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016-06-28张明
张明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张明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想问题办事情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制定政策也要以本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制定符合本国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这两者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根本缘由,我们也不难从中得到一些现实启示。苏俄这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有现实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建设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列宁曾说过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道路,就像是一座人迹罕至,未曾勘探的高山,其中经历什么困难和曲折,我们无法想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限额的战争环境中和物资极度平乏的特殊条件下才去的应急措施。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采用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手段,在市场之外建立起城乡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使苏维埃俄国迅速形成了严格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它短期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捍卫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战争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无疑是巨大的成功。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的政策解决特殊的问题,这是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时,给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的示范,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值得借鉴的地方。只要是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一切政策措施都可以采取和接纳。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应地制宜,应时而异,应事而异。
二、新经济政策的现实价值及历史意义
(一)现实价值。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 渡到社会主义。
(二)历史意义。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它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大胆探索,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积极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启示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新经济政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列宁坦率的承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全俄上下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变这种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提出的这一系列措施就是新经济政策。要搞清楚为何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我们首先要弄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不同点。首先两者的历史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这一非常时期采取的,这时国家与党的工作重心是军事斗争,面临主要任务是要集中一切全国人力物力以战胜国内外敌人,经济政策就要为这一中心工作服务。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国家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和平的经济建设上来,面临主要任务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恢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以巩固工农联盟,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其次两者指导思想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仅是为应付战争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力图直接过渡失败的情况下,是列宁基于对苏俄国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认识到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因此,其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再次,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几乎是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后者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税额少于收集额,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前者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后者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营,部分地恢复私人小企业。
(二)两者的相同点。第一两者实施的基本国情相同,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经济落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能力非常有限。第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应会当时严峻的形势而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第三内容和侧重点相同,都涉及农业、工业、商品流通、分配等方面问题,农业问题都是其侧重点。
社会主义的建设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也没有先前的经验可循。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本国实情,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生产建设经验,其中也不可避免的错路弯路要走。无论怎样,只要符合本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理念,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规律的道路都是正确的道路。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创先河的开辟了苏联历史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迅速的实现了苏联的强大,这说明这条道路是适合苏联的发展模式,符合苏联的基本国情。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虽然没有模式可循,但是从苏联的先例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几条规律。第一,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二,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有着多条道路或多种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在当今我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先前经验,然后结合既定现状,不断的调整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一定要朝着社会主义大方向上,又快又稳的把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好,维护好。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43集[M].人民出版社,1987.
[2](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著;卡佳,吉娜,文娟译.列宁与俄国革命[M], 三联书店,2006.
[3]周尚文.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其局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7-01
作者简介:张明,男,1991,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