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2016-06-28池莹慧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成因特点

池莹慧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池莹慧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青少年越轨行为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目前青少年越轨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严重社会问题,并已将其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青少年犯罪大幅度上升,青少年越轨行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青少年越轨行为;特点;成因

一、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特点

(一)在越轨类型上,青少年越轨行为种类日趋多样化,暴力犯罪突出,贪利性犯罪已成为主要类型。

过去,青少年越轨行为多以盗窃为主,越轨行为单一,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已呈多元形式迅速渗透发展。凶杀、抢劫、绑架、强奸等暴力行为大幅度增加,贪利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案件中居于首位。据统计,在1998年至2003年间,贵州遵义因侵犯财产罪而被判处处罚的未成年人1270人,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76.85℅,2002年的抢劫、盗窃、诈骗三类案件的犯罪人数是185人,占同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96.41℅,高居首位。

(二) 在越轨方式上,青少年越轨行为具有模仿性和多变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线电视、VCD、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扩充了人们的视野。青少年的犯罪方式多是从大众传媒中模仿学习而来,诸如绑架、奸淫、抢劫、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无不具有模仿的痕迹。同时,由于受国内外的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的错误导向,青少年的犯罪手段也不再停留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处于经常变化之中。

(三) 在成员构成上,青少年越轨主体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分布,低龄化趋势明显,女性犯罪增加。

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和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3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据统计,1993年至1994年青少年犯罪在21℅左右,到上个世纪末已超过25℅,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的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同时,越轨主体还表现为女性青少年越轨行为急剧增加,女性犯罪有向男性化发展的趋势,少女打群架、结伙抢劫等新情况时有发生。

二、新时期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成因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今天,青少年不完全社会化的程度有所加深,青少年越轨行为率也相应的有所上升,这既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感情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大等主观因素有关,也和当今社会新旧体制更替、商品经济负面效应、腐朽思想文化泛滥和社会控制力减弱等客观原因有关。

(一) 主观因素。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大量滋生,首先是由青少年所处的人生特殊的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从生理角度而言,人的12岁至18岁,属于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最不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青少年需要与客观环境相冲突的矛盾,诸如:生理早熟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矛盾;青少年时期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独立自主要求与依附关系的矛盾等等。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遇到挫折时,他们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有的自卑自怜、有的怨天尤人、有的仇视社会,出现过激行为甚至演化成犯罪危机。

(二) 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如今,社会日益工商化,传统的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家庭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嬗变,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使之成为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家庭的亲职教育弱化。一些父母为了生计,长年奔波在外,无暇管教子女,导致孩子失教;二是教育方式失当。有的父母对孩子采取拒绝教育的态度;有的父母不理解子女的正当要求,随意主宰子女的意志;有的父母“重智轻德”,忽视对子女素质、能力、社会责任心的培养。三是家庭稳定性弱化,单亲家庭、破碎家庭、犯罪家庭等“问题家庭”增多,易致子女滋生恐惧、焦虑和缺乏归属感,从而危及其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严重错位。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导向错误,偏重学生的智育而轻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性知识教育和法制教育。二是部分教师素质差,教育方法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有些教师对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甚至讽刺挖苦、打骂、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更有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视听。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这些漏洞和错位,是青少年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三是学校管理乏力,校园治安环境恶化。一些校外恶势力渗入校园,发展、拉拢或胁迫学生,直接加注了校园的暴力活动和治安环境的恶化,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甚至直接把青少年学生推向犯罪的泥坑。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环境得的不良影响也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陷入误区诱发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异质化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品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扭曲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常成为联结越轨群体的思想纽带,维系着越轨群体的存在。二是法制教育不力,社会控制力减弱,使青少年越轨行为有机可乘。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忽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法制观的培养,这种法制教育的缺失或错位再加上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对违法犯罪打击不力,助长了青少年越轨行为,可能会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三是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是青少年越轨行为大量滋生、蔓延的温床。改革开放后,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其中充满暴力、色情、赌博等内容的画报、书刊、影视作品也开始疯狂传播。不少青少年沉迷于色情、暴力等信息,诱发了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件。

总之,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类型复杂,原因众多,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努力,让祖国的未来在一个积极阳光的环境下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74-01

猜你喜欢

成因特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