从实踏勘实灾,税粮即与蠲免。”除了蠲免,明朝成立的义仓、社仓、常平仓等都可赈济灾民。但是到了明末,这些制度和政策只是名存实亡,救灾系统不仅瘫痪,而且成为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生财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官员贪赃枉法,统治阶级救灾不力,以致民怨沸腾,因此,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可以说起到了助推作用,明中后期朝政的衰败,自然灾害的频发无疑是雪上加霜。

明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表现使百姓丧失了对大明朝的信任,包括相当一部分士人。自明中期以来的明代政治逐渐走向了腐朽衰败,阉党专权,士人受到排挤,统治阶级昏庸无道,明后期的君主大都怠政、懈政,却十分信任宦官,百姓生活日益困苦,赋税却日益加重;在灾害面前,明政府非但不尽力赈灾,反而加重赋税,从地方到中央的大小官员大都贪污腐化,层层盘剥,从而动摇了统治的根基。明代中晚期,帝王很少上朝,也不出宫巡查,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其信任的宦官又曲意逢迎,极尽讨好之能事,自然无法体恤民情。而且自然灾害的频发出现在历史上又意味着改朝换代发生,比如汉朝和唐朝末年的自然灾害,所以在有了前人之鉴和对明朝失望后,农民揭竿而起,城镇居民也进行反对“矿监税使”的斗争,失去民心的大明已经逃不出王朝灭亡的一般规律。虽然崇祯帝继位后勤于政事,颇有中兴之心,但也无能为力。明末,虽然不乏优秀的大臣或者将领,但是,不是因为受到猜忌被杀、被贬就是被满清招降,极大削弱了明朝的实力;崇祯也曾考虑过南迁,因为当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南迁,但是诸大臣却不曾提及,内阁不能通过,崇祯对此无能为力,最后悲愤自杀。

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的腐败,这也是历代王朝的通病。每一个朝代都有初期、中期、末期以及强盛和衰弱的时候,但是不能否认自然灾害对明朝政治演进的作用,在明末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天灾往往和人为因素交织在一起,虽然朝廷也会赈灾或者君主下诏反省,但是,由于明末特殊的政治军事环境往往收效甚微:一是政治极端腐败,朝廷内部纷争不已,朝廷下拨的赈灾银或粮食往往被官员中饱私囊,地方豪强趁机兼并土地,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获得这些救济的银粮。二是受灾范围广,受灾人数极大,据《明史》记载,万历三十五年夏六月“湖广及徽、宁、太平、严州大水”,万历三十七年秋九月癸卯“福建、浙江、江西大水,湖广、四川、河南、陕西、山西旱。畿内,山东、徐州蝗……(万历三十八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四川饥……(天启六年),是夏,京师大水,江北、山东旱蝗……(崇祯十五年),九月壬午日,河决开封朱家寨,癸未,城圮,溺死士民数十万。”[2]331因此,面对如此长期严重的灾害,衰弱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挽回了。三是各种灾害相互联系,互相交织,大大增加了救灾的难度。明代灾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种自然灾害在同一时期几乎都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比如旱灾和蝗灾就经常一起出现,有时旱灾过后还有水灾,水灾过后往往还有瘟疫流行。有学者还就明代的“小冰期”进行了分析[10],认为在“小冰期”这样一个大气候下,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从而对经济、政治等产生影响。

明王朝的灭亡可以看成是多方面因素推动造成的,从万历朝以来的政治衰败,经过泰昌、天启的发展,再到崇祯时期,已经积重难返;长期安逸和平的局面,导致统治阶层的骄奢腐朽,这不是一位能臣或者君王所能解决的,其中自然灾害对明代历史的演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灾害破坏了现有的统治秩序,冲垮了现有的政治结构;由灾害导致的流民,形成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农民军所到之处明朝的地方政府很快瓦解,起义军建立自己的政权与明廷对抗,在起义中,农民军基本上都是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以聚集队伍,争取更多的人归附,所以明朝的地方政权组织很快土崩瓦解。明朝中央政府在面对问题时也是效率低下,从崇祯元年到十七年,崇祯连续换了几个内阁,但是,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日益严重,在王朝的危急时刻,无人领导大局,直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依然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案,既无力抵抗,又没有拯救的建议,从中央到地方各个机构如同瘫痪。二是明朝无法全力对付后金或者农民起义军,明朝末年,军事本来就衰弱,各地卫所形同虚设,自然因素的变化使后金占据了优势,所以明朝自顾不暇,农民起义军在陕西和山西声势浩大,直逼京畿,需要重兵防御;而且明亡后,后金很快入关击败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南明也很快被消灭,没有形成历史上的南北对峙,而满清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因为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是全国性的,不仅北方出现严重的灾害,南方也受损极大,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这可能是这一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

明末自然灾害对明朝灭亡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无非就是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农业文明已经不能促进社会的继续发展,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引导历史的发展,在封建统治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成熟的时期,由历史局限性导致的问题无法避免,这也是历史的循环。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大自然对人类活动的一种回应,自然灾害的发生大都是自然现象,如果没有影响人的活动,它只是现象而已,但是,人是处于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必会影响人类社会,产生后果。虽然明朝的灭亡具有复杂的原因,但自然环境的变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明朝末年的混乱时期,自然灾害的作用显得十分明显。明末历史的巨变可谓让人眼花缭乱,在明末的舞台上,自然灾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深深地影响了历史剧情的走向,从大历史范围来看,历代王朝似乎都是这般,但是明朝却表现得异常明显。由此看出,人类活动影响着自然界,自然界也同样影响着人类活动。在古代如此,在现代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袁祖亮.中国灾害通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24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邹逸麟.中国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3

[4]崇祯实录[M].影校本.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25-26

[5]赵玉田.明代北方的灾荒与农业开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6]李洵.试论明代流民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1980(3):68-80

[7]王境泽.明代东北的自然灾害与女真族的崛起[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8-53

[8]汉译满文老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653

[9]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053

[10]易山明.明朝灭亡与“小冰期”[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5(5):145-153

(责任编辑:周博)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5.021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杨洋(1992—),安徽淮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5-0073-05

猜你喜欢

明朝自然灾害
论明朝监察制度及对当代中国借鉴意义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试析播州之役对明朝的影响
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原因分析与思考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运作体系的完善研究
明《宣平王夫人张氏墓志》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