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度的调查与分析
——以常熟市为例

2016-06-28张忆雯

职教通讯 2016年8期
关键词:常熟市职教职业

张忆雯



中职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度的调查与分析
——以常熟市为例

张忆雯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改革发展的前瞻方向。为掌握专业与产业对接程度,应对本地区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剖析本地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概况,理清与专业设置有关的各种关系,探索出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路径:即专业与传统产业对接、专业与主体产业结合、专业与新兴产业匹配、专业与就业发展并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地方产业;对接

一、常熟市人力资源需求状况

目前,常熟市主体产业以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文化创意为主。笔者根据本市人力资源与人才就业网供求状况,对数据信息进行归并整理,获得本地区产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详细现状。

(一)产业需求量

常熟市位于长三角沿江经济开发带,创业创新后劲很大,前景看好。这座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之城,改革开放30余年,一直以第二、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但随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汽车零部件、现代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笔者通过对近几年人力资源需求调查,获得了一线数据,详情见表1。

表1 近三年人力资源年度平均需求情况 人

由表1可知,第一产业始终没有需求量,体现了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特征;第二产业年平均量需求超过五万人次,占比为83.96%,仍占人力资源市场一席之地,但逐步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年平均量需求超过一万人次,需求占比16.05%,且每年有涨幅,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产业不断在转型与升级,变化很明显。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步进入主导地位,而且职业岗位趋向精细化。

(二)行业需求情况

对前三年各行业需求情况进行了归纳统计,得到常熟地区前三位行业需求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排名位居第一的需求量集中在加工制造业,三年平均需求量达到51 277人次,有上升趋势。位居第二的是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旅游服务、住宿餐饮、公共管理等,这与本地区5A级旅游品牌“沙家浜虞山尚湖风景区”的发展相吻合,由此带动整个服务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需求红火。

(三)缺口最多的前五个职业

近几年来,尽管缺口最大的职业排名时有变化浮动,笔者通过梳理归并,获得近三年缺口最多的职业排序,见表3。

表2 行业前五位需求情况(行业大类)

表3 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三个职业(职业小类) 人

由表3可知,机械冷加工始终是本地区缺口数最大,需求人力概率平均达2.07%,这是装备制造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果。而电子信息缺口位居第二,服装加工位居第三。这一调查结果主要是由于当前电子信息新兴产业的快速“升温”,并与常熟拥有中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相关。

(四)文化程度要求

从近几年人力资源需求情况看,除了科技创新产业所需高层次人才外,本地区求职人群中,最多是面向职业学校毕业生,见表4。

表4 按文化程度需求情况

从表4可以清楚看出,各行各业对职业类学校培养的人才均有迫切需求,使职教人有更多信心办好职业教育。同时,教育教学质量为广大企业关注,他们一直认为,学校应培养既有良好职业精神又有熟练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具体要求,值得职业学校反思,需要从办学理念上调整,从课程开发上拓宽,在办学质量上提升,在创新上下功夫。

对初中以下文化的用工尽管还有较大需求,但从岗位提供来看,所需主要以体力或简单劳动力为主,这说明常熟市还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仍以密集型为多,科技含量相对低一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大都不在劳动力市场内,多数企业通过引进的方式来招纳人才。

二、常熟职教形成“三区三校”格局

为了促进区校深度合作、产学研互动提升、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常熟市构建“在开发区建设企业校区、在学校建设校区企业”的职教模式,从而打造“区校合作、校企一体”职教办学优势,助推开发区转型升级。至今,3所职业学校布点对应三个经济开发园区,形成了统筹齐进、错位发展“三区三校”常熟职教模式,从根本上使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高度吻合。

为了深入研究这一模式,笔者从调查3所职业学校近5年所开设的专业入手,结果见表5。

表5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对比情况

由表5可知,“三区三校”职教模式,有效促进了学校专业主动适应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更有利于职业学校以专业系部为单元、以专业建设为前提的错位发展,实现了生产与教学结合、内容与岗位衔接。

常熟职教中心校位于江苏省常熟东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匹配“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和高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该校十年前由六所职业学校整合而成,凭着雄厚的师资队伍,在数控、汽车、电子、传媒等专业上取得可喜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使专业建设步伐更加有力放大。

常熟高新园中专位于常熟市北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园区主要以高端成套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文化与现代服务业为主,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北部新城”日趋成熟。因此,该校在原有机电、数控、电子专业发展基础上,借助异地新建、两校整合机遇,将工艺美术、旅游管理等专业做实做强,对接文化与艺术设计产业。

常熟滨江职校位于江苏省常熟沿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频临长江,针对不同的产业,开发建设沿江工业区、国际化工园、通港工业园、高新技术园、滨江新市区,主要承载能源、造纸、钢铁、化工、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电子、新材料等制造业及运输、仓储、保税等物流产业。因此,滨江职校的重点专业有机械加工、机电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等专业,特色专业为化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以较高匹配度顺应沿江开发区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由此可见,3所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开发区企业对人才需求保持大体相当。

鉴于学校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3所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总量,与三大开发区人才需求量还有一段距离,远远满足不了一些企业的紧缺岗位,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商议、统筹兼顾,认真落实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培养出更多、更优的实用人才。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情况剖析

为了深入了解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与主体产业对接程度,笔者从调查近几年毕业生岗位入手,分别对3所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与园区产业对接度进行调查,得到以下四个结论。

(一)专业与传统产业对接

这是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基。常熟自20世纪80年代初,服装行业就开始兴起,是全国著名服装批发中心,“波司登”品牌享誉全球。20世纪80年代末,坐落于常熟市最南端、紧邻常熟服装市场的原常熟市辛庄职业高中,持续开设“服装”专业十多年。基于当时职业教育基础建设跟不上,学校专业建设定位不够明确,培养目标、师资规划、实训基地等没有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面对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脱节,始终未能形成规模,已有的专业没有及时得到发展,反而渐渐萎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加快了常熟职教走专业错位发展的道路。

鉴于这一状况,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特色,常熟市教育局快速做出反应,该专业由位于服装企业相对集密的高新园中专开办,因该校毗邻服装发达、红木雕刻企业颇多的海虞镇。自2009年以来,该校每年招收“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逐步形成一定规模,毕业生遍布全市各大服装企业,社会反响良好。2011年,高新园中专与波司登控股集团结成校企合作联盟;2012年,成功创建为江苏省服装协会的实训基地;2013年,创建“工艺美术”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2014年,创建“服装设计与工艺”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目前,毕业生总数为159名,近50%的毕业生与本专业对口就业。

(二)专业与主体产业结合

常熟职教中心校于2005年由六所职业学校整合而成,使常熟职教资源更加得以优化,专业配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优势更优,特色更强。例如,2003年,首次招生数控专业;2005年,成功创建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师生参加“数控”项目技能大赛,连续多年获得国赛冠军。短短几年中,为本地区培养了一批数控紧缺技术人才,满足了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需求。

近五年中,各企业数控设备呈现维护的高峰期,行业新增“数控维修与养护”岗位,该校立即做出反映,将数控专业在专门化方向上不断拓展,呈现“一机两翼”特征——数控加工与数控维修并存,确保与产业需求保持对接。

常熟职教中心校于2007年首次开设汽车专业,2010年常熟引入“捷豹路虎”和“奇瑞观致”两大汽车产业,该校立即进行专业整合优化,成立汽车工程系。2012年,与常熟理工学院联办“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当年招收“3+4”本科分段80名学生,至今,已连续招收四届。2014年9月24日,“首届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班开班仪式”隆重举行,开启常熟职教现代学徒制新纪元。目前,该项目拓宽到机电、数控、汽车不同专业学生,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携手办学,该校“现代学徒制”办学跨出了可喜步伐。本专业设有高级技工、五年制大专、3+4中职+本科分段教育三种学制结构,专业前景发展良好,这是专业对接产业又一成功案例。除此之外,该校还不断拓宽电子商务、传媒艺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不仅与位于城南的常熟服装城产业发展与需求匹配,而且与东南开发区国家大学科创园项目开发和人才需求一一衔接。

(三)专业与新兴产业匹配

常熟滨江职校所在的沿江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机电、化工、物流等产业,如华润发电、理文造纸等企业发展迅速,急需有知识、懂技术的蓝领技工,适应不同专业岗位。基于这一现状,常熟市教育局随即作出部署,原高新园中专化学分析和物流管理两大专业,由滨江职校进一步拓宽建设,适应沿江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紧迫需要。经过五年建设,该校将“工业分析与检验”成功创建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完成,重点打造数控技术和物流管理两个主体专业,与沿江工业区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电子新材料等制造业及运输、仓储、保税等物流产业紧密结合,确保每年输送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常熟职教中心发挥地域优势,瞄准常熟城乡一体化进程产业变化与升级,开发“农业机械化”新专业,匹配新农村发展要求。通过与各乡镇定向培养本专业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要求相匹配。

(四)专业与就业发展并轨

职业教育必须与学生就业发展并轨,否则学校就没有立足地,学生就没有生命力,企业就没有专业创新力。为此,围绕学生对岗位和工种的认识、企业对专业要求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笔者走访了3所职业学校2015年不同专业顶岗实习毕业生,比较客观地看到了学生就业与岗位后续发展的必然性关系,笔者通过梳理调研的数据与信息,总结出以下三点。

1.专业知识应做到面宽底厚。对参加过技能大赛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在校期间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程度。正如就职于江苏金龙科技、机电专业的毕业生杨佳敏所说,“学校设置的课程比较实用,但由于在校期间视野有限,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现在才深感所学理论不透,才觉得知识面不宽、文化基础够扎实,有点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可以这么说,这是从学生到从业者的共性问题,但在职校生身上反映尤为特出。

2.专业技能应做到精细实用。应客观面对中职学校“双证制”推行二十余年后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坚持走这条路上,才有了今天职业教育的灿烂。为了进一步探究现有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以更高程度对接企业需要,笔者特地针对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开展调查。主要涉及有现代装备、文化创意、现代服务等产业,了解到企事业单位对当前职业学校实行“双证制”的客观看法。

绝大部分企业对学生在校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认为,职业技能在岗位就业确实重要,但因为各行各业标准与要求各不相同,学生现有的职业技能,只是一种证明而已,关键在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职业技能是否过硬、职业素养是否全面,而不仅仅是依靠一张证书借此说明问题。

由此,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剖析,觉得目前中职生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已经十多年没变,考核手段仍然沿袭传统,且专业课程架构急需更新、优化、升级,尤其是专业技能与企业接洽程度,无法让学校的专业与岗位就业一脉相承、相互依存,急需推进。

3.文化基础、人文素养还需提升。从个人职业发展角度看,文化基础与人文素养是个人职场发展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文化发展大背景。江苏省职业学校正在全面实施中职生学业水平测试项目,笔者认为将有效夯实学生文化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调查结论应清醒意识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手段等,更需有改革图新的决心。理清思路,看准对象,找到抓手,兼顾知识、技能和素养三要素,在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两个关键点寻求突破。坚信,只要抓住专业建设关键要素,努力使专业设置紧靠产业发展与需要,那么,职业教育就更加出彩光亮,前景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漪]

作者简介:张忆雯,女,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8-0017-05

猜你喜欢

常熟市职教职业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五(5)未来星中队
No Gain Without Pain
A Clever Rabbit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三(6)炫彩中队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